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论坛:应对水生植物污染的预警监控机制
发布时间: 2016年06月07日       来源: 绿色上海        【字体:

申继军 张晓宇




近年来,绿萍、水葫芦等水生植物已成为影响上海市黄浦江、苏州河景观水域环境卫生质量的主要污染因素之一。进一步完善水生植物预警工作“现场巡查机制”“信息网络机制”“预警评估机制”等监控机制,确保落实水生植物污染监控的“及时性、正确性、全面性”,从而进一步提升水生植物污染日常预警监控的信息化、标准化、规范化工作水平,至关重要。


一、现场巡查机制

(一)河道概况

作为江、浙两省泄洪通道的金山、青浦、松江三区,共有84条敞开式河道;而在嘉定区与江苏省交界处,共有25条敞开式河道。同时,本市现有河道33127条,总长24915公里;湖泊26个,总面积73.1平方公里。

(二)干线航道概况

1.本市共有4条干线航道:黄浦江、吴淞江、蕰藻浜和淀浦河航道。

(1)黄浦江航道。市境内最大的河流,源于淀山湖,流经青浦、松江、奉贤、闵行、徐汇、黄浦、虹口、杨浦、浦东新区、宝山等10个区,至吴淞口注入长江。

(2)吴淞江航道。它流经嘉定、青浦及普陀、闸北、虹口、黄浦区,至外白渡桥以东汇入黄浦江。

(3)蕰藻浜航道。上海北部地区重要骨干航道,西起嘉定区安亭镇处的吴淞江,向东经宝山区,于吴淞口处注入黄浦江。

(4)淀浦河航道。淀山湖到黄浦江的一条东西向干线。

2.本市连通外省市的航道共4条:苏申外港、长湖申、杭申和平申线航道。

(1)苏申外港线航道。上海黄浦江上游沟通江苏、安徽等省的主要干线航道。

(2)长湖申线航道。上海连通浙江省湖州、长兴矿区建材基地的主要航道。

(3)杭申线航道。上海通往嘉兴、杭州的主要干线之一,其上游与杭申甲线衔接,下游在潮方泾处与长湖申线连通。

(4)平申线航道。上海通往浙江平湖、乍浦的主要干线。


太浦河西丁线


(三)引排水概况

本市除崇明岛、长兴岛、横沙岛外,大陆区域内的黄浦江干河水系又以黄浦江、苏州河、蕰藻浜、淀浦河、太浦河、拦路港、大蒸港、圆泄泾、斜塘、大泖港等河道及部分区(县)界划分为11个水利片。其中,商榻片、太北片、太南片、浦南西片等4个片区根据流域规划,确定为流域行洪排涝通道,不设水闸控制。其余7个水利片区都设有水闸控制。

(四)根据市市容环境卫生水上管理处水生植物污染监控年度方案,确定市级检查点位

1.结合引清调水的具体控制要求表和水利片的划分情况,掌握相关河道的具体流向,进而设定对应的检查点位,来监控水生植物在相应区域内的污染动态变化信息。

2.按照“上下联动”“区域覆盖”“干支兼顾”的原则进行设定。

3.目前,本市的市、区、镇三级相关预警点共计129个点位。其中,监控区域所设点位在外省市的有12个点;属于黄浦江区域的有57个点,淀浦河区域的有26个点,苏州河区域的有31个点,蕰藻浜区域的有3个点。

对照工作区域范围,拟设置的市级检查点位共计83个点位,所涉区域包括江苏省苏州市、浙江省嘉兴市以及上海市的青浦、嘉定、闵行、松江、金山和宝山区。其中外省市的监控点有12个,黄浦江区域的有31个点,苏州河有23个点,淀浦河有16个点,蕰藻浜有1个点。

(五)完善预警“现场巡查机制”的建议

1.围绕“预警点设定”“精细化巡查”的要求与目标,强化对流域、对干支流区域等层级区域巡查的工作。

2.以“互联网+”为平台,将无线路由器、照片资料进行结合,实现远程操控、数据采集等功能,发挥信息的使用效能。




二、信息网络机制

(一)视频探头存在的问题

经统计,目前本市干线航道所涉及的视频探头数量总共有292个。

探头存在的问题:一是覆盖面不足。所涉及探头,并没有覆盖全市的主要河道,这影响我们之后的统计及决策。二是清晰度不够。探头画质的像素不够,有些情况通过画面无法精准判断,从而导致错误判断及决策。三是通讯不畅。探头不是每个每天都能显示,不能保持实时的通讯畅通,并不能及时发现污染情况,导致了信息传送延迟。四是位置不明确。不是所有探头都能找到所对应的具体地址,某些探头无法确定具体位置,影响工作,无法作出准确判断,也就无法及时上报信息。

(二)信息员工作方式

 1.采集。信息员要及时关注自己责任区水域的水生植物生长、漂浮、污染情况。据各类不同种类的水生植物特性作出估算判断。

 2.报送。将采集的信息通过多种形式表述出来,并用各种通讯手段及时报送到相关管理部门。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专业度不高。未接受过专业的培训,联系过程中可能导致信息缺失或者信息失真的情况。二是主动性不够。大多数信息员不能及时反馈信息,这就造成信息滞后及不全面。三是流动性太大。信息员频繁更换导致收集信息的误差。

(四)完善预警信息网络建议

1.预先了解预设点的地理位置概况,是否合适设置视频监控探头。

2.预先了解预设点附近信号网点的发射信号是否良好。

3.按照“圈、块、格、点”的布局模型布设。在黄浦江、苏州河、淀浦河及蕰藻浜的上下游设置探头,形成封闭的“圈”;在黄浦江、苏州河、淀浦河及蕰藻浜相应点设置监控点,将其划分成四个“块”;在干流与支港的交汇口处设置监控点,形成若干个网“格”;在重点部位设置监控“点”,实现全方位监控。

4.定期培训、交流。据上海地区水生植物生长污染的规律,及时召开信息人员工作交流、学习、讨论和年度培训会议。同时,按照“建强队伍”、“联系现场”、“落实保障”等目的,布设起“重点突出、布局合理、点站结合、纵横交织”的信息员网络。

5.利用QQ等及时性网络媒体,围绕“适时”“直观”的要求,传递信息,并要及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核实。


三、预警评估机制

(一)水生植物监控记录规范化、标准化分析研究的目的

以建设更全面适合水生植物规范化、自动化、信息化环境监控预警系统为目标,对水生植物污染水域做出相应的预测和预警,进而快速、高效、有序地采取控制措施,防止事态扩展,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域环境污染。

(二)水生植物监控记录规范化、标准化

1.巡查记录标准化。为进一步提高巡查记录,规范巡查人员巡查河道及路线固化。

2.水生植物污染当量标准。

(1)点污染——污染面积在10000px2以下;

(2)块污染——污染面积在100000px2以下;

(3)条污染——在一个污染面上,有一个污染物体或多个点状构成呈连续分布,且污染面积在100000px2以上;

(4)片污染——在一个污染面上,有一个污染物体或多个点状构成呈连续分布,且污染面积在4m2以上。

(三)预警污染等级

水生植物污染预警警报级别,依据水生植物对黄浦江、苏州河中心城区段及各区重点水域可能造成的危害性、紧急程度和发展势态,分为四级: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

(四)数据分析预测预警

水生植物的预测、预警,要求结合污染程度、气象参数、水文参数、岸线影响等情况,通过分析结果,对于水生植物污染扩散,作出预测和评价。

(五)对预警评估机制的建议

1.按“上下畅通”“横向联动”的目标,建立起“一报两送”的水生植物污染信息反馈网络。

2.按“点位固化、标准清晰;区域汇总,程度量化”的原则,确立相应分析报告的格式、内容,为利用水生植物污染监控信息打下基础。

综上所述,目前,水生植物污染监控工作需正规化、系列化的数据支撑,以便为将来研究和阐明其形成、萌发和发生发展规律,总结危害监控和预测预报模式。为此,建议提升“科技监控”的能级,同时需发挥“现场查漏补缺”的实效。


(作者:申继军,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水上管理处区县管理站站长;张晓宇,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水上管理处,张晓宇劳模创新工作室)


(本文供图/王璐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