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论坛:构建公园与街区融为一体的新风貌 ——奉贤古华公园东区整治改造设计实践解析
发布时间: 2016年10月09日       来源: 绿色上海        【字体:

司马铨


“当代风景园林作品专业导赏”系列活动——古华公园专场,右一为司马铨


古华公园位于奉贤区南桥镇解放中路220号,距市中心50公里。是奉贤地区唯一一座大型综合性的仿古式公园。

古华公园在构筑上依据了奉贤历史上众多典故,移建和“再造”了大批历史建筑,使公园凸显了深邃的历史文化印迹。其造景形象再现了明清时期的江南水乡特色面貌,浓郁的文化气韵和优美的景观形象,使公园的游览人气不断攀升。


一、古华公园经历了三个建设阶段

古华公园始建于1984年,1986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公园经历多次改造和扩建,现占地160余亩。

第一期1984—1986年,建成西区——南大门、西湖、三女岗、秋水园、兴园、迁入“南塘第一桥”,以及儿童乐园、管理楼和临时花房等,占地70亩;

第二期1996—2001年,建成东区——北大门、东湖、三拱大石桥、亭廊水榭、四亭花木园、老干部活动园、岗林、盆景园花圃、游乐园等,占地90亩。

第三期2003—2004年,东区全面整治改造——迁出盆景花圃,建成大戏楼群众活动区,改建大石桥为双亭桥,扩建四亭花木园为晚晴园老年群体休憩园,改建北大门为小型花鸟市场及景观广场“牌楼大门”,新建东南次要出入口大门及茶楼,东南停车广场,新辟沿公园北、东、南三面外围的环园河水体——环园北河,环园东河及环园南河,新辟多条沟通外河内湖的小溪水体,全面改造湖岸为自然式黄石驳岸及花岗石更新园路路面工程,等等。

经过大规模扩建改造,完善了园内各类休闲游览景点,形成“一河环园,九曲清流碧;二湖居中,石桥彩虹跨;三岗依湖,香林层叠翠;五园临水,庭园幽处深;八溪遍布,水景层次多;二十二桥,一览古华景”的造景及布局特色。

在20多年的建设改造周期中,商业化、占公园绿地的“时代潮流”,曾经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古华公园的完整布局和景观形象,公园用地沿街店面化,公共建筑违规侵占公园规划用地,这种现象延续到公园东区全面整治改造。


二、整治改造的设计目标

公园东区建成后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主要不足:一是功能布局不够完善,缺乏宽阔的群众活动草坪及老年群体安静游憩的庭园;盆景园花圃居中,影响合理性。二是缺乏具有鲜明传统特色的园林景观,亭廊小品形成不了景观主体,东湖大石桥缺乏园林的观赏性,直立块石驳岸的湖岸缺乏自然的美观性。三是公园临街的高围墙和沿街建筑,封闭了公园的绿色景观,削弱了美化城市街道环境的作用。

对基于上述不足,公园制定了整治改造的设计目标,即通过对公园东区的整治改造,将公园东区建成与西区相协调的、具有良好园林景观质量的、又有丰富的游憩活动场所的,并具有对城市街道敞开的滨水绿色空间的园林精品。


大戏楼


环园东河


南塘第一桥


三女冈


双亭桥


三、整治改造的设计理念

在充分利用公园东区现状的前提下,拓展优势,局部改善,调整内部的园林要素。

借鉴传统园林文化,发扬传统园林特色,以传统园林为载体,开拓多样游憩活动功能。

打破封闭式的公园边界,敞开园景空间,依托残存的南塘河,构筑公园周边以河为界的新南塘河水系景观。


四、整治改造的设计构思与实施

(一)以水治园,开园凿河,敞开公园,塑造沿街园景

环园沿街三面新挖环园河,总长约800米,河宽7-10米,河道外侧有2—5米宽的沿河绿带,含亲水步道或亲水平台,以及雕塑小广场,构成市民休闲游憩赏景的公共空间;河道内侧为敞开的,碧波映照的园林风景线。

环园河沿岸的景观配置:

环园北河——沿新建中路西起南塘西溪经北大门景观广场向东至古华园路交叉口小广场,长约280米。西段是南塘历史的残存河段,也是新挖环园河的出发点和源头,南岸为原生态的乡土树木水岸景观,应予重点保护;中段北岸为北大门景观广场,南岸是松柏岗黄石大假山瀑布景点;东段南岸为北岗翠竹园。环园北河上跨有两座石拱桥——迎春桥及金庆桥。

环园东河——沿古华园路北起交叉口小广场,南至东南大门步云桥,长约300米。东岸有沿河绿带步道、亲水平台及雕塑小广场,西岸北段架三孔石拱曲桥——继芳桥,桥跨东溪河口,连接中段柳堤春晓,南段为东岗梅岭景点。

环园南河——沿解放中路东起东南大门步云桥向西经古华亭观景平台至兴园东侧,长约220米。南岸东段为东南大门及东南广场,北岸是与入口步云桥对中相接的迎亭园景点。南岸西段起自古华亭观景平台,向西是长达100多米的亲水步道,是观赏南河夏荷的绝佳平台,北岸是游乐园及其南圃花园。

(二)理顺水系,拓展水域,河湖相通,增添小溪幽景

公园整治改造前,西区有北村溪沟通南塘和西湖,后因建华亭楼而填塞。东区有北溪沟通南塘和东湖,有百曲港通东湖和西湖。

东区整治改造新挖环园河形成外河内湖新水系后,有必要加强河湖之间的沟通。在多个方位增辟多条小溪沟通外河内湖,以利水体流通,有利于净化水质,改善景观环境,丰富水体景观层次。

为拓宽大石桥以北较狭窄的湖面,利用东北岸处原有长约60多米的河湾,顺东北走向开挖延伸,形成沟通环园东河的长100米的东溪,并在溪东南田地筑三杉岛。岛东挖柳溪长40多米沟通东溪与东湖。东溪与环园东河交汇处加三孔大石桥——继芳桥景点,东溪南端架三曲贴水石平桥连通三杉岛景点。东溪与柳溪为临溪的晚晴园创造了幽静优美的景观环境。

在东区南风园南界,开挖东起东湖西岸泽秀桥至西湖北岸见山桥的南溪,长约120米,宽6米左右。沿南风园西界开挖西溪至南塘长100米,但未沟通南塘,南溪和西溪为南风园创造了良好的景观环境和丰富了景观层次。

在环园南河东段迎亭园西,新挖枫溪沟通环园南河与东湖,溪湖交汇处架石拱桥——红枫桥,红枫桥向北对景东湖双亭三拱大石桥,向南对景环园南河古华亭观景平台。

在环园南河西端兴园东侧,规划有花溪沟通游乐园北界百曲港,但花溪未挖,南河成了断头河,不利流通和自净,不利游乐园环境改善。

(三)调整分区,合理功能,增加内容,完善游憩环境

盆景园花圃区原本就是权宜之计的暂时性安排,通过整治迁出盆景园花圃,回归总体规划确定的大草坪群众活动区,主题配置大戏楼,构筑戏楼园。

为满足入园人流的方便需求,设置公园东南次出入口区,配以入口绿地广场、小卖茶楼服务设施及停车场等,为此迁移老干部活动室。

为满足老年群体静息赏景、琴棋书画、健身康乐等活动,在公园东北部设置老年活动区,利用原有亭廊水池配以楼堂、轩廊等构筑晚晴园。

利用西北部原有苗圃地改为四季花木园区,现为南风园,以观赏南方热带花木为主题。

更新北大门出入口区,设置入口广场,两侧围以小型花鸟市场。

(四)改善组景,增添层次,园中有园,强化景观主题

景点构建不在规模大小,不在材质贵贱,重在要有观赏特色,体现在有优良的自然环境和园林的文化内涵。

公园东南园门景观 ——通过广场绿地、园门及步云桥、迎亭园的轴线对中布局,广场绿地及步云桥、迎亭园构成园门的前景及背景,以传统民居式的廊架景门及小卖服务茶楼为主体,形成良好的东南大门入口景观。

迎亭园景点——原有重檐亭廊缺乏环境特色而不成园,通过东南大门的设置及景观的中轴线布局,强化了垂檐亭廊的地位,它成为进入东南大门后的序景,也成为迎客的第一亭。环园河及枫溪的开辟,极大地改善了垂檐亭廊的景观环境,形成了两面临河一面临溪的独特优势,成为可以东河看游鱼,南河闻香荷,枫溪赏红叶的佳处——迎亭园景点。

双亭桥景点——为横跨东湖中段,位置居湖中央的焦点景观

——三孔大石拱桥。不足的是缺乏园林景桥的观赏性,为此桥面加建垂檐双亭,改善桥的景观形象,原名秋水桥更名双亭桥。

戏楼园景点——位于大草坪群众活动区,以大草坪为前景,居中置传统古典式的二层戏楼主景,两翼辅以弧形观演长廊环抱为配景,并以岗丘树林为背景。实施中长廊未建,削弱了布局的功能性和空间的完整性。

晚晴园景点——位于公园东北端,以原有亭廊、园亭、垂檐六角亭及水池为基础,扩建阅耕楼、菊石楼、听春轩及辅房小屋等,并以曲廊相连,构成传统古典式的庭园主景。内有古树名木、湖石立峰、假山花池等庭园小景相辅。庭园东、南贴邻东溪水岸,面对竹溪和三杉岛,面对杏花岗疏林草地,北靠北岗翠竹园,环境幽雅,景色宜人,晚晴园体现了奉贤历史的园林文化部分遗韵,也实现了公园总体规划的构想。

公园北园门景观——以北入口广场为核心,东西两侧为传统民居式的小型花鸟市场,南部居中为传统民居式牌楼大门,两侧为门卫管理亭,大门内侧为对景松柏岗黄石大假山瀑布的滨河景观小广场。当时设计提供了传统民居式“牌坊式大门”方案,但因人们对“牌坊式大门”有疑虑而停建,其后未实施,为此造成公园北大门景观上的严重缺失。


今年,古华公园开园正好30周年。作为当代风景园林作品,保留了古典园林的历史内核,反映了设计者、建设者为新公园具有传统特色的用心尽力。正如“迎亭园”楹联所描述的:“双亭桥桥外有桥水清云淡一览桥乡古貌,古华园园中含园柳翠花艳尽展园林新颜。

”古华公园值得鉴赏游览,是为数不多的“上海名园”!

(作者:同济大学建筑系园林教研室,1982-1986年主持设计《奉贤古华园总体规划设计》《奉贤古华公园第一期西区详细设计》;2003-2004年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总工办顾问与十所所长高崎主持设计《奉贤古华公园东区整治规划设计》)


(本文供图/张明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