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论坛:2017年上海市大学生暑期绿化市容社会实践活动获奖成果一览
发布时间: 2017年12月28日       来源:绿色上海       【字体:

郑晓伟 罗薇  朱思璇  王文祥 徐小荷  李瑞贤  谢丽丹


“青春梦想 绿色上海”2017年上海市大学生暑期绿化市容社会实践活动于7月17日正式开启,大学生朋友们与实践单位围绕“两个一”——开展一项课题调研、试当一次绿化市容志愿者,将自身专业领域所学知识与实践平台有机结合。经过了一个多月的实地考察和走访,调研报告纷纷出炉,经过专家评审,来自上海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6个团队的实践报告分别获得了一、二、三等奖。本刊摘录了部分获奖报告,希望对绿化市容行业带来启示和借鉴。


5W理论视角下政务微信公众关注度消长的研究——以绿色上海为例

郑晓伟


图 1 副本.jpg

“绿色上海”政务微信头条文章阅读量分布图(截至2017年7月30日)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渗透与发展,移动端社交方式的异军突起,微信公众平台日益成为公众获知信息的重要渠道。政务微信应运而生,并且日趋成为发布政府信息的新媒体、提供公共服务的新平台和实现政民互动的新渠道。

由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官方管理的政务微信公众号——“绿色上海”于2015年应运而生。该公众号旨在服务市民生活,保障都市市容,扮靓景观风貌,构建绿色生态,推动行业内外群众对城市绿色建设的积极性。和众多政务微信一样,在其大力发展的过程中同样也遇到了关注度不稳定的问题,具有较强的典型性,我们选取它作为我们的调研对象。 

借助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的5W理论以及对“绿色上海”微信公众号后台大量数据的比对分析,我们发现“绿色上海”政务微信在运营中影响公众关注度消长的一系列不同层面的问题。我们将这些问题从传播主体、传播对象、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以及传播效果这五个传播学层面进行分类。其中包括平台运维制度较为传统、信息内容不够时尚、推文排版风格不统一、菜单栏等公众号自身设计过于陈旧等内部问题,以及受众黏性不高、线下的推广活动创意性不强、缺乏相关部门对政务微信支持、微信平台对政务微信进行视觉区分等外部问题。这些问题限制了“绿色上海”政务微信公众关注度的增长。同时,本次调研也针对所发现的不同层面问题,提出了对症下药的改善对策与建议,这其中就包括完善运维制度、改善自身设计、重构功能与定位、优化受众层次、大力加强宣传等内部建议以及加强政策与平台保障等外部建议。希望能为未来“绿色上海”政务微信的运维与发展提供一点参考。

总的来说,我们在调研期间发现“绿色上海”政务微信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运维机制,关注度整体呈现增长态势,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运维模式,在政务公开、政民互动和公众服务方面均获得了一定成果,但由于内外部环境问题的限制与阻碍,公众关注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相信通过采取对策,积极改变内外部环境因素,“绿色上海”政务微信的公众关注度定能获得大幅提升,进而更好地以行业特色为民服务,实现长期良性稳定发展。我们也相信,在调研报告所陈述的问题也有其他政务微信的影子,希望能够给政务微信的运营者带来启迪。政务微信是政府机关一种很好的与普通民众拉近距离的机会,我们也希望更多的政务微信能够抱着与百姓良性互动的想法积极改善政务微信内外部运营环境,为政务微信的良好发展添砖加瓦。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


点石成金——上海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困境及其对策研究

罗薇


课题组成员前往上海市废弃物管理处了解建筑垃圾的处置情况.jpg

课题组成员前往上海市废弃物管理处了解建筑垃圾的处置情况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建筑垃圾的产量也急剧增加。目前,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传统的露天堆放、焚烧或者填埋处理方式不仅会造成空气、水体污染,而且还会占用大量生产用地,使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加剧土地、矿石资源紧缺的局面。因此,如何有效处置这些建筑垃圾,促进资源化产业的发展,成为城市建设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上海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领域处于起步阶段。五类建筑垃圾中发展最为成熟的是建筑废弃混凝土的回收利用。经收集、清运、处理和再利用四个环节,实现对建筑垃圾的点石成金。

以装修垃圾为例,其资源化利用的实际操作过程存在诸多困境。在制度设计层面,对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管和处罚力度不够。在资源化利用环节,环评以及土地审批手续难办。环评是导致利用企业“未批先建”非法尴尬地位的主要原因;由于建筑垃圾的处置过程难以避免地会产生扬尘、噪音等,具有一定的邻避效应,因而在监管部门层面,各区协调配合的意愿度不高。值得重视的是,社会层面参与建筑垃圾处置的积极性也不高,表现在对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缺乏了解、认知以及参与分类的动力不足。

然而,源头分类对于促进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源头分类质量不高,将直接影响处理成本和再生产品的质量。因此,应当加强源头管控,提高分类效率。一方面,推广装修垃圾清运费用预付卡制度。政府将预付卡折价出售给物业或者居委会,后者再将其原价卖给居民。政府通过对物业或者居委会的间接补贴以刺激其参与监督源头分类的积极性。预付卡制度已经在杨浦区某街道试行,成效良好。另一方面,实行装修垃圾分类评价体系。运输企业将装修垃圾运送至中转分拣场所后,由监督部门对垃圾分类的实际情况进行检查、评分,结果记录在相应的物业名下,并将排名定期公示在上海市物业管理行业协会官网上。排名结果与企业信用评级以及预付卡折扣挂钩。排名越靠前,预付卡折扣越高。此外,还应健全对资源化利用企业的扶持政策以及促进PPP模式的推广应用,并加大对源头分类不明以及混装混运行为的监管和处罚力度,完善宣传动员机制,实现制度和措施的有机结合。

建筑垃圾的处置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部门的协同参与,方能真正的点石成金。


(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让“如厕”更舒适——基于上海市公厕满意度调研分析

朱思璇  王文祥


朱思璇王文祥.jpg

华东政法大学“来去如意”实践调研队成员朱思璇(右)与对接单位指导老师合影(罗薇/摄 )


近年来,上海市政府积极改善各项基础设施,厕所首当其冲地成为了优化的对象。几年来的政绩工程究竟如何,是否还有改进的空间?这成为我们课题组所要研究的课题。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88%的被调研对象满意公厕的环境,91%的被调研对象满意公厕的基础设施,可见在沪人群对公厕整体现状较为满意。但我们也必须注意到,选择非常满意的人群分别只有43%和41%,可见在公厕环境和设施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在设施方面,厕所门锁、厕内挂钩、洗手水龙头故障率位于前三。在环境卫生方面,主要是异味问题,以及垃圾倾倒等保洁问题。还有就是如厕排队时间过长,尤其是女性排队。我们经常会看到“男厕门前门可罗雀,女厕门前一条长龙”。通过调研数据也可看出,51.56%的女性在需要排队的地方一般等待2~5分钟,29.33%的女性需要等到5~10分钟,在一些人流量更大的地方,比如上海火车站,排队时间则更长。还有就是寻厕难。目前,上海环卫公厕密度依旧较低,主要体现在上海环卫公厕共有2000多座,但在沪人口却有2000多万,密度之低可想而知。同时有些导向标识因设置高度的问题,常常被树枝遮挡,因此增加了寻厕的难度。

针对以上问题,总的解决方式是“以大数据为支撑,重构公厕管理体系,打造数据公厕”。21世纪以来,利用数据进行公共事业管理成为政府趋势。利用数据可以解决许多难题,比如新建、改建公厕的选址和设计;完善公厕的保洁服务,提高公厕的设施设备质量;以及为无性别公厕或第三卫生间建设与否、何处建设、如何建设提供数据支撑。以公厕改建为例,如果可以获得全市现有公厕人流、每一座公厕人们排队如厕的平均时间,再辅以附近居民人数、商圈人流等数据,就可以很快分析出上海哪些公厕因人流过大导致排队时间过长,甚至是男厕排队时间长还是女厕排队时间长等。获得分析结果后,可因地制宜地建设无性别公厕,亦或是改建男女厕位比,更或是选址新建。

针对公厕环境和设施问题,我们认为在公厕除臭方面,可以学习日本公厕的除臭方式,从源头上改变下水管道的通畅度、及时清淤,从而从根源上解决厕所异味问题。在设施采购方面,政府可采购设备传感器,对损坏的设备进行报警提示,从而提升公厕设备的质量。同时,政府对中标企业制定奖惩措施,并采取“长期责任制”。

针对排队时间过长问题,通过实地走访上海两处无性别公厕试点处,我们发现,在沪人群对无性别公厕的接受度和使用意愿还是较高的,有65%的被调研对象认为无性别公厕很好,说明无性别公厕可扩大化建设。但不可否认的是被调研对象对无性别公厕的隐私、安全、卫生问题产生较多质疑。因此我们认为在隐私问题上,虽目前隔离门板高度超过2米,但仍需要随时检查。在安全问题上,应选择人流大的地方进行公厕建设,避开偏僻地段。

针对寻厕难问题,我们建议政府可与市场上良好的地图软件(“百度地图”“高德地图”)进行合作,建立信息全面、可靠、精准的线上APP,最终方便在沪人群。

现代公厕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代表着一座城市对生活的态度。了解公厕现今状况、在沪人群的满意度,以及切实解决相关问题可谓是意义重大。


 (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上海市绿道建设综合效益评估——基于闵行宝山两区实践

徐小荷 


华东师范大学实践队成员在开营仪式上 (高岑岑摄).jpg

华东师范大学实践队成员在开营仪式上 (高岑岑/摄)


绿道是一种具有生态保护、健康休闲等功能的绿色线性空间。尽管上海绿道建设起步较晚,但成果显著。至2016年,已完成205.18千米绿道建设,未来五年计划建设1000公里绿道。

华东师范大学实践队选取闵行、宝山两区作为实践地,采取问卷调查与访谈结合的形式,获取上海绿道使用情况与市民绿道满意度的综合信息。其后利用综合效益评估模型评估绿道现期社会效益,进而对上海绿道建设优化提出相关建议。

在绿道满意度调查中,通过因子分析将绿道效益归纳为环境景观、设施服务、使用维护与规划管理四因子。利用综合效益模型,计算得出上海市居民总体评分0.975(满分为1),由此可见,市民普遍对绿道满意度较高。而在绿道使用情况调查中发现,最广泛的市民活动为散步、慢跑等,另外儿童游乐也占据一定比例。

尽管研究表明上海绿道建设卓有成效,但也暴露出一些现实问题。

首先是宣传力度不够。调研中,选择“有点了解”的市民不到半数,说明绿道尚未被熟知。另外,年龄、学历、职业与居住地等因素也对居民的绿道认知度产生影响。因而需要采取新颖的宣传方式,使受众更了解、更有效利用绿道。其次是绿道规划未根据需求及时调整的问题。调查发现,因绿道被停放的车辆阻隔等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绿道体验与利用率。此外一些基础设施,如儿童游乐等驿站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等。未来,需要及时应对市民需求,将绿道规划设计得更完善。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垃圾清运何时不扰民——上海中心城区小区垃圾清运优化调研

李瑞贤


上海理工大学垃圾清运调研队在长宁区调研座谈。(吴亦荻摄).jpg

上海理工大学垃圾清运调研队在长宁区调研座谈。(吴亦荻/摄)


垃圾清运扰民问题是市民们关注的热点,也是关乎居民生活环境美好的重要因素。上海理工大学垃圾清运调研队通过研究上海市中心城区的垃圾清运模式及特点,利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对比上海市垃圾处理的时间不合理、清运不干净、异味大、噪声大等问题,提出几点关于调整垃圾清运作业的建议。

目前,上海垃圾清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垃圾清运时间不合理,小型垃圾压缩站选址离居民区过近,垃圾清运工作质量有待提升,小压站数量极少或未发挥最大效率,垃圾中转站道路设置不合理。以上问题导致了居民因垃圾清运过早带来的睡眠损失;垃圾气味与污渍遗留滋生病菌,危害社区公共卫生;清运成本提高以及清运时间拖延等不良后果。

团队为查明影响居民对清运时间满意程度的因素,基于问卷结果分析得出:时间满意度与居民年龄、噪音影响程度、气味影响程度成反比。最终,我们建议从清运模式、清运路线、配套设施三方面改进垃圾扰民问题。采用小压站新建策略,将中心城区某些小区内的“垃圾厢房”或者街道垃圾屋改造升级成小压站,这是一个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模式。路线设计上,小区清运应安排在清运作业前端,且不与小区进出车辆高峰期相撞。此外,应用数字化观测、人工辅助的垃圾监控系统对清运工作进行优先级处理,利用“互联网+”实现实时监控反馈。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


新媒体设计在动植物保护科普宣传上的运用

谢丽丹


上海理工大学项目组.jpg

上海理工大学项目组


在这次科普实践中,我们希望充分地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新平台在科普中的积极作用,根据公众的互动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要求,细分科普对象,优化科普内容,提供精准的科普知识。

为了更好地了解新媒体科普能否拉近市民与动物之间的距离,我们进行了访谈调查、文献调查、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我们走访了市绿化市容局,并和相关负责老师进行了访谈。经过讨论,我们有了做视频的想法。我们整理并搜索浏览了很多科普网站。通过市绿化市容局和上海动物园的帮助,我们对上海动物园进行了两次实地考察。另外,我们还进行了线上线下的问卷调查。

分析调研结果出来后我们得出结论:新媒体科普宣传在如今较易被各类人群所接受。但公众鲜少注意到新方式能同动植物科普宣传紧密结合到一起,对此我们认为,在动植物园可以借助新媒体去宣传,从而使公众对于动植物有更好的认识。

我们实际制作了以下内容:有趣的科普短视频3个,一个关于火烈鸟,一个关于长颈鹿,一个关于动物眼中的世界。相对应视频的H5页面。

我们希望能够为国家 “十三五”的科普规划尽绵薄之力。通过科普搭“桥”,使爱护动植物,保护地球上人类的共存生命体的理念得到广泛而深入的传播。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