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研究:健全苏州河水葫芦预警机制的若干思考
发布时间: 2017年04月10日       来源:绿色上海       【字体:

吴 辉 崔礼克


陆局、唐总巡视水葫芦整治工作.jpg

陆月星局长、唐家富总工巡视水葫芦整治工作


自2002年以来,本市开展以水葫芦为主的水生植物整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受水文、气候、地理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上海水生植物整治工作所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预警机制尚不完善,对水葫芦的污染趋势无法进行有效预判。为此,如何进一步完善苏州河水葫芦预警机制,提升水葫芦预警的及时性、有效性、科学性,为后续的防控、拦捞工作提供依据,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苏州河水葫芦预警工作现状

目前,苏州河流域水葫芦预警监管工作坚持“早发现、早预警”的原则,每年从7月份开始,对苏申内港线(吴淞江、苏州河)涉及的相关水域,利用车巡、船巡以及视频监控等方式,开展水葫芦污染监控工作。根据水葫芦污染预警监控现场记录情况,参照本市水生植物预警警报分级标准,确定污染等级,并报上级有关管理部门审核批准后,发布水葫芦预警警报,为打捞作业调度提供信息。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水葫芦监控手段不能满足预警需求

由于影响苏州河的水葫芦来袭路径较广,多数河道周边交通(水、陆)条件不佳,车巡无法抵达,船巡无法做到快速持续性监管,视频监控尚存在夜间、气候条件差时的空白,现有监控手段未能满足全覆盖预警监控需求,水葫芦污染巡查监控方式主要还是依赖人工现场巡查,其局限性较大、时效性较弱。

(二)影响水葫芦漂移因素的多样性加大了预警工作难度


37yebiaoge.jpg

2013—2016年苏州河直管水域水葫芦打捞量统计表


ttgg-1.jpg

2013—2016年苏州河直管水域水葫芦打捞量示意图


由于水葫芦的流动受到风向、潮汐、气温及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对其漂移速度预测及来量测算难度较大。同时,苏州河沿线有大小支流60余条,40座水闸泵站,这些闸口闸门的启闭情况,也不能准确及时掌握,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水葫芦预警工作的难度。

(三)水葫芦来量的不确定性影响了预警的准确度

本市苏州河的水葫芦主要来自上游外省市水域,且缺乏必要的对上游水域的监控措施。同时,水葫芦生长规律还未完全掌握。从历史统计数据看,每年本市苏州河水葫芦打捞量呈现出不规律性、不可预测性的特点(如以上图表所示)。因此,到目前为止,尚不能准确预估苏州河景观水域所面临的水葫芦来势与来量。


三、完善苏州河水葫芦预警机制的路径设计

紧紧围绕“最干净、最有序、最美观”的工作目标,持续贯彻“条管江河、块管区域、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的水葫芦整治原则,整合资源,创新技术,形成完善有效的苏州河水葫芦预警机制。

(一)部门协作机制

1.与水务相关部门协作

积极争取市水务信息中心的支持,加强合作,做好与“智能苏州河”系统的端口对接及数据共享,为苏州河水葫芦监测预警系统提供可靠、科学、权威的数据信息来源。同时,加强与市水务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协作,借鉴其自主研发的水动力分析模型,构筑苏州河水葫芦漂移趋势数据模型。通过与水务相关部门的协作,使苏州河监测预警更及时、更准确。

2.与上游相关区协作

(1)完善市与区之间协作。协调苏州河上游闵行、嘉定、青浦三区根据水生植物预警监控工作的相关要求,组织力量每天开展辖区内水葫芦污染动态的巡查,及时掌握污染情况,并按时编报污染预警信息,如遇突发情况,应在2小时内将相关预警信息上报。


照片 039.jpg

水葫芦拦截库区机械化打捞场面


(2)完善区与区之间协作。上游相关各区之间要建立信息共享渠道,上游区将预警信息及时通报下游区,便于下游区及时调配、落实作业力量,提高作业实效。同时,水管处将适时对落实情况开展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形成专报,报送市绿化市容局。

3.与航拍单位协作

根据历年水葫芦来袭路径,制定固定巡查航线(苏申内港线、长湖申线、杭申线、平申线)和特定巡查航线,借助市公安局警务航空队警航直升机,按照水葫芦生长周期,从每年7月初由水管处提供巡航需求,开始启动苏州河水葫芦动态情况空中预警巡查。非整治期2周一次,整治期内1周1次,如遇水葫芦大面积爆发,适当提高巡查频率,进一步提高预警工作的全面性、准确性。

(二)信息采集机制

1.优化现有信息采集方式

(1)进一步完善监管部门的信息采集方式,制订车巡人员拍照、摄像规程,提高信息采集水平;配备船载视频采集装置,添置视频监控点,弥补车巡监控盲区;探索雷达技术、无人机在信息采集中的运用与推广,逐步形成水、陆、空立体巡查网络,并在爆发期间,提高巡查频率,加强苏州河(省界、相关区)水葫芦动态情况数据信息采集。

(2)建立作业单位信息采集机制,苏州河(吴淞江)干流及直通支流作业单位,落实力量对作业水域开展水葫芦动态巡查,巡查信息经梳理汇总后,及时上报其上级部门及管理部门。

2.拓宽社会公众信息采集渠道

(1)发动沿线街镇村即时采集信息。一是组织苏州河区管水域沿线22个街(镇)和相关居(村)委,按等距配置信息员,发现水葫芦及时报告;二是协调青浦、嘉定、闵行三区街(镇)排灌站,落实信息员,发现直通苏州河干流的支流出现水葫芦及时报告。

(2)组织苏州河(吴淞江)沿岸16家责任区单位,落实信息员,在非工作日期间,发现苏州河干流水葫芦污染信息,及时上报。

(3)组织日常社会诉求人员,利用日常闲余时间对苏州河干流水葫芦的污染情况进行观察,发现污染状况及时上报。组织关注、参与水域市容环境卫生保护的热心市民,召开工作意见征询会,专题听取意见,不断改进水葫芦动态信息市民采集工作。

(4)协调市、区水务管理部门,借助水务条线堤防巡查力量,在落实堤防定时巡查机制的同时,对苏州河干流水葫芦生长、污染信息进行采集。

(三)信息分析机制

1.科学设置预警指标

根据水葫芦污染程度,将水葫芦预警级别划分为四级,即:Ⅰ级(特别严重)、Ⅱ级(严重)、Ⅲ级(较严重)和Ⅳ级(一般),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市管水域按照水葫芦污染面积来确定污染等级;区管水域按照预设监控点的污染率来确定污染等级。

2.合理设计预警信息采集流程

按照便捷、高效、有用的原则,建立水葫芦动态信息收集平台,及时、准确接收各类来源信息,根据苏州河水葫芦污染情况,如实填写信息采集统计表,并及时报送水生植物预警监控中心(以下简称监控中心)。

3.建立采集信息处理流程

组建监控中心,对行业单位专业性采集信息、社会公众采集信息、雷达采集信息等数据进行梳理和汇总,及时形成可供分析判断的水葫芦污染趋势资料,并根据预警警报分级标准,确定污染等级,申请发布预警信息,为监管提供数据支撑。

(四)信息发布机制

1.信息编报

在水葫芦非集中整治期,针对水葫芦历年重点污染河道,水管处所属基层单位每2周开展水葫芦预警巡查,并形成书面文字报送监控中心;监控中心对上报信息进行梳理、汇总后,报相关业务主管部门,以便掌握水葫芦初级阶段污染生长状态。在水葫芦集中整治期内,每周开展预警巡查并编报巡查信息,应急状态下按相关要求报送,并由水管处编制专报上报市绿化市容局。

2.预警发布

(1)市管水域。在确定水葫芦污染等级后,监控中心填写《警报信息发布申请表》,并上报处相关部门,经处相关部门及处领导审核后,填写《预警警报信息发布表》,并上报市绿化市容局相关处室,同时抄送市属作业单位,正式发布预警警报。

(2)区管水域。在确定水葫芦污染等级后,区绿化市容管理部门填写《区预警警报信息发布表》,上报上级管理部门审核同意后,正式发布相关水域预警警报,同时,抄送至相关作业单位和水管处。

3.公众和媒体宣传

水管处及时汇总水葫芦相关信息,并上报市绿化市容局宣传处,经市绿化市容局宣传处同意后报送至中国上海、绿色上海以及上海市绿化市容局官网等政府相关网站。在水葫芦爆发期间,协调上海电视台、上海广播996、《解放日报》《新闻晨报》及《新民晚报》的条线记者,以新闻采访和现场报道的形式,向社会公众及时报道水葫芦信息情况。依据苏州河水葫芦预警等级情况,水管处及时向市局微博、微信公众号报送水葫芦预警情况。同时,以建立苏州河护河队的形式,开展水葫芦治理的相关活动,不断提高市民公众护河、爱河的积极性、自觉性。

(五)响应反馈机制

水管处发布水葫芦预警警报后,相关各区应根据《预警分级响应对照表》及时响应,根据污染程度,增加巡查频率,并指导、督促作业单位加强拦捞作业,尽量减少水葫芦污染的扩散。同时,水管处所属相关单位实行轮休制,每天进行巡查,实行一日两报制度,按合同加强对市属作业单位的监管考核,成立临时指挥部,每周召开1次专项会议。市属作业单位全员上岗,启动应急预案,按污染分布调整作业力量,延长作业时间,落实临时拦截措施。

(六)处理评估机制

根据本市水葫芦整治工作目标,对水葫芦预警、打捞、运输、处置进行绩效评估,建立针对性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采取定量和定性指标相结合的采集形式,通过会议问答、专家咨询、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等方式,形成评估分析报告,报告的内容包括主要成效,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本文摘自《苏州河水葫芦预警机制研究》课题报告。吴辉、崔礼克为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水上管理处副处长、科信科科长,分别担任课题组组长、副组长) 


(本文由作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