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实践:闵行区首条绿道的建成与特色——沪闵路慢行系统生态景观工程
发布时间: 2016年10月09日       来源: 绿色上海        【字体:

周笑燕


沪闵路慢行系统生态景观工程,在原有养护便道的基础上,提升绿地功能,增加休憩节点,充分利用滨水条件,适当移植打开绿化,一方面让人体会林中漫步的感觉,另一方面形成丰富的滨水景观。

项目建成后有效优化了沪闵路绿地结构、提升了绿地服务功能和满足了附近居民休闲健身的需要和对绿色生态环境的需求。该项目让闵行居民提前享受到绿道的好处与便利,成为闵行绿地资源与慢行系统有机结合的有益尝试。

2015年,沪闵路慢行系统被评为上海10条最清凉的马路之一。


为什么要建设闵行首条绿道

闵行区从1999年开始实施道路绿化建设,当时建设以“让道路两侧绿起来从而达到改善生态环境,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为设计理念,主要以防护功能为主,经过十几年的养护管理,绿树成林,植物群落丰富,形成自然的生态环境。但与生态总量不匹配的是,景观面貌日益衰退,且存在生态空间“碎片化”“孤岛化”的现象,各个绿地之间缺乏有效的连接和沟通,生态功能、景观功能、服务功能都大打折扣。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脚步加快,道路沿线人口密度加大,一条市政道路配套简单的道路绿化已远远满足不了周边居民的活动需求。“走路族、夜跑族”不断增多,体育场馆场场爆满,广场上各种锻炼、跳舞的人群越来越集聚,区政府、区政协领导在调研中也将原有老绿地的调整改造作为解决民生问题提了出来。

因此,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就决定,利用好现有的绿地资源,打破原有沪闵路东侧轻轨5号线封闭式防护绿地,打造一条林中穿行的健身步道,进行闵行首条绿道的项目建设。


列入区政府实事工程

2015年,沪闵路慢行系统生态景观工程被列入闵行区政府实事工程,该项目位于沪闵路以东、北横泾以西、闵城路以南、六磊塘以北,呈南北向总长约3.8公里,东西向最宽处约110米,最窄处约12米,绿地总面积294945平方米。

原沪闵路东侧轻轨5号线的防护林带建成于2004年,当初的建设主要考虑防尘、降噪等生态防护功能,十多年过去了,近30万平方米的防护绿地已绿树成荫,市民却“看得见走不进”。基地内大部分植物长势良好,局部土壤裸露严重,植物种植无层次。多年的生长,基地植物环境犹如天然“氧吧”,景色怡人,唯独缺少赏心悦目的景观节点。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是林带东侧紧临北横泾,对岸先后则有十几家房产相继入驻,周边楼盘林立,交通便利,人流集中;其中轻轨春申路站与银都路站紧靠基地,且有闵城路、春申路、银都路、金都路、光中路、颛兴路6条道路系统穿越基地。


临水休息节点


临水景观


木栈道


木栈道


以人为本的设计思路

该项目以“绿荫绕行”为主题,遵循生态性原则,利用林带现有的资源环境、地形、植被等进行合理调整,增设乡土花灌木,强化生物多样性,创造多种形式的自然生态环境。

建设思路是,以流畅蜿蜒的骑行道与步行道串起一个个林缘、林下空间和景观节点,满足骑行、步行和日常休憩的需要,使人们享用绿地中动静皆宜的空间,满足休闲健身的需求;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充分利用自然可再生能源及透水性建材,节约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最终形成良性的可持续发展体系;以人行步道(1米宽)及自行车道(2米宽),形成3.8千米长的健身景观步道,其贯穿于沪闵路东侧与轻轨5号线之间的防护林带,达到基本保留原始林带、绿道两侧适当增减地被以及优化植物配置和生态景观的目的;充分利用水资源,在东侧沿着北横泾河道景观沿线增加休憩节点,以及设置绿道的标识标牌、配套服务设施等,从而进一步发挥林带休闲、健身等服务功能,使原来“看得见走不进”的封闭式林带,变成人人享用的景观绿道,使都市人在健身休闲的同时,也能享受到林带赐予的天然“氧吧”。


利用与改造


中心花坛


1.利用原有道路

原有基地道路分两类 :一类是原有防汛通道,位于绿带东侧沿北横泾呈南北向直线型间断铺设,混凝土路面宽约1.5米,总长约1600米;一类是养护便道(偶有市民在此健身)呈南北向自然弯曲穿行于绿地中,混凝土路面基本完好,局部开裂变形,宽约3米,总长约2500米,间断布置于基地内。

保留改造道路:在原有养护便道的基础上将整个规划区域内的道路贯通,充分考虑居民出入的便捷性和对现有路基的尽可能利用。本着生态型和节约型的原则实现步行和骑行的步移景异,而且相互交织,互为补充,使人们可以复线环游,而不仅是单线。以自行车道路面(宽2米)与人行步道路面(宽1米)铺设黑色沥青,两侧铺设市政平石,人行道与自行车道用白色热熔漆划线区分,共建成沥青道路3800米,其中新建道路1200米;而对于沿着河边1.5米宽的防汛通道,未来将由区体育局、水务局和绿容局等部门联手将其改造做一条专门的健身步道。

2.利用原有植物资源

原有植物:防护林带自2004年建成以来,已形成具有规模的林带,植物种类以香樟、女贞、雪松、栾树、无患子、意杨、夹竹桃、红叶李等为主,其中雪松、桂花、石楠等长势和株型不错,香樟、女贞、无患子等种植过密,长势和株型较差,夹竹桃等已老化。养护便道两侧灌木过于密集,导致苗木生长不良,枯枝较多地被空秃。

植物改造特色:本次沪闵路慢行系统的生态景观工程利用林带现有的资源环境,基本保留原有乔木;注重自然生态景观的塑造,沿路增加生态型充满野趣的地被植物如兰花三七、吉祥草等;在路口转角布置景石与各类观赏草如芒草、矮蒲苇等,体现自然的生态景观,并在全线绿道内作为基本元素反复出现,又可使之作为衔接整条绿道的标志性特色。生态景观工程保护了植物的轻轨下半荫的生长环境,大大降低了养护成本,符合生态性、景观性、经济性原则。

一是重点调整:依据景观休息节点的绿化空间布局,在其周围精心进行植物配置,增加新品种,常绿和落叶搭配,色彩更加丰富,节点内容更加精彩;原有背景林植物稠密处适当抽稀,形成疏密有致的自然空间,整体有收有放。

二是局部绿化:调整植物过于稠密,适当的抽稀;土壤裸露增植地被;清理枯草,使整个空间疏密有致。由于不常见阳光,全线以耐阴植物为主,基本保留了上层乔木,局部打开后加入灌木,如在光照较多的地方种植了红叶石楠、喷雪花等喜阳植物作为点缀,颇有花香满径的感觉,使行人赏心悦目。  

3.因地制宜设置休息节点

利用邻水资源的地理优势,沿着北横泾岸边因地制宜地设置三个景观休息节点,形成停留歇息的“驿站”,满足居民健身之余亲水与观景的需求。在观景平台周围配以花灌木,让人们在休息的同时感受花香带来的愉悦。

另外四个重要景观节点分布于林带的关键部位,在临近居住区人流集中的枢纽位置布置重要休闲节点,方便市民休闲活动,增加林带的人气,同时缓解人流量的压力,也为周边市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健身的场所。有的地方则充分利用原有的停车场地,将其改造成休闲广场等景观节点,减少施工成本。

在临近重要的道路分支选择两处原有景观较好的水杉林(近金都路)与雪松林(近银都路)下,开辟林间小道,并铺设仿木木栈道,以方便市民在林中穿行的同时感受林间曲径通幽的意境,也为了在林间增添其趣味性。

4.新增路口花境

从闵城路到六磊塘,规划中尽管是一条连通的绿道,但中间被金都路、银都路等几条东西走向的市政道路隔开,为了营造一体的感觉,在道路转角处制作了好几个花境,选择了耐阴的观赏草、芒草等,加上卵石、碎石,形成了古山水的意境。在道路和广场小品周边种植新的地被植物,走过约三四百米,就有一处植物造景为主的花境,成为路口的标志与亮点。

5.改造前后技术经济指标对比






(作者单位:上海市闵行区绿化园林管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