发展研究:解决垃圾源头 清运扰民问题浅析
发布时间: 2016年01月28日       来源: 绿色上海        【字体:

刘付春 等


  2012年,国家上海调查总队对本市41个窗口行业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开展了社会公众满意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道路保洁和垃圾清运行业排名倒数第一,作业扰民成为最大问题。为此,我们对上海市社区生活垃圾源头清运现有模式进行了比较,探求如何力所能及地避免作业扰民现象。


一、垃圾清运模式

  现在上海市社区生活垃圾源头清运模式主要有三种:

  第一,清运车辆直接进社区。清运车辆(主要是压缩车、自动装卸车)直接开到社区,将生活垃圾装车运到中转站或末端处置场所。

  第二,小型清运车辆短途驳运。由小型清运车辆(主要是电动三轮车、四轮车)到社区作业,将生活垃圾装车运到小压站,再由拉臂车从小压站将其运走。

  第三,“以桶换桶”。由人力或借助三轮车将盛满垃圾的垃圾桶运至社区门口道路旁,或者社区外面的垃圾箱房,将空桶放在原定位置,后续再通过电瓶车或压缩车运走。


二、拢民成因分析

  根据调研,小型清运车辆短途驳运模式满意程度最高,“以桶换桶”模式其次,清运车辆直接进社区模式满意程度最低。

  导致垃圾清运作业扰民的因素有多种,如车辆作业噪声扰民、垃圾散落、异味严重等。这些因素中影响程度不同,如图所示,车辆作业噪声扰民占比高达74.5%,相比其他因素影响程度则较低。

  垃圾源头清运扰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环卫设施方面

  企业为了节约人力成本、车辆成本,加上作业人员、车辆数量有限,为能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清运工作量,部分社区作业时间会安排过早,某些社区早上5点左右就开始清运作业,此时作业声音在静寂的社区显得格外明显。



作业扰民因素占比


  2.车辆设备方面

  清运车辆直接进社区用的多为压缩式垃圾清运车(简称压缩车),在倾倒垃圾环节,为了使附着在垃圾桶上的垃圾能够倾倒干净,需靠升降装置让垃圾桶在后杠上进行颠簸碰撞,如果颠簸碰撞力度不够,垃圾难以倾倒干净,如果颠簸碰撞力度较大,垃圾桶与后杠的碰撞声音则成为扰民根源,白天作业扰民现象尚不明显,在清晨或夜晚作业则会影响到居民休息,靠近垃圾箱房居住的市民对此怨言颇深,网上投诉屡见不鲜。

  小型清运车辆短途驳运用的多是8桶装电瓶车,电瓶车在运行过程中本身也无多少噪声产生,在作业过程中较少有桶、车之间的碰撞发生,噪声发生概率大为降低。

  “以桶换桶”模式多存在于清运车辆无法顺利进出的老式社区,垃圾桶摆放在社区内便于居民投放垃圾的位置,在清运车辆到来之前,社区物业人员或清运人员,将盛满垃圾的垃圾桶通过人工拖拉或借助三轮车,将其转移至社区外,然后再由压缩车或电瓶车运输。随着老式社区的拆迁改造,使用“以桶换桶”模式的地方越来越少。这种模式噪声扰民现象较少,可以作为现代垃圾清运工作的一种辅助模式。

  3.作业人员方面

  作业人员如果严格遵守垃圾清运作业规范,便能有效地减少作业扰民现象的发生,反之,如有一个环节把握不好都可能会造成作业扰民。

  4.任务安排方面

  现在,上海市日均清运量近2万吨,作业单位只有100多家,加上覆盖区域范围广、处置点相对偏远,要做到垃圾日产日清,尤其是夏季每日清运两次,在现有的人力、车辆条件下,清运任务相对较重。为了能够以最少的人工成本、设备成本完成垃圾清运工作量,作业公司在工作量安排上,多选择了满负荷作业,以致早上五六点到夜晚还有垃圾清运车辆进社区作业的现象发生。

  5.运营成本方面

  小型垃圾清运车辆短途驳运模式在防止作业扰民方面优势明显,虹口区生活垃圾清运工作以该模式为主,近年来垃圾清运作业扰民投诉零发生,但推广复制该模式需要较大的成本。

  (1)设施成本。小型清运车辆短途驳运模式能够顺利运行的前提是有足够多的小压站可供使用,建设一座设备齐全的压缩站约需花费75万。另外选址困难,上海寸土寸金,加上市民不希望自家门口建一座小压站,这些因素增加了建设小压站的难度。

  (2)车辆成本。清运车辆直接进社区使用的是压缩车,可以实现社区到处置点的全过程作业,一辆压缩车可以装运垃圾50桶,驳运电瓶车每次只能装8桶,一辆压缩车市价约35万元,一辆电瓶车约6万元,一辆拉臂车约35万元,模式转变需要车辆更换,无疑车辆更换方面需要巨大投入。

  (3)人力成本。小型车辆短途驳运模式比清运车辆直接社区模式环节多,所占用的清运人员数量相应增多,小型车辆短途驳运模式每年要增加不少人力成本。


表1 不规范作业类型及产生的影响


表2 垃圾清运模式的优点和缺点


三、对策建议

  1.加强环卫设施建设

  管理部门应根据社区布局、人口密集程度、垃圾收集量等因素,合理规划垃圾箱房布局、建筑面积,根据实际情况配备垃圾桶,加强对环卫基础设施的新建、改建,提高社区内的垃圾消纳能力,同时提高垃圾箱房的密闭性,避免垃圾散落、异味大等情况发生。

  2.提升车辆装备工艺和性能水平

  提升车辆装备工艺水平,是减少噪声的硬件基础。应逐步淘汰落后车辆,引进性能优良、工艺先进的车辆。适当增加车辆和设备,有了足够多的车辆和设备,作业时间才有调整余地。



  3.合理安排作业时间

  鉴于清运时间过早或过晚是导致垃圾清运作业扰民的重要原因,垃圾清运在时间安排上应注意合理性,早上6点以前、晚上10点以后不宜进入社区作业。

  4.优化清运作业路线

  避免作业扰民应作为路线规划设计的重要考虑指标,清晨作业,优先运输企事业单位、小压站、路边垃圾箱房内的垃圾,避免进入社区时间过早;晚间作业,优先运输社区内的垃圾,过后再运输企事业单位、小压站、路边垃圾箱房内的垃圾,避免进入社区时间过晚。同时可以引进数字化智能平台,设定清运监控指标,对清运范围、清运量、设施点位、沿途车流量等因素综合分析,制定最优清运方案。

  5.强化人员作业规范

  管理部门应强化人员作业规范。一是强化业务培训,提高作业技能;二是强化规范培训,提高质量意识;三是强化监督管理,提高服务水平。通过多重举措,提高垃圾清运作业的规范化程度,降低垃圾清运作业扰民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6.科学选择作业模式

  通过调研发现,每种垃圾清运模式都有优点和缺点,如表2所示。

  因此管理部门选择作业模式时应考虑具体情况,如在社区密集区域建设小压站,采用小型车辆短途驳运,人口相对稀少地区采取清运车辆直接进社区,车辆不易进出的老式弄堂采取“以桶换桶”方式。三种模式可以有机结合,实现优势互补。

  总之,三种垃圾清运模式各有优点、缺点,管理部门、作业企业应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作业模式,最大程度地发挥各自模式的优点,以此有效提升垃圾清运作业质量,减少作业扰民现象的发生。

  (作者:绿容青年“智”造之“上海市社区生活垃圾源头清运模式比较分析”课题组)


(本文供图/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