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兴业:对打造特色科普品牌 引领行业科普事业发展的思考
发布时间: 2018年11月20日       来源:绿色上海       【字体:

王文进


上海生活垃圾科普展示馆.jpg

上海生活垃圾科普展示馆


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为进一步促进行业科普事业的发展,夯实行业科技创新建设基础,在市科委和市局党政的指导下,科技信息处按照《上海市科普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和《关于加快上海市绿化和市容行业科技创新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要求,紧紧围绕行业发展需要,充分发挥行业特色优势,积极推进科普工作开展。

 

一、行业科普事业百花齐放

1.科普基地实现数量和质量双提升

目前,上海绿化市容行业共有34家市级科普教育基地,占2018年市科委最新公布的331家市级科普教育基地的1/10,其中上海植物园、崇明东滩、上海动物园、辰山植物园、共青森林公园和古猗园等6家单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上海植物园和上海动物园由基础性科普教育基地升级为专题性科普场馆;建成仅一年的“上海生活垃圾科普展示馆”自2018年6月被评为浦东新区科普教育基地后,又于8月成功晋级为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行业科普教育基地涉及的专业领域也拓展到了绿化、林业(湿地)、野生动植物保护和环卫等各方面,为绿化市容行业“十三五”期间完善做优植物、动物、湿地(鸟类)、环卫四类专业科普基地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科普教育基地实现数量增长的同时,质量也不断提升。 2016年,上海植物园、上海动物园、共青植物生态科普教育基地、辰山植物园和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均被评为上海市先进科普教育基地。2017年,上海植物园的“科普教育”获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科普贡献一等奖,上海动物园 的“动物奇妙夜”获得科普成果二等奖。

2.初步形成行业特色科普品牌

近年来,市废管处的“垃圾去哪儿了”、上海植物园的“暗访夜精灵”、上海动物园的“动物园奇妙夜”、市野保站的“生物限时寻”和辰山植物园的“辰山奇妙夜夏令营”等行业特色科普活动,已初步形成品牌效应,在本市各类科普活动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2017年起,市绿化市容局作为共同主办单位,积极参与“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这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科普公益活动,成功举办“人与自然——生态践行”主题活动,共吸引近3万市民参与了包括环城绿带“健步行”、生物限时寻、上海动物园蝴蝶展、上海秋季花展、绿化大篷车等9类专题活动,取得良好效果。2018年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 “人与自然——生态践行”活动也在积极筹备中,将于11月17日在上海虹口北外滩举办,拟通过“公益+体育,绿色+健康”的模式,穿插“垃圾分类”“自然导赏”“浦江夜景”等科普活动,让市民在滨江绿道不计时漫步,用脚步丈量上海的生态空间,畅享申城绿意。

3.创新提升科普传媒影响力

行业内各部门和单位强化“互联网+科普”思维,坚持需求导向,突出科普内容建设,创新科普传播形式。市局微信公众号“绿色上海”(科普专栏)、废管处“垃圾去哪儿了”、野保站“野趣上海”、指导站“绿博士”,以及“上海辰山植物园”“上海动物园”和“上海植物园”等微信公众号,积极开设线上科普栏目,拓宽传播渠道,提升科普信息化服务能力,形成了行业科普线上品牌集群。其中“上海辰山植物园”微信公众号被市科协评选为“上海十大科普微信公众号”。



二、行业科普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绿化市容行业科普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和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距离“打造行业特色科普品牌”的“十三五”行业科技创新建设目标仍有差距。

一是行业科普事业虽然百花齐放,各有特色,但是资源分散,分属植物、动物、湿地、环卫四类专业,各专业融合度较低,没有形成合力。

二是部分单位科普设施老化陈旧、内容缺乏创新,专职、专业化科普队伍不足。

三是原创性精品科普作品、新媒体科普内容较少,市场化科普工作机制亟待完善。


三、打造行业特色科普品牌的机制对策

按照《“十三五”期间上海市绿化和市容行业科技创新建设重点工作安排》,整合行业科普资源,积极打造“行业特色科普品牌”是市局“十三五”科普工作的主要目标。2018年,科技信息处承担了对局管理咨询课题“打造特色科普品牌创新机制研究”的研究,旨在通过调研和分析,深入寻求打造行业科普品牌的新思想、新办法、新机制、新路径、新模式,并以此为突破口,带动和引领下阶段行业科普事业长远发展。

1.打造重点科普品牌和核心科普基地

以目前6家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为支撑点,结合各基地现有科普品牌,重点优化现有品牌与核心基地,带动行业其他科普品牌共同发展,并积极创新发掘新品牌、新平台。在全局全行业上统筹,全面加强对各科普单位的管理,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估体系,定期进行考核,并建立适当的奖励机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励。科普基地根据评估结果实行等级化管理,创立多层次的科普基地管理体系,促进科普工作顺利开展。

2.打通建立行业科普品牌网络

从总体上规划协调,统筹局属科普基地,推动行业内部交流整合,让不同模式下的科普基地在系统内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进步。创建科普基础设施和科普专家数据库,实现科普信息的网络化,对各单位参展教具进行台账管理,建立定期淘汰机制,对老旧过时的内容及时更新。同时创建专家资源共享信息库,在各基地开展讲座或编撰科普著作过程中按需分配予以指导。

3.抓好科普基地的人才队伍建设

创建可持续发展的科普教育人才队伍成长环境,从确立人才激励机制、依托在职培训、营造人才流动环境三个方面保障。人才的激励机制方面,市局和各科普基地根据实际情况拟定奖励激励管理办法,每年对科普人员予以奖励表彰;优先培养有专业背景的高素质科普人员,逐步提升科普内容的科学性;依托现有资源提供学习交流机会,定期对科普人员进行交流培训;营造人才流动环境,为科普从业人员提供顺畅的职称职务转换和晋升通道。


垃圾去哪儿活动吸引了许多市民朋友参加.jpg

“垃圾去哪儿”活动吸引了许多市民朋友参加


4.强化科普内容的科学性与品牌特色

加强科普内容的系统化、规范化设计,强化科普教育的科学性。统筹规划行业科普教育的内容,鼓励各科普基地编写具有鲜明特色且兼具科学性的科普教材、教学大纲以及展示宣传方案,促进原有展示内容的内涵提升。同时提高基地自身的软实力,增强科普教育基地的品牌特色,例如同样为以植物类知识科普为主要内容的公园,根据自身的传统特点,选取更加与众不同、特色鲜明的植物种类作为受众的主要宣教内容,如辰山植物园主打月季花品牌,古猗园的特色为荷花,共青森林公园则以菊文化为自身科普工作的主要切入点等,以求独创性、特色化作为发展的根本方向,在尊重本行业原有的丰富内涵的基础之上,坚持求真务实的态度,立足于各自科学文化,走充分发挥各自学科特长的发展道路。


辰山植物园开展自然笔记活动


辰山植物园科普著作


上海植物园荣获2017年科普教育创新奖一等奖


5.拓宽科普宣传渠道并注重科普宣传效果

科技知识的普及宣传工作应该多渠道、全方位地进行,用丰富、趣味和多样的形式来进行知识普及宣传,特别是促进“互联网+科普”等新的科普形式的发展。将科学普及和日常生活,以及新兴科技紧密结合起来,让市民真正认识到科技的魅力并由衷地喜欢上科普活动。调动参与者积极性,使其自身从科普内容的接受者变为科普宣传者,带动周围的人了解科普、接受科普。

6.建立长效发展机制

科技评估是科技管理的重要工具,作为一种独立、公正、科学的咨询评判,对各类科普活动进行评估,具有辅助科普决策,优化科普资源配置,规范科普活动的作用,能够达到“以评估促发展”的目的。对重点科普活动进行事后评估应以媒体评论、市民感受为主,通过活动组委会与媒体共同策划系列科普宣传和传播效果的调查,对科普活动的效果、效率和效益进行全面考核,更好地改进和完善科普活动。

(作者: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科技信息处主任科员)


(本文由作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