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论坛:对城市动物园发展的认识和思考
发布时间: 2019年06月20日       来源:绿色上海       【字体:

裴恩乐

 

动物园.jpg

上海动物园

 

动物园是展出和管理野生动物的机构,是开展物种保护、科学研究、保护教育和文化休闲活动的重要场所。全世界自第一座城市动物园于17世纪末在维也纳诞生以来,至今已约有2000多座动物园。

动物园是隶属于城市绿地系统的公园绿地中的专类公园。广义上说,所有饲养野生动物并向公众展示的场所都是动物园;狭义地说,主要是指以笼养方式展示野生动物、游客可以自由行走参观而不拘泥于某一特定工具观赏动物的场所。城市动物园是以“为市民提供一个文化休憩的场所,开展动物科普教育的场所,从事野生动物研究的场所,进行珍稀动物物种迁地保护的场所”为目标,具有公众性、公益性、社会性和教育性特点的公共场所。

 

动物园的发展简史

 

1.早期动物园:起源于古代君王及王公贵族们对动物收藏的嗜好,以此彰显统治者的权势、财富及地位,仅供达官贵人们自我赏玩,百姓并无权参观。随着贵族们权势的消退,人民开始从贵族手里夺取政权,动物园逐渐对民众开放,但仅局限于娱乐休闲功能,即笼养动物园。

2.中期动物园:1828年,伦敦成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家对大众开放的动物园——“摄政动物园(Regent'sParkZoo)”,其宗旨就是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研究动物,以便更好地了解动物在野外的相关物种,至此揭开了以教育和研究为主体的城市动物园序幕。1907年德国人哈根贝克创立了哈根贝克动物园,他主张给动物最大的自由度,让它们可以在尽可能大的空间中自由活动,改围栏、围墙为壕沟进行展区分隔。从20世纪60年代起,建造与动物自然生存状态相一致的生存环境,确保动物生理健康的动物福利概念被首次提出。1976年在西雅图伍德兰公园动物园(WoodlandParkZoo)建设时,提出了“沉浸式景观(ImmersionLandscape)”的概念,把动物放到完全自然化的环境中,并把参观者带入环境。

3.现代动物园: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观念的转变,动物园的功能逐渐完善,世界各地开始积极参与野生动植物保护,动物园也很好地发挥了动物易地保护、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等职能。在21世纪初,世界动物园和水族馆协会编写了《世界动物园和水族馆保护策略》,提出动物园和水族馆的自然保护目标,为野生动物创造可持续繁衍的生存环境。

 

对现代城市动物园的认识

 

微信图片_20190619111541.jpg

“国宝”大熊猫是上海动物园的明星动物,目前大熊猫展馆已经正式完成改扩建,即将崭新亮相

 

微信图片_20190619111559.jpg

上海动物园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内最早引进并饲养、繁殖长颈鹿的动物园

 

1.城市动物园是收集野生动物并进行展示的场所。动物园必须收集一定数量的野生动物,所收集的物种也有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最初为满足达官贵人或王权显贵的猎奇需要,并不过多地考虑动物的存活或保护;现代动物园在物种收集上更具有专业性,较多考虑动物存活、福利和与动物园自身的目标相一致。如美国华盛顿动物园收集有393种3400只(头),伦敦动物园750种15000只(头),东京上野动物园420种2200只(头),台北动物园300种3500只(头),北京动物园500种5000只(头),上海动物园450种5000只(头)等。

2.城市动物园是开展野生动物科普教育的场所。动物园要开展有关野生动物知识的宣传教育,让更多的人知道动物物种在野外的生活状况、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人类应该采取的措施和对策。圣地亚哥动物园在100年前建园时,建立者就说过,圣地亚哥动物园是留给孩子们的礼物,100年过去了,这个传统一直延续着。上海动物园近年来推出以“动物自然课堂”为主题的一系列科普活动,如自然笔记、爱鸟周、观鸟、发现自然野趣等,其“动物自然课堂”获上海市科普教育创新奖三等奖。

3.城市动物园是开展野生动物科学研究的场所。每一个物种的正常存活、成功饲养和繁殖都是动物园所必须解决的,其中涉及到许多基础生物学的研究。提高野生动物在圈养条件下的成活率、繁殖率,扩大种群数量等是动物园的当务之急。如大熊猫面临饲养、繁殖、配种难,成活率低、死亡率高等一系列困难,但通过科技人员的努力,已使人工饲养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得到较大提升。不仅要在单一物种的饲养管理、疾病防治、种群管理上做深,而且要在某些专业如动物福利、营养、疾病、繁育、疾病防治等方面做细,既有深度也有广度。

4.城市动物园是开展野生动物移地保护的场所。让物种在人工饲养条件下能存活下来并且延长其寿命,是动物园对物种移动保护的最大贡献之一。如华南虎在野外已经多年难觅其踪,但是由6只野生华南虎建群者在动物园中繁衍,在2016年已经达到153只,并解决年龄结构、性比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同时,利用在人工圈养条件下所掌握的知识、积累的经验、技术优势,可以最大限度地指导、应用于物种野外保护工作,促进移动保护和就地保护工作的融合。

5.城市动物园是实现城市服务功能的公益性场所。动物园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代表和传递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经济、科技、文化、生态文明等综合信息和价值观。城市动物园不是一个以消费野生动物为目标的游乐园,而是如同博物馆一样,是一个为市民提供文化休憩、开展动物科普教育、从事野生动物研究和进行珍稀动物物种迁地保护的场所。可以说,城市动物园就是一个展示活体野生动物的博物馆,其根本属性就是非盈利的、体现社会公益性的场所。

 

微信图片_20190619111730.jpg

自然课堂活动之一,在动物园内寻找貉的踪迹

 

微信图片_20190619111727.jpg

“百羊彩绘”活动进校园

 

对城市动物园发展的思考

 

城市动物园在自身发展进步的同时,要促进全行业、全社会的共同进步,必须在这几个方面有所改变:

1.体现城市动物园非盈利的社会公益性。城市动物园是提供民众亲近动物、亲近自然、融入自然的窗口和桥梁,而不是“消费野生动物”的娱乐场所。应该引导游客而不是迎合游客的需求,尽可能多地策划、组织符合公益性特点的社会活动,宣传野生动物知识和野生动物保护知识,回归社会公益性的属性。动物园的所有者或管理者要基于动物园非盈利、社会公益性的属性,来运营动物园。

2.重视安全管理,提供安全的游园环境。动物园要考虑到野生动物的安全,防止动物的逃逸和游客的擅自进入造成伤害。要设置饲养人员与动物,尤其是大型或凶猛动物的绝对隔离。要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岗位操作流程和操作规范,并要求饲养人员严格执行。要制定安全应急预案和安全检查制度,杜绝安全隐患。

3.不过分地追求“大而全”,建立各具特色的动物园。现代城市动物园不再追求物种越多越好,而是要基于动物园的区域地理环境条件,或能够提供满足动物正常需要的硬件设施和技术保障等,来统筹考虑物种的收集。要建设具有区域特色、地方特点和本动物园优势的特色种群、特色展区和特色活动。

4.强化动物种群管理,坚持可持续发展。要树立“动物园之间单一物种的种群管理”意识,根据动物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血缘关系进行管理,减少近亲繁殖。通过动物园之间的合作繁殖和共同遵守的“行业公约”来促进动物的有序管理,而不能将动物看成是动物园的“私有财产”。

5.树立“动物为本”的思想,强化动物福利保障。要树立“动物为本”的思想,从动物福利“五大自由”(免受饥渴和营养不良的自由、免受恐惧和悲痛的自由、免受身体不适和环境不适的自由、不受痛苦、伤痛和疾病的自由、享有表达正常天性的自由)来保障和提升动物福利。积极推进动物丰容工作,促进动物丰容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

6.倡导笼舍生态化布置,全方位多方式综合展示。不仅要考虑笼舍内的地形、植物、环境,还要考虑动物笼舍周边或区域的植物等环境布置,以形成小环境或区域景观。在考虑动物饲养等相关要素的前提下,还要考虑游客的参观效果,应用新材料、新技术,营造无视觉障碍的参观方式,在模拟自然环境的展区中展示动物的自然行为,移步换景式的、多角度地立体展示动物。

7.积极开展科普活动,全方位宣传动物园。在不断提升科普设施硬件的同时,还要着力于软件或平台的搭建。从单个物种基础生物学知识的宣传,到动物园内部场所如饲料加工、人工哺育或孵化、治疗等,都可以成为宣传的内容。饲养员不仅有饲养管理动物的职责,还应肩负起科普讲解的重任,让游客知道动物园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让更多的人参加到支持动物园各项工作中来。

 

微信图片_20190619111721.jpg

灵长动物科普讲解

 

8.精深科研,促进移地保护与就地保护的融合。进入动物园的野生动物能不能存活,能不能繁殖,能不能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种群等,都是动物园开展科学研究的课题,也是代表一个动物园水平的考量依据。动物园必须围绕单一物种或专业行业开展研究工作。可联合园外研究机构共同开展研究;也可通过专项研究,将野生动物圈养条件下的研究与自然保育野外研究工作联通,发挥动物园综合保护的职能。

9.提高游园的舒适度,强化特色服务。动物园的公共服务设施如道路、广场、餐厅、售品部、厕所等,都直接影响到游客参观的舒适度,因此,现代城市动物园在逐步完善动物园硬件设施的基础上,还要不断提升软件的服务内涵和质量。要结合每个动物园的特点,规范服务行为,解决“不热情、不安全和不方便”的老问题,为游客创造一个舒服、服务周到的游园环境和氛围。

 

(作者:上海动物园园长)

(本文供图/刘海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