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研究:新时期上海可绿化城市困难立地资源及利用对策
发布时间: 2019年04月19日       来源:绿色上海       【字体:

杨 博 郑思俊 李晓策


发展研究.jpg


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提出锁定建设用地总量,建立与创新驱动发展相适应的规划和土地管理制度,本市绿化发展也随之进入了依托土地资源存量发展的新时期。未来上海城市环境质量维持将有赖于城区低效用地生态转型,即城市困难立地(棕地、低效工业用地、废弃地等)转型建绿。本文针对上海城市困难立地绿化需求、资源分布、发展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基于推动城市困难立地建绿的管理和利用建议。

 

一、城市困难立地绿化概述

 

(一)新时期城市绿地建设发展需求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普遍伴随着自然生境面积急剧缩减、破碎化、质量下降以及生态服务功能降低等“城市病”问题。目前我国各大城市都面临着逆城市化或城市更新时期出现的城市问题。在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中,正式明确了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将“大力开展生态修复,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作为重要内容;住房城乡建设部在2017年3月6日正式出台“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文件进行工作部署。协调城市化与“城市病”相互关系是城市未来发展的突破点,生态修复成为城市内涵式提升阶段即转型期生态建设的主要方向。

(二)城市困难立地概念与类型

城市困难立地概念由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张浪院长首次提出。“立地”一词作为术语首先用于林学,是具有一定空间位置及与之相关的环境。对“困难立地”的概念阐述,前人研究中并没有进行科学准确定义,在林学和恢复生态学中有相关描述:在林学上一般指砂石戈壁、崩岗区、盐碱地、海岛滩涂与水土流失严重等立地条件,也包括受损山地边坡、矿区塌陷区等人为活动造成的植被破坏区,需要投入辅助的人力、物力进行立地条件改良,才能够进行常规造林;在恢复生态学中相近的概念是“受损生境“”退化生境”,或“脆弱生境”,指生态系统遭受自然或人为干扰超过阈值时,在结构、过程、功能方面表现出受损症状,自身稳态被打破,系统崩溃、退化到人工荒漠程度,极难通过自然恢复或常规植被恢复技术进行正向演替的生境。

总结上述概念及其阐述,本文认为立地的“困难”一般具备如下4个特征:1“立地”具有空间地域属性,主要对象是植被;2.第一生产力较低或生产力不稳定,尤其是建群种或关键种出现大规模退化或灭绝;3.遭受超过阈值的干扰(以人为干扰为主),或生态环境条件恶劣,生态系统脆弱性高,并表征受损或退化症状;4.生态系统稳定度极低,仅靠自然恢复和常规植被恢复措施,短期内无法恢复并形成正向演替。

 

二、上海城市困难立地绿化分析

 

(一)城市困难立地基本类型

上海研究团队从支撑城市生态修复中园林绿化途径的实践需求入手,在国内外城市生态用地分类研究和《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的基础上,从易识别、可操作的角度进行“困难立地”的类型划分,建立基于园林绿化的城市困难立地类型划分体系(见汇总表),共计3个一级类别、12个二级类型:


基于园林绿化的城市困难立地类型划分汇总表

基于.jpg


01自然型城市困难立地——主要指城市及其近远郊范围内,立地条件因气候、地质等自然因素主导,对林木生长造成障碍的生态用地。主要包括4个类型:011盐碱地;012沙(荒)漠地;013自然水土流失地;014土层瘠薄岗地。

02退化型城市困难立地——主要指城市及其近远郊范围内,立地条件因工业、工程建设、污染物排放等人为干扰因素主导,对林木生长造成障碍或使生态系统功能严重受损的生态用地。主要包括5个类型:021工业搬迁遗留地;022非工业整治遗留地;023未利用废弃地或空闲地;024受损湿地或水域;025已建成低效绿林地。

03人工型城市困难立地——主要指城市及其近远郊范围内,林木立地在人类活动中完全由人工构建的生态用地或空间。主要包括3个类型:031垃圾填埋场;032立地绿化空间;033地下空间覆土场地。

(二)上海城区困难立地空间分析

 

主城区绿化用城市困难立地资源空间分布图[1].jpg

主城区绿化用城市困难立地资源空间分布图


基于上述用地分类,本文采用规划已批未建绿地叠合现状航片识别的方法,对2017~2018年度上海主城区城市困难立地资源(主要为退化型)进行了空间位置与规模梳理,分析目标为城市困难立地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城市困难立地资源与生态空间规划建设之间的内在联系,总体分布情况(见上图)。图中米黄色线为外环线,浅蓝色线为内环线,红色线为区界。城市困难立地绿化资源采用绿色圆点进行表示,按面积分为三个大中小等级,圆点越大,代表面积越大;因各区困难立地资源单块面积差异较大,故按面积等级进行图示。

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中“上海主城区绿地网络规划图”进行分析,绿化用城市困难立地资源与生态廊道(如黄浦江、苏州河生态廊道)、楔形绿地等重合度较高,绿化用困难立地资源主要分布于规划生态廊道、规划楔形绿地等生态空间区域(见下图),图中蓝色圆点为绿化用城市困难立地资源。从图中可见,其大量分布与规划生态廊道、楔形绿地等所在区域,绿化利用的可能性极高,对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意义极大,应加强其规划建设与系统管理。


绿化用城市困难立地资源叠加上海主城区绿地网络规划分析图[1].jpg

绿化用城市困难立地资源叠加上海主城区绿地网络规划分析图


三、城市困难立地绿化管理对策

 

(一)上海城区困难立地发展瓶颈

目前,上海对城市困难立地绿化的监管和修复并没有明确立法。城市困难立地资源监管监测体系还不完善,缺乏城市困难立地的信息管理系统。

一是法律和法规缺乏。我国对污染土壤防治和管理缺乏全面系统的专门性法律法规体系,关于污染土地的法律责任的归属,现有法律的界定还不明确,对于规范城市困难立地的利用,也缺少相关法律法规。

二是技术标准和规范缺乏。国内现行仅出台了土壤污染防治等相关方面的指导意见,以及场地环境调查、场地环境监测、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污染场地风险评估等方面的技术导则;缺乏明确的技术标准规范,城市困难立地方面更是缺乏。

三是绿化工程技术研发不足。成套化工程应用技术是解决城市困难立地绿化问题的关键途径。目前,城市困难立地相关研发正处于起步阶段,理论构建正逐步完善,但能应用于绿化工程实践的技术不成体系,或存在极大的应用瓶颈,相关新材料、新技术研发力度不够。

科研人员对城市困难立地土壤进行重金属污染检测[1].jpg

科研人员对城市困难立地土壤进行重金属污染检测


(二)城市困难立地管理和利用建议

实施城市困难立地绿化是一项创新型探索性的系统工程,应从调查评估评价、建立数据库等基础工作做起,建立相应技术规范和标准,进而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等,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规划引导。根据城市生态修复需要,修改完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生态保护和建设专章,确定总体空间格局和生态保护建设要求;编制城市困难立地绿化生态修复专项规划,加强与城市地下管线、绿地系统、水系统、海绵城市等专项规划的统筹协调。

二是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城市人民政府是“城市困难立地绿化”的责任主体,城市主要领导要将“城市双修”工作作为主要职责,排上重要议事议程,统筹谋划,亲自部署;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协调推进机制,形成工作合力,保障“城市双修”工作的顺利进行;要结合实际,完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机制,扎实推进工作,确保取得实效。

三是配套技术研发。针对城市棕地、受损湿地、新成陆盐碱地、立体空间和垃圾填埋场等困难立地,进行水土质量快速监测与综合评估技术研发、动态监测体系和网络建设,生活垃圾等城市废弃物资源化处置利用关键技术研发,抗逆、适生植物种质资源库、群落配置模式和景观营建关键技术研发,以及技术集成示范工程与标准体系建设,构建城市困难立地生态修复和景观营建的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体系。

上海已基本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备、布局均衡的绿地网络系统,有效支撑上海超大型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和人居环境质量的持续提升。在建设生态之城和建设用地紧张的双重压力下加大存量用地挖潜力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成为上海迈向卓越全球城市、探索超大城市睿智发展转型的重要路径。城市困难立地不仅是城市绿化未来发展的重要资源,其特殊的空间分布决定了其在城市生态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在提升城市生态效益与市民感受度、优化城市产业结构、促进城市发展活力等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巨大生态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


(本文基于2018年市绿化市容局管理咨询课题《上海城区困难立地特征及绿化对策研究》。作者杨博、郑思俊,为该课题负责人。杨博,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注册规划师;郑思俊,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规划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工程师;李晓策,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生态景观规划师)

(本文由作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