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研究:“记住乡愁”: 上海地区古村镇生态文化评价
发布时间: 2017年08月07日       来源:绿色上海       【字体:

严求是


岑卜村.jpg

岑卜村


近年,古村镇的保护成为上至中央、下到地方的热议话题。在“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的发展观下,2014年4月25日,住建部、文化部等所发的《关于切实加强中国古村镇保护的指导意见》指出,古村镇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生产生活智慧、文化艺术结晶和民族地域特色,维系着中华文明的根,寄托着中华各族儿女的乡愁。由中国生态文化协会编写、国家林业局印发的《中国生态文化发展纲要(2016—2020年)》将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而重大行动之一便是着力打造生态文化城镇。

从学术角度来讲,古村镇是指民国以前建村,保留了较大的历史沿革,即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镇选址未有大的变动,保存着许多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经历久远年代,人们仍聚族而居的村镇。古村镇是历史遗存,却不是遗址,是村镇乡土文化的活文物。而生态文化是探讨和解决人与自然之间复杂关系的文化。生态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科学认识、积极倡导和大力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古村镇的生态发展理念要区分于城市生态文化建设及普通村镇的美丽乡村建设,其在发展和保护的同时,须保留其原有特色并延伸中国古村镇中的生态智慧。


一、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发达国家如德国、法国、日本等大多根据自己的国情制定了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确立了相对合理的方法,在古村镇生态文化建设的实践领域取得了具有借鉴意义的成果。相比较而言,国内的研究与实践尚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已有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古村镇的生态修复。

本研究对象为国内的古村镇,并以上海古村镇生态文化作为重点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对构建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上海古村镇生态文化进行评价,依据评价结果针对性地提出优化建议。研究内容包括:(1)国内外古村镇更新实践和相关理论研究的分析归纳,生态评价体系相关理论的研究。(2)构建上海市古村镇生态文化价值评价体系。上海市古村镇生态文化评价体系的构造理论和框架分析,包括评价体系构建的原理、方法、模型结构和具体建立过程。本文拟构建上海市生态文化价值评价体系,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评价目标、评价指标、权重系数、评价模型。(3)上海地区具代表性的古村镇的生态文化质量评价,包括各评价因子的等级、各评价对象的分项评价等级和总体评价等级,并对以上结果进行具体分析。(4)针对古村镇生态文化建设的优化建议和践行措施。


二、古村镇生态文化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

基于多学科融合理论的古村镇生态文化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是古村镇优化发展的基础,并以此进行古村镇生态文化元素选择和优化。首先,本研究选择多个元素作为考量指标,采用AHP数据分析软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构建古村镇生态文化质量评价体系。主要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是目标层,即景观质量评价,也是此文的研究目的;第二层为子目标层,又叫标准层;第三层为具体的指标层。通过层层递进的系统化分析,最终完成对古村镇生态文化质量的评价。古村镇生态文化初拟评价指标,包含5个一级因子和20个二级因子的评价因子集。其次,采用AHP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进而建立完善的古村镇生态文化评价模型。最后,有针对性地对各项指标的评价等级标准进行详细定义,为后续深入开展古村镇生态文化评价奠定了理论基础。


新场.jpg

新场古村镇


41.jpg


三、上海古村镇案例评价

在理论构建的基础上,研究团队分别调研、实地考核了上海的朱家角、枫泾、岑卜村、革新村和新场这5个古村镇的历史沿革、街区规划、自然农耕、地理水文、环境治理和保护与发展等。并根据上述评价体系,对5个古村镇进行综合评价。

朱角家、枫泾、岑卜村的综合指数均高于4.5,评定为优秀。

朱角家镇生态治理成效较为突出,绿色示范作用明显,空气清新,水体洁净,设施完善。但在村民生态文化教育和景区安全性方面仍有待提高。

枫泾镇生态文明建设程度较高,基本做到景区垃圾分类,居民绿色出行,水环境保护状况良好,百年树木留存数量较多。但餐饮业环境仍需治理。


革新.jpg

革新村


枫泾.jpg

枫泾古村镇


岑卜村生态环境极为优越,发展现代农业的程度很高,在推进旅游业发展的同时注意维护绿色环境。但由于开发时间较短,开发力度不足,缺少独特的生态文化底蕴,尤其是相关活动的开展和普及不足。

革新村和新场镇得分为3~4,评定为“良好”。

革新村生态治理较为显著,空气质量正常,街区较为拥挤,设施完善。但需增加绿化种植面积,以形成稳定的生态群落。

新场古镇环境清新,空气质量正常,休息日人流量较大,休憩设施不足。同时需增加绿化种植面积,形成稳定的生态群落。需发展特色生态文化,形成具有新场特色的生态文化体系。


四、上海古镇的发展困境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高速发展、旅游业的利润诱惑与村民淡薄的保护意识,古村镇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盲目开发与改造。加之中国农村生态环境的一系列问题逐渐暴露,村落生产生活环境的污染与破坏随处可见。在案例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团队也发现了上海古村镇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系列问题。

1.旅游内容雷同 

旅游产品相互模仿,古村镇趋向同质化竞争。走老街,看大宅,坐小船,吃家乡饭;所买的旅游纪念品也大同小异。古村镇是传统经济生产模式下的产物,聚落尺度相对于现代的交通工具和生活节奏而言,往往只能开发为一日游、半日游的观光对象,再加上旅游经营缺乏亮点,旅游产品相互“克隆”,容易引起旅游观光者的体验疲劳。

2.全民经商,破墙开店 

古村镇过度商业化成致命伤。从1998年到2002年,上海古村镇的店铺数激增,数百栋民居破墙开店。店铺泛滥不仅破坏古村镇风貌,拉客现象、恶性竞争也使旅游环境日益恶化。不少居民开店后又租给外地人经营,“小桥、流水”依旧,而“人家”不在,水乡古村镇的意境将逐渐泯灭。

3.节假日游客饱和,服务质量亟需提高  

门票涨价却难达“限容”目的。与滚滚人潮相对应的是古村镇门票的一涨再涨,即使这样仍难以控制容量,也许门票涨价的背后本也不是出于限制容量。这种高价而拥挤不堪的旅游体验,使水乡不再古朴静谧、可亲可近。

4.原住民迁出,社会结构变异  

房地产运作,古村镇日趋贵族化。一方面古村镇保护区里的砖木房屋难以灵活适应现代化的生活需求,古村镇生活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越来越小,导致古村镇原住民流失和老龄化、空巢化的现象日益突出;而留在老屋中的房主也乐得将沿街或底层的房屋出租给外地人开店,赚取租金。另一方面,古村镇在修缮整治时,往往将保护区内的居民另迁他处,修缮完成后仅有少量居民得以回迁,大多数沿街住宅也都改造为店面,并采取招商进驻方式,古村镇原汁原味的生活场景不再。

5.古村镇周围土地用尽,被楼宇包围  

“盆景化”现象尽失水乡田园风光。随着古村镇区商业旅游兴旺带来寸土寸金的丰厚利润,古村镇周边的地价也一路攀升。几乎所有的水乡古村镇都采取过以地生财的捷径。在诸多现代化设施的包围下,古村镇成为新都市的缩微盆景,与小桥流水相伴相生的水乡田园无奈退出了人们的视野。

6.古村镇旅游经营权出让  

古村镇区的社会公共属性、历史文化资源的不可再生性面临挑战,而垄断式的经营权行为,既存在政策风险,又引发社会争议。


五、古村镇生态文明建设策略

在对传统村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村落当地的自然环境、建筑风格、聚居形成的历史沿革、当地居民的精神状态及生产生活方式,传承至今的风俗民情等文化内涵,充分挖掘传统村落特有的文化资源潜力,从而促进传统村落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序发展。 


DSC_6703.jpg


006 副本.jpg

朱家角古村镇


首先,培养传统村落所在地的村民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相统一的思想理念,倡导一种低碳的生活方式。传统村落生态文明建设的终极目标是村落与居民的全面发展:帮助他们克服对自身村落文化不重视的心理,珍惜祖先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且坚决杜绝文物盗窃、贩卖等行为,从根本上保障传统村落传统建筑的保护及古老文化技艺的传承。

其次,努力使传统村落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焕发出新的活力,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适合当下传统村落发展的模式。应当对村落的自然环境和建筑格局及其成因进行深入分析,以原有的自然环境和建筑风貌为基础,大力整治影响和破坏原有格局的建筑,同时避免大规模的拆迁和建设。通过借鉴传统村落,引导新村的建设在整体布局、建筑样式、建筑物色彩等各个方面与传统村落保持协调,使新村与旧村整体上保持协调一致,努力将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传统、建筑格局和社会结构等传承下来。

再次,合理开展传统村落的乡村旅游。在传统村落的旅游业开发过程中对用于旅游开发和文化展示的一些重要历史文物和建筑进行承载量评估,避免人为造成的破坏。进行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时,要以生态环境的承载量作为参考,严格限制旅游人数,协调好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最后,明确政府各部门的权限,完善生态制度建设。各级政府应当责任明确,统一协调,打击破坏环境、倒卖文物等阻碍传统村落生态文明建设行为。 

(作者单位: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研究室。 本文摘自《上海地区古村镇生态文化评价课题》。课题组组长:张安蒙,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专委会副主任;副组长:郭骅,上海市生态文化协会副秘书长 ) 


(本文由作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