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研究:把握时代机遇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上海市野生动植物和湿地资源保护管理“十三五”发展规划》解读
发布时间: 2016年03月18日       来源: 绿色上海        【字体:

张秩通 薛 程



野生动物和湿地是非常重要的自然资源,具有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在上海市践行生态文明和建设宜居城市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以生态保护为优先,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关键时期。科学分析保护形式,准确把握发展机遇,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划是提升本市野生动物和湿地保护能力、推动保护事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近期,《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十三五”发展规划》即将发布,野生动物和湿地保护就是其林业专项规划中的重要的内容,也是本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和亮点。本文将简要介绍《上海市野生动植物和湿地资源保护管理“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编制情况、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


一、规划编制的基本情况

根据国家林业局、市政府总体部署和市发展改革委关于“十三五”规划编制进度的要求,自2014年6月起,市绿化市容局启动了“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工作。经过“十二五”规划调研评估、“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专题研究、规划框架和中期成果编制等多个阶段,《规划》(征求意见稿)于2015年7月基本形成。

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市绿化市容局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邀请本市生态和湿地保护领域知名教授和学者(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张恩迪、上海科技馆馆长王小明、复旦大学教授陈家宽、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王天厚等)对规划提出建议和意见,最终形成《规划》。



二、评估保护成效分析挑战问题

《规划》客观评估“十二五”期间十大保护成果。即城市基础生态空间继续保持稳固发展、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逐步优化、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体系日趋完善、专项行动和联合执法相结合的保护执法体系基本形成、全国第二次野生动植物和湿地资源调查基本完成、野生动植物和湿地资源监测形成常态、湿地生态修复和互花米草治理工程项目有序推进、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和极小种群恢复取得突破、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跨越式发展、野生动物和湿地保护宣传进一步提高。

《规划》充分认清五大挑战问题:野生动物栖息地面临侵蚀和破碎化威胁;自然湿地质量下降,湿地立法推进缓慢;疫源疫病防控形势进一步严峻;基层工作基础薄弱,保护执法力量不足;社会整体对野生动物和湿地重要性的认识还不足等。


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项目区域吹泥中


三、明确指导思想和目标加强指标约束

《规划》明确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系列重要讲话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服务上海建设“四个中心+科创中心”大局和缩短与发达国家大城市生态差距为出发点,按照“绿地、林地和湿地统筹发展,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的原则,以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建设和湿地生态系统修复为重点,逐步扭转湿地面积减少、栖息地功能下降和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局面,形成符合城市建设要求的基础生态空间,支撑城市的环境建设和生态安全,努力满足社会大众对良好自然生态和各种生态产品的需求。

《规划》围绕一个目标:不断创新、完善野生动植物及湿地保护管理的体制机制,加大市域范围内基础生态空间的建设和管理力度,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具体包括:进一步完善基础生态空间保护网络;进一步强化野生动植物及湿地保护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体系;进一步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工作的公众参与度,形成与上海市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态环境管理水准。

《规划》突出三大指标:即湿地保有量、湿地保护率和综合物种指数三大指标。一是构建城市基础生态空间,维持湿地总量。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的全国湿地面积不少于8亿亩的主要目标,在兼顾城市化进程和土地资源稀缺的前提下,落实本市湿地资源动态保护和总量平衡,至2020年,湿地保有量不低于37.70万公顷(国家数据46.46万公顷),维持在或略高于现有水平。二是拓展湿地保护形式,扩大受保护湿地空间。结合本市城市功能区划分和生态红线划设,形成多种保护形式的湿地保育网络。至2020年,湿地保护率争取达到35%。三是加大野生动物栖息地建设,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借鉴并完善园林生态城市综合物种指数,以“十二五”期间监测数据为基础,维护提高上海城市的综合物种指数水平,至2020年,陆生野生动物(两栖爬行类、鸟类、兽类)综合物种指数维持在0.5以上。


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项目区域


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项目区域人工帮忙除草


横行风范(摄于崇明西沙湿地明珠湖)


四、落实主要任务坚持项目推进

《规划》落实了八大主要任务:

一是强化野生动植物及湿地资源保护管理的政策法规建设。推进湿地保护地方立法,启动《上海市实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和《上海市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修订,制定《上海市野生动物收容救护管理办法》《本市野生动植物重要栖息地(保护小区)管理办法》和《本市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名录》等。

二是维持扩大城市野生动植物和湿地受保护空间。优化国际重要湿地及相关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积极探索新建国家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等保护形式;开展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和野生动物禁猎区建设。

三是推进野生动物栖息地和湿地生态恢复建设项目。完善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和极小种群恢复支持政策和管理制度;在本市重要湿地分布区域积极开展湿地生态修复建设。

四是提升野生动植物和湿地资源监测水平。继续开展野生动植物资源监测工作,完善本市建城区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推进全市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监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坚持水鸟环志和研究工作,建立上海市湿地监测中心;积极做好野生动植物重要栖息地的调查监测工作,并探索野生动物常规监测市场化模式。

五是完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与预警体系。认真履行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职责,做好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管理工作;制定《上海市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建设标准》《上海市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技术规范》,实现监测站的分类分级管理,树立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监测站;加强疫源疫病主动预警技术研究。

六是规范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行为和流通秩序。推进野生动物经营利用管理专用标识工作,规范野生动植物人工繁育和培植;加强野生动植物移地保护工作;强化野生动物收容救护,并推进林业部门执法能力建设。

七是开展宣传教育与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创新开展“爱鸟周”“湿地日”和“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等特定的公众教育宣传活动;新建多个自然笔记工作室,进一步扩大“自然笔记”等新兴宣教形式的宣传影响力;结合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等各种保护形式,形成一批野生动物和湿地宣传中心。

八是开拓创新,积极探索瓶颈工作突破口。加强部门沟通协作,突破湿地保护瓶颈;服务崇明生态岛建设,保护生物多样性;积极争取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力争将上海自贸区政策惠及上海市所有企业;积极探索跨区域和多部门合作机制;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引导NGO组织参与本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工作;积极加强沟通协调,探索进一步畅通野生动植物及湿地保护资金渠道。

《规划》突出了八大重点项目。一是崇明东滩保护区栖息地优化及国际重要湿地生态定位监测;二是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和极小种群恢复与野放;三是开展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和禁猎区建设;四是湿地生态修复和湿地公园建设;五是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研究中心建设;六是上海市救护收容体系建设;七是上海市野生动物迁地保护繁育研究中心;八是华东野生濒危资源植物保育中心。


(作者单位: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

(本文供图/贲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