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实践:上海经济果林发展的困境与对策
发布时间: 2018年10月18日       来源:绿色上海       【字体:

 杨储丰

 

1 .jpg

“乡土有约——2018’上海市夏季优质果品推介会”于2018年7月28日~29日在杨浦区五角场广场举行,来自郊区的21家“安全优质信得过果园”为市民带来了南汇水蜜桃、马陆葡萄等沪上优质果品


上海经济发达,城市化高度发展,国土空间寸土寸金,上海经济果林被赋予了比其他地方果树更丰富的价值内涵。历史上,龙华水蜜桃、上海蜜梨、奉贤无核方柿等经济果林,不仅是促进郊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也是上海城市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积淀着上海人情感与自信的文化符号和物资载体。
上海现有经济果林种植面积23.4万亩,其中作为特灌林纳入森林资源统计的果树面积近17万亩,超过上海林地面积的10%。柑橘、桃、梨、葡萄为上海四大主栽果树树种,合计面积21.7万亩,占全市林果总面积的92.7%。2017年,全市有22.4万亩果树投产,果品产量30.8万吨,产值23亿元人民币。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本市林果特色旅游吸引国内外游客超过150万人次,直接经济收入超2亿元,带动相关收入超过1000万元。根据市林业总站研究结果,2017年全市经济果林在固碳释氧、净化环境、调节温湿度、涵养水源、固持土壤、积累营养物质等6个方面产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约9.3亿元。由此可见,经济果林在造福市民、致富农民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困境背后的“外患”与“内忧”

上海经济果林在本世纪初借农业结构调整的东风经历了一波跨越式发展,但近10年来,经济果林产业一直面临着面积逐年缩减的困境,其中有外部条件限制的客观因素,也有产业水平发展不高的内部问题。
从外部因素看,首先是市场竞争加剧。据有关部门统计,近10年来,我国水果总产量年净增近100万吨,2017年达1.7亿吨,人均水果占有量130.2公斤,超过世界年人均水果消费量(65公斤)的两倍。加之国外水果大量涌入,市场竞争激烈,产品价格走低。其次,土地空间受限。据统计,近10年间由于工业开发、住宅建设、市政配套等因素造成经济果林面积减少5万亩左右。第三,比较效益下降。以柑橘和稻谷对比为例,2008年前柑橘平均价格基本稳定在每公斤1.5元~2.5元,当时的稻谷收购价为每公斤1.5元左右。2008年,受四川广元“橘蛆事件”的影响,柑橘价格大幅跳水,销售价低于每公斤0.2元,从此以后柑橘行情一蹶不振,价格常年在每公斤1.0元~1.5元之间徘徊。而10年内,稻谷的收购价却翻了一番,比较效益显而易见。第四,人工成本剧增。10年来,农业劳动人工价格翻了近两番,用工成本成为经济果林生产比重最大的直接成本支出,不同树种人工费每亩在1500元~6000元之间,且青壮劳动力难求,年龄大、女性多、文化低、效率差现象普遍存在。


在2017年乡土专家冬季修剪现场示范会上,乡土专家宋洪德与农科院骆军老师讲解主干型梨树刻芽技术


每年林业部门对创建的安全优质信得过果园进行现场果实质量检查


本市林业部门通过共同努力培养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果品和知名品牌马陆葡萄、南汇水蜜桃、金山蟠桃


从内部原因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生产组织分散。据统计,全市50亩以下的经济果林有17.89万亩,涉及农户4.4万户,平均每户面积4亩左右,其中一半以上农户果园面积不足两亩。小规模、分散式、碎片化的生产组织形式下,新品种、新技术、标准化、品牌化根本无法落地。如遇比较效益下降,经济果林很容易由主业变副业,导致管理粗放或改种它物。二是品种树龄老化。林果生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是不变的法则。在当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谁拥有了新优品种,谁就掌握了市场主动权,而这些年本市经济果林品种更新一直处于亦步亦趋的被动跟随状态,且总是慢半拍,柑橘、桃、梨主栽品种90%以上还是20年前培育的品种。全市超过4万亩经济果林已过盛果期,进入老龄状态,造成产量不稳、抗逆性较差、产品质量下降。三是设施设备薄弱。大部分果园建园标准较低,缺乏基本的道路、沟渠、水电等配套基础设施,与粮食、蔬菜生产条件相去甚远。全市一半以上葡萄生产有大棚设施,而其他经济果林设施栽培不足5000亩,在自然灾害面前基本上“靠天吃饭”。由于缺乏政策支持,许多果园生产必须的库房、选果、包装设施只能因陋就简,农资材料与产品混乱堆放,存在安全卫生隐患,与上海城市发展水平极不相称。分散型、碎片化的果园布局和传统密植栽培方式大大制约了果园机械的推广应用,因此大部分果园还停留在自然农耕时代。四是产品流通不畅。“小农困境”不仅限制了生产水平的提高,更限制了产品主动进入市场的能力,大部分果园果品成熟期只能等客上门,或在马路边“提篮小卖”。近年来,林业部门积极为郊区果品“三进”(进公园、进食堂、进社区)搭台,许多果园因缺乏运输车辆和销售人员而只能无奈放弃。
在当前管理体制下,制约经济果林健康发展的外因也好,内因也罢,归根结底还是经济效益,提高经济果林的经济效益无外乎种得好、降成本、卖得好三要素,其中种得好是基础,降成本是趋势,卖得好是关键。


转型升级的“方向”与“路径”

针对以上三要素,要破解上海经济果林转型升级创新发展道路上的瓶颈和难题,必须着力推动组织化、省力化、精致化、品牌化进程。
“组织化”是破解“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的有效抓手。“组织化”有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保障食品安全和果品供给,有利于促进林果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增效、农民增收。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为林果产业适度规模经营提供了政策支撑。发达国家和林果先进省市的实践证明,“组织化”是发展现代果业的必由之路。结合上海实际,如果全市经济果林面积维持在30万亩左右的规模,家庭大户经营、土地股份合作经营、企业化经营各10万亩左右的“三个1/3”将是一个较为合理的经营格局。因此,要积极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发展模式,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支持组建经济果林行业协会、企业联合会和专业协会,充分发挥协会在行业自律、维护权益、信息咨询、技术服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省力化”是应对劳动力短缺、用工成本高的必然选择。当前,上海一个劳动力平均可管理5-10亩果园,而国外果树生产先进国家一个劳动力可管理50-100亩果园,效率相差10倍。究其主要原因就是机械化和自动化的差异。机械化修剪、机械化疏果、机械化施肥喷药、机械化采收、机械化分级包装已成为欧美国家经济果林生产的“新常态”。上海现阶段没那么多的土地资源和机械化水平来支撑这种“以机械代人”的作业方式。上海只能走上海特色、都市特点的“省力化”道路,简化技术,节约高技术等级的复杂劳动,减少人工作业量,通过节约工时来降低生产成本。比如树形的改进,以梨为例,上海传统的“疏散分层型”完全要靠人工修剪来调节上部与下部、外部与内膛、生长与结果、产量与品质之间的平衡,技术要求高,用工成本大。而欧美现在流行的“高纺锤形”就是在宽行密株和矮化砧木的基础上,把传统的乔化、稀植、大冠转化成矮化、密植、小冠的种植模式,这种树形不仅适合机械化,同样适合于“省力化”。通过简化修剪技术,减少修剪的工作量和劳动强度,达到“省力化”的目的。另外,变“清耕”为“生草”栽培,配置水肥一体化设施设备,“宽行密株”后合理配置喷药机、割草机、翻耕机等中小型果园机械,均是将来“省力化”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备用 崇明柑橘作为常绿树种不仅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还有较高的生态效益.jpg

崇明柑橘作为常绿树种不仅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还有较高的生态效益


“精致化”是由上海特色和城市特点的林果产业定位决定的。上海发展经济果林产业的最大优势就是背靠2700多万常住人口的巨大消费市场,每年水果消费量超过200万吨。有人说,这些年上海果品“卖难”是由于外来水果的竞争,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实际上,上海郊区水果在本地市场的供应量只占全市水果消费量的10%。如果上海生产出来的都是一等一的好水果还愁卖吗?种出“好吃”水果的要诀无外乎优良品种、通风透光、土壤控制、合理负载、完熟采收。总之,走“精致化”道路是在消费需求分化的形势下,立足小众市场,通过极品品种、细致技术、精美包装提高产品附加值,通过精准营销、个性化服务赢得消费者的青睐,以此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品牌化”是实现果品溢价的最佳途径。近年来,一些商界名人纷纷涉足林果业,讲故事,讲包装,讲情怀,成为品牌营销的主旋律,但故事讲得再好,没有令人念念不忘的品质,产品最终还是会被消费者所抛弃。因此,先有品质,再有品牌。品牌必须建立在品质的基础上。而且,稳定的品质比偶尔的高品质更为重要。上海“安全优质信得过果园”创建,就是希望通过全过程的控制监管以保证产品稳定的高品质。“传伦葡萄”“施泉葡萄”“桃咏水蜜桃”“仓桥水晶梨”的品牌成功,无不是经营者多年来品质坚持的结果。


管理部门的“定位”与“角色”

经济果林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要义,是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主体是企业,是农户,但其中离不开各级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的超前引导和政策扶持,以激发产业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
一是科学制定规划。结合本地资源、土地、市场等条件,制定经济果林产业发展规划,并纳入全市相关专项规划,搞好与农业发展、林业建设、城市生态空间利用等规划的衔接,明确目标任务,强化措施保障,确保分步实施。
二完善扶持政策。进一步整合、优化农业、林业相关政策和项目资金,集中支持建设一批良种繁育基地和高标准示范园。对重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给予重点扶持,充分调动广大果农和社会组织发展经济果林的积极性。
三是健全投入机制。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激励引导和杠杆放大效应,松绑经济果林用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经济果林开发建设。优化经济果林保险制度,引导生产经营者积极参加各类保险,建立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防范机制。
四是强化科技支撑。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科研资源,建立科技协同创新机制、技术协作体系和成果转化联盟,为经济果林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支持专类果树研究所、林果乡土专家开展技术培训、技术咨询、现场指导、典型示范等,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素质和管理水平。
五是营造发展氛围。积极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宣传发展经济果林的重要意义,努力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完善经济果林产业服务信息网络体系,为龙头企业和果农及时提供信息和技术服务。加强经济果林产品安全、健康、营养知识的科学普及,引导建立“吃在当季、食在当地”的消费习惯。
六是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经济果林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列入议事日程,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和实施方案;农业、林业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加强统筹协调、搞好技术指导,及时提供相关服务;规土、水利、旅游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合作,切实帮助解决经济果林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瓶颈。
“江南桃花三月红”“梨花一枝春带雨”“杏花春雨江南”“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经济果林是上海人的甜蜜回忆,承载着上海人深深的乡愁。进入新时代,多重矛盾交织下,低位徘徊10年的上海经济果林,要实现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这场“凤凰涅槃”注定异常艰辛,相信走过黑暗,便是黎明。
(作者:上海市林业总站党总支书记、副站长)

(本文由作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