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研究:围绕“四个着力”推进上海城市森林建设
发布时间: 2018年10月18日       来源:绿色上海       【字体:

 达良俊 郭雪艳


5.《空中看辰山》华家顺手机13651957906摄于辰山植物园.jpg

空中看辰山(华家顺/摄)


国家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森林关系国家生态安全,要着力推进国土绿化,着力提高森林质量,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着力建设国家公园。”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的主体,自然生态系统的顶层,正是“十九大”提出的“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重要载体。保障森林可持续发展是关系国家、民族、人类生态安全,实现生态宜居环境建设的重要途径。
过去30余年间,上海城市森林资源总量稳步增长,在环境质量改善、森林旅游、林业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提出:“努力把上海建设成为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卓越的全球城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生态宜居成为上海城市可持续发展宏观层面建设的重心,然而,特大型城市有限的土地空间与人们强烈的生态需求之间的矛盾,对上海城市森林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面临着更大挑战。
在梳理分析归纳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四个着力”上海推进研究应围绕“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核心,一方面结合土地利用现状,明确国土生态空间层面上海绿化资源存量,进一步挖掘可能的增量;另一方面从多尺度诊断现存森林资源的生态质量,并辨析其存在的问题;其次,基于生境条件及功能定位,对城市森林进行系统分类,从规划、建设到管理,合理优化空间布局,并主动探索适合上海特色的国家公园体制创新研究,明晰生态保护和开发利用关系,增强人们的生态理念,为全面打造绿色上海,完善城乡一体化森林城市建设提出针对性的策略建议与路径,使上海绿化资源总量有效提升,森林布局和结构逐步优化,运营监管不断规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持续增强。


一、提高空间利用效率,拓展绿化空间仍有较大潜力

上海土地总量十分有限,国土绿化新增空间十分缺乏。同时,上海国土绿化空间总量仍显不足,尚不足以达到全国大城市的基本水平,更远低于对标的纽约、伦敦、巴黎和东京四大城市。但土地利用方式不够集约,绿化空间结构布局系统性、均衡性问题突出,提高空间利用效率,拓展绿化空间仍有较大潜力。
1.完善全民绿化机制。加强国土绿化宣传,推动国土绿化全民化、社会化。
2.明确国土绿化增量空间。从国土空间角度,与现存绿色生态空间相叠加耦合,首先对已经绿化的空间,缺苗缺绿的进行补绿,完善提高;其次,对照目前土地利用现状,挖掘和利用国土绿化有潜力的增量空间,保证在满足上海市绿化市容“十三五”规划目标中约束性指标的基础上,多层次、多形式地尽可能拓展国土绿化空间。
3.科学造绿。尊重植物生态学习性及非生物环境,因地制宜,适地适群落。
4.坚持分类指导、分区施策,协调推进。强化顶层设计,完善造林绿化发展规划,城乡一体化整体推进,通过廊道、绿道、立体绿化和农田林网、城市公园和郊野公园、生态保育区和自然保护区等点、线、面相结合,城市绿化与乡镇绿化联成一体,优化国土绿化空间布局,系统构建绿色生态网络格局。
5.加强绿化空间保护与管理。积极开展法规、规章等修改或制定,扩大护绿执法力度,探索建设、运营和监管制度。确立绿地林地建设的战略地位,坚持公益性发展理念,确保政策机制有利支撑,拓展参与渠道,搭建参与平台,加强公众监督,探索和完善社会参与的“共管”机制。完善规划监督评估制度,强化对规划实施情况跟踪分析,开展建设情况动态监测,落实生态建设管理的绩效评价和考核体系。加强生态建设与可持续经营战略技术开放利用研究,引进吸收国内外绿化先进适用技术,重视和加快培养国土绿化科技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切实抓好科研、示范、推广和培训等工作。


二、构建上海城市森林评价指标体系,让有限的森林资源提供更多的“金山银山”

森林城市建设,不仅仅是一场森林数量上的竞争,更是提质增效层面的较量。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健康的城市森林应由具有合理种类组成与结构,可自循环及自更新的生物群落;以及具有支持生物多样性有序形成及良性维持的非生物环境两部分组成,是保持良好的生存状态并持续提供优质生态服务的高效生态系统。以特大型城市上海城市森林为研究对象,以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群落功能、土壤特征以及景观特征为准则,构建涵盖43个评价指标的上海城市森林生态质量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从多维度诊断上海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健康水平,诊断其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在有限城市空间内合理营造城市森林,提高其生态服务功能提供理论依据。


49.jpg


上海城市森林健康状况整体不佳,缺乏优质和高效的城市森林。《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标准》(LY/T 2004-2012),将城市森林自然度作为衡量城市森林健康的指标之一,指区域内森林资源接近地带性顶级群落(或原生乡土植物群落)的测度,是反映森林质量和生态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进行近自然经营的重要参考指标。
通过对上海城市森林进行近自然度综合评价,针对不同低效程度的森林,综合考虑气候、土壤、水文、地形、主导功能等因素,划分生态恢复单元,依据潜在自然植被和群落演替等理论,筛选适宜低效斑块改造的目标植物及群落,通过生态空间的近自然型生态恢复与重建,构建形成以乡土植物与土著动物为主体的地标性森林群落,并在此基础上按照景观生态学、森林景观美学等理论进行布局形态设计,构建高效上海城市森林系统网络,推动上海城市森林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基于主导功能提升、多元功能拓展提升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转化率,提高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让人们更大程度地享受森林生态福祉,使有限的上海森林资源提供更多的“金山银山”。


image001 副本.jpg

城市森林多元化复合功能体系


三、从规划、建设、管理等层面全面推进上海森林城市建设

20 世纪 90年代后期,“生态城市”被国际公认为是 21世纪城市建设的新方向,建设生态环境优美与宜居宜业的城市正成为现阶段的第一社会需求,也必定将走向标志发达社会的对公共安全追求的高级阶段。而城市森林作为重要的绿色基础设施,将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抓手和重要途径。国家森林城市,是指城市生态系统以森林植被为主体,城市生态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各项建设指标达到《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标准,并经国家林业主管部门批准授牌的城市。截至2017年10月,全国已有137个城市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上海“十一五”期间,将建设生态型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要目标; “十二五”期间,进一步提出建设生态型宜居城市;“十三五”期间,又将绿色发展,共建生态宜居家园作为重要战略任务,并提出面向 2040年,全面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其中,生态、宜居仍作为重要维度贯穿其中。长期以来,上海城市森林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作为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与国内外同等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参照《“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中规定标准,从规划、建设、管理等层面全面推进上海森林城市建设。
1.坚持以人为本,借鉴国内外森林城市先进经验,提高民众生态获得感。
2.加强顶层设计,制定严格标准,健全规章制度,构建市-区-社区-个体垂直管理监督体制体系。
3.树立近自然生态系统理念,结合主导功能利用,确保建设科学规范。
4.注重科技投入,完善森林定位观测网络,制定高质量评估标准,健全智慧动态监管评估平台。
5.加强生态教育,提高市民积极性及参与度,提升全社会生态文明理念。全面实现上海森林城市建设总目标:基于“环、楔、廊、园、林”紧凑型森林网络体系,建成符合上海市情、具有特色文化、类型丰富的森林城市格局。构建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布局合理、结构完善的现代近自然的森林城市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得以合理保护,形成林在城中,城在林中,“草木苍翠,虫鸣鸟啼,水木清华,鸢飞鱼跃,人水至和,欢声笑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生态环境。城乡生态面貌明显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居民生态文明意识明显提升。


四、制定功能区类型和划分标准,将上海典型生态资源纳入国家公园保护范围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推进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相比较国外,我国的国家公园面临着城市化程度较高、人口规模巨大、社区居民众多、土地权属复杂、自然保护地多重归属、部门交叉管理、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等特征,决定了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具有自身特点,也决定了其所肩负的重要战略地位和时代责任,是保障我国国土生态安全的重大举措。
立足我国《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以及上海现有自然保护区资源,总结并借鉴国内外国家公园成功经验,通过功能重组,将上海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态资源纳入国家公园保护范围,制定上海国家公园功能区类型和划分标准,不仅使上海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得到有效保护,保障上海生态安全,促进上海生态文明和特色生态文化建设,而且可以彰显国际现代化大都市的生态特色。上海作为国家级优先开发区域,其国家公园的建设途径和方案将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1.构建自然人文生态系统资源数据库,识别并科学评估其景观价值,确定遴选标准,科学划定范围。
2.编制上海国家公园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制定以重要生态保护地和国家公园主导功能为导向的资源分类与评价、功能区划、分区模式、管理机制等系统性规划内容的上海国家公园科学规划、建设实施和技术标准指南。
3.分析上海自然生态环境现状,构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生态脆弱性评价和预警的技术流程、评价体系,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系统保护和综合治理规划。
4.建立统一管理机构,分级行使所有权,构建协同管理机制,实现归属清晰、权责明确。健全法规政策和监督管理机制,制定相关标准与技术规范体系,构建综合管控技术体系和建设优化综合管理平台。
综上所述,“四个着力”之间并不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为补充。通过着力推进国土绿化及提高森林质量,将进一步从“数量”和“质量”两个层面夯实上海生态空间的建设基础,为森林城市及国家公园的建设提供支撑和保障。同时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是依托“双量”建设成果,系统化开展上海生态空间建设的重要举措。着力建设国家公园则是对上海生态空间最为脆弱的部分通过顶层设计与制度建设,优先纳入保护范围,从而有效保障“双量”建设成果。


 (作者:达良俊,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城市森林“四个着力”上海推进课题研究》课题组组长;郭雪艳,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博士后,课题组主要成员,参加课题的还有周海霞、王泽英、黄莎莎等)


(本文由作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