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专题:落实“十三五”规划 让上海市容环境更整洁更美观
发布时间: 2016年03月18日       来源: 绿色上海        【字体:

夏颖彪


夏颖彪巡视员参加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和经营国际研讨会


“十三五”期间,是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期,上海的总体目标是2020年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基本框架,城市发展将面临一系列重大调整、重大举措、重大变革,上海绿化市容事业的发展面临机遇和挑战。


一、关于规划目标和布局

1.总体目标

上海绿化市容发展总体目标为:到2020年,以生态宜居为目标的城乡生态网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系统化、功能化、精细化的生态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以分类管理为基础的城市生活垃圾收运处系统基本建成,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持续提升;以常态长效为要求的城市市容环境运行机制及管理平台基本建立,总体实现城乡市容环境“整洁、有序、美观”。

2.具体指标

——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8%,人均公园绿地同口径达到15平方米以上(按常住人口计算,达到人均8.5平方米以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力争达到40%,全市农田林网化率达到6%,道路成荫率达到70%以上,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达到65立方米/公顷以上,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年价值量130亿元,湿地保有量37.7万公顷,湿地保护率35%,综合物种指数0.5以上。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在100%,原生垃圾基本实现零填埋,人均生活垃圾末端处理量减少25%(以2010年为基数),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61%,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92%。

——市容环境综合管理达标街镇占全市街镇总数的85%以上,城镇化地区户外广告设施按实施方案规范管理覆盖率达到90%。

3.规划布局

——生态环境布局。在基本生态网络框架指导下,基本建成“环、楔、廊、园、林”的生态格局,重点实施构建“两道”“两网”“两园”生态体系。“两道”:一是生态廊道——按照近郊绿环、高速公路两侧、主干道两侧、主要河道两侧等按标准实施防护绿带,形成网络体系;二是城市绿道——通过串联都市绿脉、水脉、文脉,构建健康、多元、互通、易达的都市绿色休闲网络。“两网”:一是城市立体绿网——全市城市化地区加强屋顶和其他立面的生态景观营造,提高街道空间绿视率,丰富街面景观;二是郊区农田林网——按照农田网格在其边缘内侧实施两排至三排防护林建设,营造林田、林水结合的美丽乡村风貌。“两园”:以系统均衡布局为目标,按照服务半径要求,形成“口袋公园-社区公园-地区公园”三级公园绿地组成的城市公园体系和郊野公园体系。

——环卫管理布局。按照“一主多点、系统布局”的原则,生活垃圾末端设施布局稳定固化,中转设施布局合理有效,湿垃圾处理设施实现规划落地,环卫作息场所及停车场、码头等明确布局和标准,建筑垃圾中转、资源利用、消纳及处置设施形成体系。

——市容景观布局。以各区县公园、重要绿地、主要道路为载体,形成各有特色的花卉品牌,“上海花城”格局基本形成;制订和推进全市景观照明总体布局规划,全市基本形成“一核多星三带多点”的城市夜景构架布局(一核:外环以内主城区;多星:外环以外郊区新城;三带:黄浦江、苏州河、延安高架沿线;多点:人民广场、世博会、五角场等区域)。


二、关于主要任务

1. 提升生态资源总量和质量

突出生态空间的城乡统筹,均衡布局和生态感受,实现本市生态环境规模品质俱进。

一是系统实施绿地林地建设。全市新建绿地6000公顷,其中公园绿地2500公顷以上,实现人均公园绿地净增1平方米以上;实施生态廊道建设,新增林地面积28-30万亩,推进实施1000公里城市绿道体系;新增立体绿化网络空间200万平方米以上,实施“农田林网”5万亩;实施服务半径扫盲公园绿地建设800公顷(中心城区100公顷)以上,中心城区基本完成扫盲任务;完成7座郊野公园一期建设。

二是加强生态资源保护管理。全面落实本市生态红线划示,按照分级管理要求,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管控措施;建立评估考核机制,确保生态红线内的绿地、林地、湿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推进林业“三防”体系建成并有效运行,完成崇明东滩互花米草生态控制及鸟类栖息地优化工程,进一步加强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

三是大力提升生态品质和效益。推进公共绿地品质提升工程,强化街镇绿化景观面貌的改善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推进公园增量提质工程,通过新建城市公园、改建公共绿地、改造镇级公园等途径扩大城市公园数量至300座;继续实施植物园改扩建等40座老公园改造工程;加强行道树种植,继续创建命名林荫道100条,新建储备100条;加强林地基础设施建设和森林抚育经营,积极推进低效林改造,实施林地抚育20万亩。

2. 完善垃圾收运处置管理模式

继续深化“大分流、小分类”机制,重点提升资源化利用水平,优化生活垃圾处理结构,构建城乡一体的垃圾收运处理体系。

一是健全生活垃圾分类减量体系。稳步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生活垃圾分类覆盖750万户,分类覆盖率90%。固化完善“绿色账户”激励机制,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垃圾分类减量管理,探索第三方服务;强化餐厨废弃油脂产生、收运、处置监管,提高资源化利用水平;加快建设和完善湿垃圾、大件垃圾和绿化枯枝落叶等专类垃圾的资源化利用设施,湿垃圾有效分类率达到50%以上,实现人均生活垃圾末端处理量以2010年为基数减少25%。

二是完善城乡一体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完成“一主多点” 末端处置设施建设并全量运行,全市生活垃圾处理能力维持在27000吨/日;积极推进湿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改造,形成大型集中处理和小型就地、就近处理相结合的格局,湿垃圾总处理能力达到6400吨/日,其中集中处理能力达到4600吨/日;加大郊区县中转站新建改造力度,进一步完善与生活垃圾处理系统相匹配的收运物流体系,生活垃圾处理方式进一步优化,逐步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

三是提升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收运处置能级。重点拓展装修垃圾利用途径,按照中心城区集中处置,郊区自行消纳的导向,实现就地消纳利用;加强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的转运能力及政府调控处置能力建设,建立有序的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中转消纳处置体系,利用围海造地项目、大型绿地和公园建设项目、现有处理设施再利用等建设一批大型卸点,实施定向消纳和管理。

3. 积极推进城市管理转型

提高市、区、街镇平台综合协调能力,推进责任区制度建设和街镇创建,抓实街面市容管理,完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

一是巩固提升市容环境质量。进一步落实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管理制度,引导责任单位责任人进行自治,组建一批自律组织,营造市容环境共治氛围,推进全市213个街道、乡镇和工业园区责任区管理达标街镇创建,提高创建标准,市容环境综合管理达标街镇达到85%以上,在全市90条主要道路、26个景观区域基础上,引导区县建设一批市容环境示范区域。

二是加强景观设施管理。全面推进户外广告设施设置阵地规划和景观灯光规划实施工作,组织区县开展户外广告设施设置阵地实施方案的修订和景观灯光区域性规划的编制实施。加强户外招牌基础管理,中心城区户外招牌建档率达到95%以上,郊区城镇化地区建档率85%。

三是深化难题顽症专项治理。按照“堵疏结合、分类管理”的要求,在不增新量、减少存量的前提下,取缔、控制200个无序设摊集聚点,规范177个无序设摊疏导点;提升212个管控点的环境水平,巩固治理成果。

四是提高城乡保洁服务管理水平。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加大农村地区保洁投入,完善环卫设施设备,规范农村保洁标准,稳定保洁作业队伍,有效缩小城乡差距。全市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92%,道路冲洗率达到70%。提高并保持道路整洁优良率在92%以上,直管水域市容环境卫生质量优良率达到92%以上;优化公厕布局,提高公厕等级和服务能级;落实环卫作息场所规划,满足一线环卫职工作业和休息的需求。

4. 加强基础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

注重基础能力建设和民生服务保障,促进行业管理水平提升。

一是加强行业科技能力和信息化建设。整合行业科技资源,强化良种选育和推广应用、海绵城市建设、公共绿地土壤监测和改良、湿垃圾处置技术、栖息地修复等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加快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构建协同创新平台,用科技进步推动行业跨越发展。推动信息化与行业管理现代化的融合,推进专业网格化系统建设和覆盖,基本建成“智慧绿化市容”。

二是推进绿化市容人才高地建设。顺应和对接上海科技发展趋势,建立一系列适应行业实际、更加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重点抓好“四高”人才队伍建设,扩大总量、改善结构、提升能级,深化行业特聘专家、“导师带教、高师带徒”、青年英才百人计划等重点人才项目,提升行业技能人才水平。

三是加强街镇基层管理队伍建设。推动管理资源和管理重心下沉,进一步做实做强绿化市容和林业街镇基层管理单位,加强街镇绿化市容和林业管理基层单位设置和人员配置,强化基层管理部门在地区社会治理中的主体责任,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自治,深化拓展网格化管理,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效能,充分发挥“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系管理实效。

四是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继续打造“市民绿化节”“公园园艺讲堂”等活动品牌,开展有特色的公园主题文化活动,建设“上海花城”;构建花卉苗木良种引种选育繁殖、苗木生产供应、社会化服务指导体系;加强与12345、12319投诉热线衔接配合,及时回应群众诉求。

“十三五”期间,要通过“十大”重点工程项目的推进实施,有力支撑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上海市绿化市容“十三五”规划,注重了与正在编制的2040上海城市总规的对接,强调了规划的落地,并提出了法治建设、政策引导、规划评估、改革创新、社会参与等五个方面的保障措施,具有较强的可实施性。


(作者: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正局级巡视员)

(本文供图/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