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专稿:城市夜公园照明设计应该注意的事项
发布时间: 2017年01月09日       来源: 绿色上海        【字体:

陈玮炜



对于城市居民而言,公园是白天“八小时”以外亲近自然的最佳场所,而公园白天开门,晚上闭园,显然无法满足居民夜晚游园休闲的需求。201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强化绿地服务居民日常活动的功能,使市民在居家附近能够见到绿地、亲近绿地。公园具有服务居民活动的功能,夜公园的开放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以及社会大众需求,是一项实事工程、民心工程。


一、开放夜公园,要重新改造灯光系统

上海公园管理部门推进“夜公园”的尝试和努力有目共睹。2016年,本市165座在册公园中已有89座公园延长开放时间,开放期也从去年的3个月增至6个月(5月至10月),开放时间多为5时至21时。在89座公园中,有50座公园实行全年延长开放,更有21座公园实行全年24小时开放。



无论是延长开放时间还是24小时开放,大多数进入“夜模式”的公园都要经过软环境和硬设施的改造,包括管理制度、监控探头和警力配备,照明系统改造则是重中之重。为打造独具特色的“夜公园”,管理方在灯光布置上都下了一番功夫,既完善了功能性基础照明系统,又增添了不少景观灯。经过亮化、量化和靓化三个发展阶段,“夜公园”魅力十足。

黄浦区多数公园已全年开启“夜模式”。早上5点至晚上9点开放。各公园除了完善安保巡更系统、平整园路等,还重新改造了灯光系统:一是完善和增加功能性照明,增加路灯,设置荧光指路牌等夜间导向设施;二是陆续增加了一些景观灯,用灯光为夜公园造景增趣。

中山公园已经成为夜跑圣地。自2016年6月30日起,拥有百年历史的上海中山公园正式全天开放,成为上海市第一个转型为全天开放的传统公园。全天候开放一个月,据园方发布的数据,公园每晚6时至次日凌晨5时的累积人流量已达19.22万人次,晚间9点过后,夜跑者等新一代都市健身者成为入园的主力人群。相比马路和学校操场,中山公园路面平整,灯光敞亮但不刺眼,加上园内一步一景,部分路段还有塑胶跑道,让夜跑爱好者感觉很好。

经过一个月的运转,中山公园内物防、人防、犬防和技防设施已到位。目前共有300余个监控探头,18个SOS紧急救助系统终端,部分易发生事故区域共新装110盏路灯,在荷花池等水面周边安装了总长1.8公里的景观灯带,还竖起了72块箱式安全警示牌,在各个角落提醒游客注意安全。公园管理者在加强安全保障的同时,也为相邻的居民小区考虑,减弱了部分区域的灯光亮度,甚至关闭了部分紧挨住宅区的灯光设施,以免造成光污染。

公园绿地照明系统要强调舒适性和亲和力,需额外考虑灯具品质、施工质量、安全防护、固定方式、管线质量和布局,强制漏电保护装置、防盗、防护笼等,用“遮、挡、藏”等方法做到“见光不见灯”,让灯光和场所、环境等相适应,“应景应情”做灯光。

城市夜公园的照明设施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就是新形势下的一个新课题,不仅要满足功能性照明的需求,保障夜间游园的安全,同时又要结合不同公园的特点,适当添加景观灯光设置,增添游园过程的文化体验和精神享受。


二、夜公园照明设计中的重点和难点

照明设施是保障正常安全游园的必要辅助。那么夜公园照明应该如何设计?

1.实践中的指导原则

夜公园照明设计需要考虑功能性和景观性需求。根据我国建设部颁布的《公园设计规范》中对公园的解释,公园的功能是供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科学文化及锻炼身体等活动,有较完善的设施和良好的绿化环境的公共绿地。根据这一定义,公园是一个具有多功能复合的公共空间,但归纳起来,其主要三大块功能定位是:方便居民文体活动,促进居民人际交流,体验人居自然和谐。这三项功能定位是夜公园照明设计的指导原则,现有标准规范并没有针对夜公园的详细照明设计要求,实际操作中也是参考相关的几个标准规范执行。

2.公园照度设计要求。

《公园设计规范》(CJJ48)主要针对照明电气的线路敷设、分路控制和配电箱及接线盒防护等做了规定,并未涉及相关的照明设置参考值。《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163)针对公园夜景有了一段针对性的描述,规定了人行道等的最小平均水平照度要求,如表1所示。



公园的照度要考虑周围的环境(犯罪的可能性、环境亮度等)、公园的功能、风格等,设定保证安全的必要基本水平。大规模的公园要根据主入口、园内主干道、园内辅路、引导路等分层次定位,设定时要注意不能产生2-3倍的照明差。夜景照明对象的照度要考虑与环境的协调,设定在基础照明水平的2-10倍的范围内。

上海市地方标准《城市环境(装饰)照明规范》(DB31/T316)将公园纳入公共活动区,采用较易操作的垂直照度替代了半柱面照度,同时增加了照度均匀度、色温和显色性的要求,同时对于公园内乔木、灌木和花卉等照明也提供了参考设计规范。当夜公园完全打开后,无形中提供了一种便利,就是城市道路上的行人以及非机动车可以借道穿行,根据上海市中山公园24小时开放一个月数据统计显示,约70%的进园游客是夜跑或借道穿行的本地居民。在实际操作中,也有参照《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的要求来确定园内主路照明,如表2所示。实际所选择的级别还应与实际人流量数据相关,目前的操作则是参考最低级别执行。



3.指示标志灯光设计要求

对于水体警示标志、应急疏散指示、坡道台阶警示等安全区域,上述标准中都有定性的概括性语句,在实际操作中,尚缺乏可参考的量化执行标准,这些却是夜公园开放最先要除去的安全隐患。

对于公园的水景,首先要有水体警示标志和适当的照明,使人在夜间也能很好地辨别前方是水体;另外用于水景照明的灯具应符合国标GB7000.218-2008的规定,即灯具应为防触电保护的Ⅲ类灯具,其外部和内部线路的工作电压应不超过12V AC或30 V DC。公园的消防应急照明与疏散指示系统是原有公园较缺乏的,当夜公园正式开放,安全预案尤其是消防或应急疏散应该作为必须设置项,以此来确保市民游园安全。其中相关灯具及疏散系统可以参考GB17945-2010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的相关规范。

4.观赏灯光设计要求

公园与普通绿化带或公共绿地的不同,在于其是经过科学设计规划,本身自带景观功能的公共空间,游人在游园过程中不仅能有亲近自然、呼吸新鲜空气的身体愉悦,同时还能获得体验景致美感所带来的精神愉悦。这些景观可以是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的人文景观,也可以是不同植物合理组合的自然景观;这些景观在白天一览无余,但在夜晚,由于光照原因,对白天景观的重现显然是做不到的,选择性地再现或者寻找并设计夜晚的新景观,带给游人与白天不同的文化体验和精神享受,是夜公园照明设计需要解决的另一课题。



5.补充景观灯光设计要求

补充景观灯光就是利用现有的公园素材,达到夜公园的美化效果,或是增加现代灯光小品,增添游园乐趣。补充景观灯光设计要因地制宜,因园而异,同时要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光污染的控制。夜公园功能性照明造成光污染的可能是很低的,本身庭院灯的高度以及基本设计照度都决定了光源本身功率并不高,亮度并不大,容易造成光污染的往往是景观灯光,对于被照主体的过高明暗比反而引起视觉不适;由于投光角度的控制及安装位置不当而产生的光溢出会影响周边建筑设施。

二是树木花卉景观照明的控制。对树木花卉的景观照明要合理控制投射角度,控制色温及光照强度,尽可能减少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三是景观照明总量的控制。夜公园的景观灯光不宜改造成移步换景式的灯光秀主题公园,不影响居民正常文体活动、不破坏整体游园氛围为前提要素。



三、夜公园照明灯具的注意事项

照明灯具的设置要根据公园的道路、广场、引导标识、夜景照明对象等的状况进行选择,其位置与高度应根据植被的分布、植物的生长、检查维修等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对于需要维护自然环境,考虑保护生态系统对光的特殊要求,可做个别处理。

对于灯具的选择,应根据实际应用,选择带适当防护的灯具。选择地埋灯具时,根据GB7000.213-2008的规定,至少要符合IP65和IP67两种要求,并且要注意眩光的控制;在儿童容易触碰的场所,须严格控制灯具表面温度低于60℃,以免烫伤游人。

在公园道路上使用灯杆照明时,要考虑灯杆的高度、配光、设置场所的(功能)目的。选择照明灯具时要考虑与白天景观的协调,同时还需注意耐久性、易维修、照明效率、节能、经济性等问题。在可瞭望夕阳等自然景观及可进行天文观测等场所,要使用严格限制亮度及上方溢散光的照明灯具,不能成为发挥公园功能的障碍。

在智慧城市建设的框架下,智慧照明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符合“智慧城市”理念的“智慧路灯”已经有了试点。新型的智慧路灯集成了很多除灯光以外其他功能模块,如WiFi、RFID、视频监控、充电桩、显示屏、环境监测、微基站等一系列原本不属于照明的功能模块,以上这些功能恰恰是城市夜公园改造中所需要的,以上海中山公园为例,为了实现24小时开放,增加了110盏路灯、300多个探头、18个SOS救助终端、72块安全警示牌以及3块分贝显示屏。以上这些分离设置的设施完全可以集成在智慧庭院灯内,从而推进智慧公园建设,例如一款集成WiFi热点的智慧庭院灯基本网络架构是将照明、安防设备、通讯设备系统集成在一根路灯杆上:安防摄像头集成在灯杆上,通过智慧路灯的控制板做到安防信息的上传或者本地存储,考虑在若干智慧庭院灯上集成LED显示屏,作为信息发布的平台。视频数据可以通过有线(光纤)和无线(3G/4G)的方式传输到公园管理处。用户通过搜索并登陆WiFi热点的方式来接入网络。这些功能的叠加将大大拓展城市夜公园的智慧外延,有效辅助提高公园管理水平,其后续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仍有广阔空间待拓展。

城市夜公园全面开放大势所趋,在夜公园的照明设计上,我们应积极做到既保障功能照明需求,又兼顾到景观照明效果,探索智慧照明应用,为丰富人民群众夜生活添光增色。

(作者:上海市市容景观事务中心景观灯光科科长)


(本文供图/张明 陈玮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