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论坛:释放闲置资源潜能 推进城市管理供给侧改革
发布时间: 2016年06月07日       来源: 绿色上海        【字体:

曹 龙


南京路步行街(徐正魁/ 摄)


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论发展到哪一个阶段,包括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在内的要素资源始终是推动城市管理现代化的根本。于是当面对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新挑战时,很多人往往要求不断加大要素资源投入,这在要素资源总体匮乏时期确实效果显著。正是主要依靠要素资源的持续增加——严密的组织机构、高素质的人员队伍、先进的技术装备、充裕的专项经费,等等,上海城市管理得以快速实现历史性跨越和质变。

然而,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常态,这条老路子已走不通、这种老办法也不管用了。下这个判断主要基于两个现实:一方面,在政府财政规模保持稳步增长的同时,财政支出结构正发生变化,新增财力集中投向于“补短板”,城市管理要素资源由此持续扩张的空间并不大。同时,按照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每增加一单位某生产要素的投入所带来的效益量是递减的,继续保持城市管理要素资源高投入在绩效产出上并不经济。更重要的方面是,当前大量城市管理要素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处于“睡眠”“沉没”状态,所蕴含的潜能没有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造成巨大的浪费(既涉及城市管理部门拥有的资源,所有权不属于城市管理部门的资源也不例外)。一言以蔽之,当前城市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要素资源不足和紧缺,而是要素分配不均衡、资源使用效率不高。我们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要求尽快从一味追求要素投入数量扩张转向更加注重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需求端的需求得不到切实满足,供给端的资源又大量闲置。显而易见,如果能够促成闲置资源的所有者与存在资源需求缺口的使用者对接合作,让不平衡的资源通过一定方式达到充分利用,原本稀缺的局部资源将变得相当富足,原本无法满足的需求可以得到充分实现。这一点的发现让我们感到异常振奋——仅仅为了使用,显然不一定非要拥有所有权。资源的需求方只要能利用闲置资源,就不需要增加新的资源投入,而且所付出的成本远比占有新的资源要低;闲置资源的供给方如果将闲置资源分享给别人使用,就能激活原本“沉睡”的投资,获得额外的收益;整个社会则将变得高效、节能和环保。这无疑是一个多赢局面。

事实上,对闲置资源的利用由来已久,是挺古老的事。只是在信息不发达的年代,由于供需信息配对无法快速高效完成(匹配成本极其高昂),造成对闲置资源的利用只能在很小的熟人圈内流动。此外,“拥有”“产权”等传统意识也对闲置资源的利用造成了很大制约,过去的人们并不大愿意将自己的资源向外部分享。

作为诱人的原材料,城市管理闲置资源异常丰富,以各种形态包围着我们。可喜的是,时至今日,对其的开发利用已具备前所未有的基础和条件。从科学技术来看,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长足发展,显著减少了微观主体间的信息不对称,进而大幅降低了搜寻、谈判、监督等方面的交易成本,对于资源的需求方和供给方实现快速匹配提供了强大支持。从思想观念来看,人们变得更加注重体验和使用,无论是供给方还是需求方都越来越认识到,与其投入更多成本占有某生产要素100%的所有权而只使用其1%,不如让成本和收益更为对等,互惠互利、交换分享成为日益流行的行为方式。

当然,闲置资源的充分利用不会自动发生。还要知道,供需两端无缝对接也无法单凭供需个体自行完成。这需要组织的帮助,包括企业、大学和政府,做个人所不能做到的事——组织创建分享平台,将海量的供需联结起来,让分享和获取都变得简单廉价。这其中,由于手中掌握的闲置资源最多、对均衡配置资源的内在需求也最大,城市管理部门最有条件也最有动力来创建分享平台,实现内部闲置资源的优化配置,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平台开放吸引其他城市管理要素资源所有者分享所拥有的资源(比如时间、技能,等等)。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异常复杂、艰辛和困难的过程,需要辛勤的劳动和极强的创造力,涉及对局部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根据时下行政管理体制实际和特点,围绕创建城市管理要素资源分享平台,必须明确指定一个牵头部门,在专家团队协助下,深入研究要素资源优化配置的顶层设计,着重解决激励约束这一核心问题,切实保障供给方和需求方均能获益。

时代巨变已经发生并继续进行着。让我们解放思想,不断学习和实践,真正顺应时变、追赶趋势、拥抱变化,努力在新起点上谱写城市管理现代化新篇章。


(作者单位:上海市浦东新区建设和交通委员会)


(本文供图/徐正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