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专稿:漫谈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社会动员工作
发布时间: 2018年11月20日       来源:绿色上海       【字体:

陈振民


2018年9月5日,垃圾全程分类主题宣传日活动启动仪式 林敬摄.jpg

2018年9月5日,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主题宣传日活动启动仪式(林敬/摄)


所谓社会动员,即以“社会”为动员主体,以本地区的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各类社会(民间)组织、自治组织、志愿人员、市民等在内的社会力量为动员对象,努力提高全社会各类对象对动员内容的知晓率、执行率,不断扩大动员的参与面、覆盖面,从而实现社会动员的目标任务。社会动员以前常称之为社会发动、群众发动。由于本人长期做群众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体会,特写此文,希望能对当前正在全市开展的生活垃圾分类社会动员工作有所助益。


一、构建系统,形成机制

生活垃圾分类的社会动员,涉及全市各有关方面,涉及全社会各类人群,涉及千家万户,涉及人的生活方式变革。范围之大、关联方面之多、所需时间之长,都是前所未有的,决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我们必须从顶层设计入手,建构系统,形成机制,长期开展。

上海是一个特大型城市,要做到人人参与,实现生活垃圾分类,首要的就是建构系统,搭建社会动员的“框架骨”,形成上下左右内外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动员网络,包括建立联席会议工作制度,承担统筹协调职能;建立以块为主、条块结合协同推进的机制,落实责任部门、责任人;制定社会动员计划,明确动员内容、方式、进度等等,使动员工作覆盖到广大居民小区,深入到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军营和社会团体。


二、依托载体,创新方式

要实现社会动员的目标和任务,就必须寻找合适的途径和载体,解决“过河的桥梁和船”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兴起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组织动员千百万人民群众投身这场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创造了很多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以上海为例,自1992年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市民文明素养,提高城市文明水平”的目标和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精神文明的建设“提高公民素质,提高城乡文明程度”(以下简称“两提高”)的总目标后,市委、市文明委及时总结推广基层群众的创造,先后开展了文明小区(村)、文明社区(镇)、文明城区的地区创建和文明单位、行业达标、文明行业的条线创建,将“两提高”的目标分解到社会纵横各个层面,动员广大干部群众广泛参与,分别实现了由点到块、到片、到面和由点到线、到面的全覆盖推进。在此过程中,市文明办与市绿化市容局围绕“提高游客素质,提高公园文明程度”推广了静安公园率先探索的“三位一体”(条线专业管理+街道社区综合管理+公园游客自我管理)创建经验,在全市公园开展了文明公园创建活动。之后,市绿化市容局又会同市文明办,从加强硬件和软件建设入手,开展文明公厕创建,在“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

加强阵地建设,发挥阵地作用,是社会动员的重要依托。上海在长期精神文明建设中形成的覆盖街道乡镇的220所社区学校、250多个社区文化中心,220个社区志愿服务中心;覆盖所有居民小区的健身苑以及分布在全市窗口单位、公共场所的300多个市区两级志愿服务基地,都应该而且可以成为活跃在市民身边的垃圾分类社会动员的重要阵地。


QQ图片20181109140006.jpg

2018年10月20日,陈振民(右)在杨浦滨江参加“我志愿,我环保”绿色垃圾回收公益活动启动仪式


社会动员靠活动,而创新活动方式是社会动员工作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需要我们精心策划和组织从上到下、贯穿到底的主题活动,以实现社会动员的最大化。如1995年开展的上海市民遵守“七不规范”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一改以往模式,从道德底线抓起,从规范人的基本公共行为抓起,在车站、码头、机场、公园、广场、商街、小区等所有的人流集散地、居住地广泛宣传七不规范,创作“七不歌”,在公共场所广泛传唱,并且将宣传倡导与执法管理紧密结合并坚持至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04年开展的“与文明同行,做可爱的上海人”主题活动,以“文明行路、文明乘车、文明游园、文明用厕”为主要内容。2009年开展的迎世博、讲文明、树新风“三五”集中行动,在迎办世博的784天期间,坚持每月5日为“清洁环境日”,15日是“窗口服务日”,25日为“公共秩序日”,坚持动员不放松,反复抓,抓反复,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持续上升。


小手拉大手,垃圾分类齐行动.jpg

小手拉大手,垃圾分类齐行动(张明/摄)


三、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所谓大处着眼,就是在开展社会动员时,要善于联系中心任务,在大局中定位,确定自身工作目标,以达到顺势而为、借势发力、趁势而上的目的。如1989年开展并延续至今的文明小区创建,其背景就是要实现改革开放初期上海出现的两个“200万”(200万退休职工,200万下岗分流职工),两个“100万”(100万外来民工,100万中小学生)的安居乐业,为改革开放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1995年起开展的文明社区创建,其主要作用之一就是促进已经提出的上海城市管理新体制(二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重在街道第三级管理)的开展。

所谓小处着手,就是在开展社会动员工作时,要从具体事情抓起,从人的基本的公共行为规范、职业行为规范抓起,聚焦“三基”(基层单位、基础管理、基本问题),“四率”(知晓率、培训率、执行率、满意率),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如文明小区创建中的“五小设施建设”和“治理六乱”,一件一件抓动员,抓落实。特别是其中的生活垃圾袋装化,历经多年引导,终于实现了居民生活垃圾收集方式的第一次行为革命。

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是居民转变生活方式的第二次革命。在开展社会动员时,一定要坚持从大处着眼,紧密联系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加强精细化管理,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目标定位。一定要坚持从小处着手,联系市民生活实际,提高生活质量,将生活垃圾分类纳入城市单位、居住区和家庭生活的行为守则,提升理念,普及知识,规范行为,在“四率”上下功夫。其中,提高执行率是关键。


四、坚守本位,善于结合

社会动员的主体是人,因此社会动员就是造就或改变人的观念形态和行为方式。就生活垃圾分类的社会动员而言,必须紧紧围绕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规则意识来开展,这是它的本位工作。

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它必须与城市管理、部门职能管理、行业与单位、地区(街道社区)和居民小区的管理紧密结合,作为管理软件必须与相应的硬件建设相辅相成。我记得在本世纪初总结和研究城市“两提高”的实现途径时曾提出“设施文明、管理文明、行为文明三位一体推进”的思路。如为了改变乱扔垃圾的陋习,在加强宣传倡导的同时,市容环卫部门还在人行道垃圾桶设置密度和桶体材料外形上作了重大改进,使之更美观更耐用更方便,且作用明显。垃圾分类是一条管理链,从产生源头到集中收集到中途运输再到末端处理,必须体现到各环节、全过程,与相应的设施建设、处理能力建设密切相关,必须在社会动员中向群众说清楚、讲明白,让大家了解,取得共识。

其次,还可以与精神文明创建结合,依托已形成的多层面、多类型覆盖全社会的创建体系,将垃圾分类主动纳入文明小区、文明社区、文明城区、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校园、文明家庭的创建工作,列入创建标准,扩大垃圾分类社会动员的号召力、影响力。


五、依靠群众,广泛动员

社会动员是一项群众性很强的工作,群众既是主体,也是客体,要体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导向,让群众在参与中受到启迪,在实践中得到提高。社会动员必须在动员的方法、途径、语言上体现社会化开展的要求,避免单一依靠行政动员的不足,以实现全民动员的成效。

第一,生活垃圾分类事关民生,只有成为广大市民的共同意识、共同行动,才能成功。因此,动员工作一定要从为群众谋利益、办好事出发,重在启发群众“提高生活品质、创造良好环境、追求美好生活”的意愿。

第二,社会动员要遵循“受益、参与、满意”依次递进的原则,让越来越多的群众在生活垃圾分类中得到实惠、看到变化、增添信心、有很强的获得感,从而积极投入,产生“滚雪球”效应。要搭建舞台,提供机会,通过各类活动,吸引群众加入,切实提高生活垃圾分类的知晓度、参与度和满意度。

第三,依靠志愿者,带动全社会。上海是一个有着志愿服务光荣传统的城市,拥有380万注册志愿者,3.5万个志愿者团队,尤其是社区志愿服务,是社会志愿服务体系中最有基础、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要高度重视充分运用好这支力量,来承担生活垃圾收集点的现场指导、巡访监督等工作,通过设计岗位、开展交流、评比表彰和购买服务、给予资助等激励保障举措,为他们提供服务和支持。我常常想起中国上海世博会举办之前去观摩日本爱知世博会的情景:在园区每个垃圾桶前,除了醒目的提示图文之外,都站着一位笑容可掬的志愿者,不厌其烦地指导游客怎样把垃圾分类投入相应的垃圾桶。垃圾分类社会动员,就是一个需要不断指点、提醒、劝阻,并且严格管理,持之以恒,从而逐渐养成民众良好习惯的过程。我们现在开展的生活垃圾分类,必须建立起垃圾收集点定时开放与志愿者上岗服务指导的机制,长期坚持,才会见到功效。 

 

(作者:原上海市文明办副主任、巡视员,现任上海市志愿服务公益基金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