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论坛:集“生态、景观、交通”三位于一体 棕地改造方法研究初探
发布时间: 2020年04月26日       来源:绿色上海       【字体:

顾一涵 张一鸣 程度真 周紫祁 王嘉伟

 

随着近年来国内各大一二线城市不断迈向现代化,城市中心城区逐步向郊区扩张发展,城市路网结构也日益复杂。城市功能板块的调整及城市交通路网的重构使得一些老场地面临破碎化的风险,而受众群体的改变及受众对象生活方式的转变导致地块逐步向城市棕地降级转型。棕地,即经开发利用之后被荒废闲置的场地,常与城市的发展与扩张相伴而生。由于国内对城市棕地的景观改造尚处于试水阶段,场地二次荒废绝不占少数。在此现实背景下,多位一体景观改造方案的提出及其在实际案例当中的运用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提出集“生态、景观、交通”三位于一体的城市棕地景观改造设计理念,旨在通过将生态修复作为改造根本,交通通达当作改造基础,景观效果用作场地固有改造属性的整体性改造策略,使城市棕地改造成为一个多元融合的可持续发展举措并以南京秦虹地块中华门地铁站西北荒废场地为例,为具有类似性质的棕地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一、深度剖析现状条件,充分挖掘棕地潜力

(一)板块区位条件分析

1.地理条件分析

本地块用地面积为35.41公顷,位于南京市中华门秦虹片区,北至秦淮河,西邻凤台路,南至应天大街,东至中山南路,处于建邺区、雨花台区、秦淮区三区交会之处。地形平坦开阔,地势南高北低。

2.人文条件分析

交通方面,场地周边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个等级。场地周边快速路包括应天大街高架和内环西线。该地块毗邻中华门地铁站,公共交通方便,人流量巨大。

景区联结度方面,本场地北邻秦淮河及南京门西历史文化区,东邻大报恩寺遗址景区,东北有明城墙、中华门、夫子庙历史风貌区,南部有雨花台风景名胜区,已在各个方向上形成了连贯而完整的旅游服务链,故场地可考虑作为周边景区的过渡地带来使用。另外,该地块周围分布着老式居民小区和学校,为场地带来多元而稳定的受众群体。

规划区在秦淮区的位置.jpg 

规划区在秦淮区的位置

规划区在南京都市区的位置.jpg 

规划区在南京都市区的位置

 

(二)生态资源条件剖析

1.生态问题剖析

该地块目前为荒废棕地,约3/4面积的场地为裸露沙壤土及废弃构筑物,其余1/4面积的土地则被外来植物所侵占。场地滨河驳岸皆为垂直形态,对于浅滩生物种群而言并不友好。由于场地被交通枢纽所环绕,场地边缘地带噪音污染严重,无法为本土鸟类提供静谧幽栖的环境。

2.生态潜力剖析

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局部小气候。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硬质建筑、道路和人为排热使环境温度上升的现象,是城市现象的最显著特征之一。该场地作为秦淮河流域的关键一环,可以弥补夫子庙—秦淮河风光带块状绿地量少的缺憾,缓解场地北部日趋严峻的城市热岛效应问题。与此同时,鉴于场地周边围合性强的特点,可以考虑通过特殊景观地形营造小气候,以适应特定物种的生境需求。

3.丰富本土物种多样性

场地毗邻外秦淮河,故兼有水陆两种生境形态,改造后可以考虑加入水陆过渡形态环境,以满足不同层级的物种生境需求。此外,在场地与外界生态联结度方面,可以考虑将场地与其北部秦淮风光带生态片区与南部雨花台生态片区联系起来,以缓解南京中心城区附近生境破碎化的问题。

场地区位条件展示图.jpg 

场地区位条件展示图

 

(三)水体资源条件解析

1.水道特征解析

外秦淮河行进至秦虹地块处,拐了一个将近180度的大弯,成就了秦淮河的黄金弯道。与本项目所在地相接壤的外秦淮河水岸线长约1000米,河道平均宽度约75米,河道对岸的明城墙高度为25米。根据《景观园林设计》中的分析,对建筑物所处环境的最佳观赏视角为18度,将测量所得数据进行计算可得场地滨河区域对城墙的观察视角约为15度,有条件给游人创造较好的观景节点。外秦淮河于秦虹地段流速缓慢,水位常年在6.5米左右,非常适合营建滨江观光设施。地块水域水质IV类,属轻度污染,可用于农业浇灌用水和景观用水,但不宜直接接触皮肤。

2.水域动植物类型解析

由于地块地处南京中心城区,自然生境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能生存下来的动物种类仅以伴人物种为主,鱼类主要有鲫鱼、鲤鱼、鳊鱼、马口鱼、翘嘴鱼;两栖类有青蛙、蟾蜍;鸟类主要有麻雀、白头鹎、棕背伯劳、黑白喜鹊、灰喜鹊、白鹭、夜鹭、小鷿鷈;水生植物有水蓼、水菖蒲、狭叶香蒲、芦苇、黑藻、金鱼藻。总的来说,水域及其附属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丰富程度较高。

3.沿岸空间情况解析

场地沿岸地势整体较为平坦,无水岸过渡缓坡。场地滨水驳岸类型为整形式垂直混凝土驳岸,虽有助于保护河岸免于崩塌或冲刷,却不利于水陆过渡和景观营造,尤其对两栖类动物的影响极大。沿岸土壤皆为江南地区典型的沙壤土,相较于高地,河岸带土壤均表现出较高的容重和含水量,尤其是氮、磷含量的增加,使得土壤呈现轻微的富营养化现象,净化后可利用率较高。河对岸建有滨水景观廊道,衬之以高大而连绵的明城墙,创造了此岸优越的借景条件。

二、物尽其用统筹资源,因地制宜设计改造

(一)三位一体理念运用

依据本场地在景观改造方面基于“生态、交通、景观”三位一体的改造方向,场地将在“生态、交通、景观”三元素所指向的子元素之间形成一种有机关联,譬如由生态元素衍生出小气候,生物类群和水文,又由内外交通派生出人流量,河岸带交通通达度以及两岸联结度,再由这六项子元素决定景观层面的植被配置,生态关联设施、景观道路类型使场地在三元素间形成相互关联的动态平衡。

(二)板块分区功能定位

场地主体部分将被划分为“一岛、一廊、一带、一体”四个主要功能板块,除此四大板块之外,其余场地将用作一般城市绿地。

1.一岛

“一岛”指在场地毗临外秦淮河沿岸设置以水环绕的独立鸟岛,通过营造一个相对孤立的环境给南京本土鸟类提供一个无人为干扰的原生态环境,鸟岛上将种植乔、灌、草三种高度层次的植被,以满足南京地区本土鸟类对于不同栖息高度的需求,例如:南京本土中型涉禽白鹭、夜鹭习惯于在水面上方的树木飘枝末端安家筑巢,便可栽种一些亲水姿态的树木以满足其筑巢需求;又比如,黑水鸡喜欢在滩涂水生植物中游憩,就可以考虑栽植芦苇、梭鱼草、水烛等湿地植物。与此同时,环绕鸟岛的狭长浅水带将为南京本土浅水性鱼类提供极佳的产卵场所。而从造景角度来看,鸟岛对于秦淮河沿岸空间起到了完美的破景作用,通过曲线的形式打破水岸步行道单调的直线来丰富沿岸空间的韵律,同时也为对岸水利风景区的滨江步道提供了视线汇聚点,使鸟岛成为了联结两岸景物关系的视线踏石。

2.一廊

“一廊”是指围绕场地中心区域的曲折式旱溪生态廊,以旱溪为主体的生态廊源头始于环岛狭长水带,相当于是环水带的一条支流,其特点在于旱溪的季节性水位变化及旱湿交替的季向性嬗变,旱溪源头的相对高程持平于外秦淮河常水位,丰雨季节(即南京的3~8月)时期,外秦淮河水位略高于其常水位,旱溪即进入湿润状态,少雨季节(即南京的9月~翌年2月)时期,旱溪即进入干旱状态。值得一提的是,旱溪的丰水期与南京本土蛙类的蝌蚪期相吻合,为蛙类完成幼年期提供了生长场所,相比于一般的浅水滩,旱溪的季向性水位浮动和旱湿交替还可避免“死水一潭”的流弊,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解决南京夏秋季节蚊虫孳生的问题。另外,旱溪采用乱石驳岸,为软体动物、环节动物和苔类植物提供了生长的环境。一个很好的例子便是,素有“土壤净化者”之称的环节类动物蚯蚓近年来由于城市公园在铺装方面“硬多软少”的用料问题,使得大量蚯蚓在雨后放晴之前无法及时爬回阴暗湿润的土壤环境中,最终被烈日活活晒死,而运用透气多孔的炮弹石和错落多缝的卵石,蚯蚓便可随时“入土为安”,从而避免被烈日晒死的厄运。

池底之上,被特意安置了许多乱枝枯木,为水鸟的短暂停留提供落脚点,譬如佛法僧目下的翠鸟科,其猎捕习性是独栖于近水的树枝或岩石之上,伺机猎食。随着时间流逝,枯木变为朽木,又可为锹甲类幼虫提供栖息地。在旱溪两岸,布置了花境科普知识带廊,专门针对儿童这一受众群体展开科学普及,通过展板+实物的方式让从小习惯于城市生活的儿童感受大自然的奇趣,真正做到生态科普从娃娃抓起。

3.一带

“一带”即秦淮河滨江步行带。西至赛虹桥立交,冬至中山南路。建成之后,将成为连接中山南路高架至赛红立交桥的重要人行通道。为改善场地段域的秦淮河驳岸类型,滨江步道将与水域间隔一定距离作为缓坡过渡带,过渡带除了能够满足两栖类动物,特别是蛙类在变态发育时期对环境的特定需求之外,还可布置一些湿地景观。滨江步带行至鸟岛处,将半环绕鸟岛形成一个弧形架空观鸟走廊,旱溪流将从走廊下方穿越而过。如此一来,既不影响鸟岛与旱溪之间的生态交流,也方便日后相关领域学者和爱好者进行生态考察活动。

为了强化场地与对岸水利风景区的联结度,项目后期还将建造一座横跨秦淮河的步行桥,步行桥依城墙之势而就,假之以秦淮河的奔腾气势,有望打造成为金陵的“第二个南京眼”。

4.一体

“一体”指的是位于场地中央被旱溪所环绕的建筑体“南京生态科普博物馆”,该馆建成之后,将是华东地区首个以生态科普为主旨的文化展览服务综合体。在展览内容方面,博物馆除了普及场地本身的生态修复原理及其过程之外,还将收集南京本地的生态发展史以及对南京未来生态发展的蓝图展望,并通过图文和实物样本的模式呈现给大众,对生态学知识在民众中的普及有着重要作用。

除了上述几大主要功能板块之外,场地其他区域将建设城市绿地景观,场地将尽量采用南京地区本土植物,特别是近年来野生种群发展不景气的植物,例如南京椴、秤锤树等,并在场地周边建设有相应的服务配套设施,如停车场、服务驿站、公共厕所。场地将在西、西南、东南和东部设置四个出入口,其位置设定主要考虑四个方面:西部出入口靠近赛虹桥立交,立交桥下方为主要人流集散中心,方便临时过往受众的游览需求;南部出入口面向狭长的城市道路,道路对面建有幼儿园和居民区,便于居民的日常游憩活动;东南方向的出入口则很好地与雨花门站地铁口进行对接,方便中心城区的游客来场地进行室外交流活动;而正东方向的出入口则考虑联通高架桥对面的沿河道路“上码头路”,使场地内部滨江步道起到一个对秦淮风光带长干里分段的景观延续作用。

方案概念规划展示图.jpg 

方案概念规划展示图

 

在每个城市的不同发展阶段,土地的功能性质及土地与周边环境的联系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系列变化。由于棕地本身固有的复杂性和多重性,研究时当从各个学科领域入手,并在建成后分不同阶段进行系统性地观察,以便日后及时进行调整和改造。而本文所指出的“三位一体”的普适性改造理念,也并非仅限于生态,景观和交通三方面,不同的棕地类型决定了不同的改造侧重点,归纳和完善不同类型的城市棕地性质,并提出相应的多位一体化改造方案及其建成后的持续性发展改造策略,必将成为未来国内城市棕地研究的重中之重。

 

(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本文由作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