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实践:绿色上海 阿拉一道来——系列报道之黄浦区
发布时间: 2020年07月14日       来源:绿色上海       【字体:


路轩

 

编者按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社会治理核心在人,重点在城乡社区,关键是体制机制的创新”的要求,上海迎难而上、精准施策,在“生态环境建设”“城市精细化管理”“生活垃圾分类”等城区管理中发动各方一道来参与。从2019年5月开始,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联合市文明办、人民网上海频道历时12个月,走进上海16个区的52个街道社区,通过座谈等形式,采编各街镇城区管理中的先进做法、创新形式和实践案例,形成“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绿色上海阿拉一道来”系列报道。本刊将陆续选登各区报道,以回望来路、沉淀岁月,激发砥砺前行的精神力量。

 

南京东路街道:

破解“三多”推行“555”最小街道做出垃圾分类大文章

黄浦区南京东路街道地处上海核心区域,辖区面积2.4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万,辖区内大小单位8000余家,市级单位、知名景点、商务楼宇鳞次栉比,每天白领、游客流量近百万。光鲜亮丽的背后,辖区老式旧里却占78%,还有520家小餐饮单位。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结合辖区现状迎难而上,在居民区推行“555”工作法,取得了垃圾分类减量的明显实效。

“555工作法” 公共厨房成“主战场”

寸土寸金的南京东路街道,普遍存在垃圾箱房又少又小、箱房外设桶、箱房破损、小区内设临时点位等制约垃圾分类推进的问题。此外,二级旧里大多共用厨房,实行垃圾分类后,公共厨房是垃圾分类攻坚战的一大“难点”。执行垃圾分类工作之前,贵州小区外放垃圾桶共有12个,小区西块承担着约1000户居民、共77个公共厨房的垃圾产出,这是小区湿垃圾的“源头”。2019年,贵州小区开始试点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推行“555工作法”,即“5项对策”:公共厨房管起来、并点撤桶减下来、定时定点分起来、居民公约放进来、保洁服务加进来。“5个到位”:设施设备到位、宣传发动到位、队伍建设到位、资金保障到位、工作制度到位。“5个发挥”:发挥居民区党总支的牵头协调作用,发挥党员、居委干部、楼组长、志愿者的模范带头作用,发挥零距离家园、商居睦邻会的自治共治作用,发挥物业公司管理责任人主体作用,发挥网格中心监督管理作用。具体来说,首先,在公共厨房配有干、湿两个垃圾桶,由志愿者担负厨房垃圾桶管理任务;其次,将垃圾分类相关条例及要求加入到居民公约中,并张贴于每个公共厨房的醒目位置。最后,由楼组长制定执勤表,安排用户每天轮流定时清理公共厨房的湿垃圾。贵州小区有一支生活垃圾分类志愿者队伍“绿街坊”,居民谢美华是团队的一份子。作为志愿者,又是楼组长,她主动带头担任起公共厨房垃圾桶管理工作,定期清理垃圾桶,提醒居民正确分类以及定时定点投放,保证湿垃圾的纯净度。“虽然居民起初有一些会忘记分类,但经提醒后会立刻将垃圾拾起来重新分类。”谢美华感慨道,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大多居民都以做好垃圾分类为己任,从产生垃圾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做好分类工作了。

图片48.jpg

“绿街坊”向居民宣传垃圾分类知识

 

因地制宜 历史保护建筑破难点

南京东路是上海著名的旅游景点,历史保护建筑数量更是不少。位于黄河路65号的长江公寓建造于1934年。从历史角度看,长江公寓的一草一木都要保护。但从垃圾分类角度看,建造以来一直使用的老式管道垃圾桶不能适应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新的要求,需要更新。长江公寓共210户,以老年人为主,常年使用管道垃圾投放的习惯已根深蒂固。虽然志愿者多次上门动员,但实际宣传效果并不理想。对此,居委干部结合家人一同做工作,再利用假期开展“小手牵大手”活动,一人带一家,带动家庭成员参与垃圾分类,使其从一开始的不理解逐步转化为理解和接受。针对封闭老式垃圾管道协商拟定改建方案,长江居民区多次利用“零距离家园理事会”平台,深入探讨垃圾管道封闭、垃圾箱房选址、垃圾投放路线设置等问题,经过多方衡量找到合适点位。由于这个垃圾投放点途经道路狭窄,有些弯弯绕,很多居民并不理解。为进一步解决具体投放路线阻塞等问题,经协商,相关业主愿意拆除防盗窗,并清理通道堵塞物,保证垃圾投放通道通畅,减少安全隐患。同时督促物业及时清理,保证垃圾箱房及垃圾投放路线环境整洁,不给周边居民带来困扰。

人流密集 南京东路经历大考

有人说,来上海不来最繁华的南京东路逛一圈,你等于白来一趟上海。

南京东路街道辖区内人文荟萃、商旅发达。众多的游客促进了此处餐饮、零售等服务业的发展。不过,这些因素也成为垃圾分类的最大考验。部分餐饮企业对垃圾分类存在混装现象,商务楼宇华鑫海欣物业代表就通过微信群聊与负责人谈心,进行垃圾分类的宣传指导,覆盖到一线员工和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如今,不少餐饮企业在大堂手推车上配置干湿垃圾桶,服务员及时分类投放,同时后厨也规范设桶,进行干、湿分类投放。分类的问题解决了,处理的问题也迫在眉睫。居民区、商务楼宇、餐饮企业每日产生的大量干湿垃圾该如何及时处理成为上城公司的头等大事。公司通过增加清运频次,确保各类垃圾日产日清。辖区内共计134个居民作业点,干垃圾作业点清运1次点位共计15个、2次40个、3次72个、4次9个;湿垃圾作业点清运1次点位共计108个、2次28个,确保垃圾桶不满溢。同时,针对商铺的垃圾清运,上城公司在原有单位作业点216个的基础上,对商铺共计242个单位作业点通过定点定时收集203个和上门收集39个的方式,确保垃圾分类有效实施。

南京东路街道党工委书记顾定鋆表示:将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社会治理核心在人,重点在城乡社区,关键是体制机制的创新”的要求,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将进一步加强党建引领,开展宣传发动,完善工作机制,确保垃圾分类工作常态长效,打赢垃圾分类减量工作持久战。

本文采访于2020年3月

 

 

淮海中路街道:

红色基因加分类定制解决居民实际困难

黄浦区淮海中路街道辖区内坐落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石库门典型建筑——尚贤坊、沪上天台宗代表——法藏讲寺,也拥有着堪称现代时尚地标的新天地。但同时,这里也是老城厢石库门比较集聚的区域,二级以下旧里成片,人口密集,生活空间狭小,还有2600多户居民手拎马桶生活。因此,如何在老旧小区进行垃圾分类工作?“的笃板,敲起来;今朝不拿别的谈,讲一讲垃圾分类好处多……”伴随着清脆的快板声,一段原创快板《垃圾分类造福人类》,把垃圾如何分类讲得通俗易懂。在淮海中路街道,居民自主参与垃圾分类工作的创意活动不胜枚举。

一小区一方案 解居民投放难题

起初听说社区要试点垃圾分类,居民都炸开了锅。大华居委党总支书记周利群表示,由于社区空间有限,能放下的垃圾投放点就那么多,而社区里的独居老年人又多,拎着垃圾走几百米对他们来说的确不方便,尤其遇上恶劣天气更是麻烦。为此,社区不仅在设置垃圾箱房上下功夫,还每天上门收取垃圾,方便高龄独居老人生活。年轻人遇到的问题也不能忽视。早上投放点开门时,他们已经赶地铁去了,平时加班比较多,夜里下班回来,投放点都关门了,周书记表示,“针对上班族错过垃圾投放指定时段的问题,社区专门设置误时投放点,保障‘996’上班族的垃圾投放需求。”沿街商铺垃圾分类是又一难题,怎么解决?来自建四居委的志愿者李英介绍,他们社区房屋以二级旧里为主,人口繁多,生活垃圾产量大,原本就紧张的垃圾箱房,还要承担沿街商铺产生的垃圾。“搞啥垃圾分类,真是吃饱了,多麻烦”,有些商铺老板有抵触情绪,甚至不分类直接投放,给小区的环境卫生造成很大的困扰。”

为解决难题,街道出面,组织协调清运作业公司,每天定时上门收运商铺垃圾。“如今,不仅商户的垃圾清运问题解决了,我们小区的环境卫生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志愿者陆兰英感慨道,“垃圾分类说难不难,说易不易。但只要找对了方法,养成了习惯,难题自然就能变得容易。”

图片49.jpg

淮海中路街道复兴社区的志愿者团队表演原创快板《垃圾分类造福人类》

 

“被动”到“主动” 居民自治显成效

清水红墙,建造于1926年的西成里,是典型的石库门建筑,也是很多来沪游客必去的网红打卡地。引导游客自觉分类垃圾,成为西成里居民最日常的行为。但在社区实施垃圾分类之前,这里可是另一番景象。“狭窄的弄堂里人口密度高,社区里一半的老年人口,一半的外来人口,最初的垃圾分类工作很难推行。”西成居委主任戴瑾回忆,为提高居民的源头分类意识,社区志愿者们不是守在垃圾桶旁指导,就是上门做示范。尽管如此,还是有一些居民不太配合。戴主任表示理解:“从不习惯到习惯,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随着垃圾分类工作的不断开展,戴主任和同事们发现,社区环境越来越好、居民习惯也慢慢养成,很多居民开始积极参与,有些还主动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戴主任印象颇深的是,在7月2日的例行值班中,她发现一位租户由于没有分类投放,被一位偶然路过的居民叔叔劝导。“7月1日正式实施后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规定,个人或单位未按规定分类投放垃圾将面临处罚的,你的垃圾不分类是什么情况?如果是忘记了,下次记得主动分好,别给社区添麻烦。”听到居民脱口而出的话语,戴主任非常感动。她告诉记者:“垃圾分类,不仅要依靠社区的力量,更要靠居民的自觉。看到居民们自觉守护家园的行动,我很欣慰。”随着垃圾分类工作的不断深入,社区里原本的垃圾堆放点被改造为街角花园,不文明、不规范的垃圾投放行为被居民及时制止,看到不会垃圾分类的外来游客,居民也会主动帮忙讲解。百年石库门,因为有了居民对垃圾分类工作的主动自治,不仅生活环境越来越好,社区邻里间的关系也更加和谐。

歌谣、堆肥桶、破袋神器、拾尚包助力“垃圾分类新时尚”

“水果皮,湿垃圾,收收起来好堆肥;奶茶杯,干垃圾,喝喝清爽再分类;蓄电池,有毒害,用瓦特了伐哈掼;塑料瓶,好回收,资源利用好习惯。”来自淮海中路小学的小囡用一首沪语童谣《来来来,小囡教侬来分类》,将垃圾分类唱得生动有趣。在淮海中路街道,不仅有朗朗上口的歌谣,还有居民喜闻乐见的木偶剧、趣味篮球赛、趣味竞赛等活动,宣传垃圾分类的方式多种多样。复兴居委还创建了群众自治环保生态链,设置湿垃圾再利用“堆肥桶”,产生的有机肥再用于小区绿化蔬菜种植。在让居民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的同时,还增加了垃圾分类的乐趣。大华居委党总支书记周利群告诉记者,“热心商户发明的‘破袋神器’,很好解决了破袋易脏手的问题。简易水斗、照明灯、伸缩雨篷、太阳伞等暖心配套服务,居民都纷纷点赞。硬件设施的改善,让社区居民参与垃圾分类有了更高的积极性。”值得一提的是,淮海中路街道为推进源头减量和资源回收再利用,也在不断创新技术。一个60厘米左右、贴有专属二维码的无纺布制“拾尚包”,正走向淮海中路沿线的众多商务楼宇以及街道社区。一个“拾尚包”可将塑料、金属、废纸、织物、玻璃、电子废弃物等各种可回收物都纳入其中,积满一袋即可线上下单预约,由回收员上门回收,“拾尚包”内的混合废弃物以每公斤0.5元的价格与用户结算。每一次下单,“拾尚包”的主人,不但完成了居家“断舍离”,也参与了回收新时尚。

黄浦区淮海中路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刘恕表示: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以来,淮海中路街道总体趋势向好,体系日益完善,居民的守法意识、参与意识、自觉意识不断增强,但全民自觉分类意识的培养还需要持之以恒,老旧住宅小区现有的居住环境对垃圾分类工作带来诸多制约。为此,淮海中路街道将进一步加强引导,因地制宜、综合统筹、多措并举,把垃圾分类工作做细做实,持之以恒抓下去。

本文采访于2019年8月

 

五里桥街道:

民主管理显神效基层自治出高手

黄浦区南部的五里桥街道约有2.4万户家庭。垃圾分类给五里桥街道带来了新气象、新面貌。

管理民主 “一小区一方案”显特色

海悦花园小区共有1040户居民,在居委公示撤桶方案时,有居民一条一条研读了《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表示没有强制撤桶条款,而且物业费中也包含了每层楼道的垃圾回收费用,为此居民与居委之间的矛盾很激烈。为了解决矛盾,居民区党总支、居委会联合业委会和物业管理公司在小区开展大调研,针对居民提出的“适合本小区的垃圾投放方式”进行意见征询,并设定了“集中投放”和“居民自治投放”两个方案。而居民自治的前提条件是该楼层所有住户签约,确保干湿垃圾有效分类,如若连续5天不达标,则居委有权撤回该楼层垃圾桶,改为集中投放。小区76%的居民选择了后者“居民自治投放”。为此,居委会组织“三会”予以听证和协调,初步形成了具有海悦特色的“五级工作法”:

“同楼层居民签约后设干湿垃圾桶,桶长负责制落实责任,小区品质观察员同楼栋监督,垃圾管理员规范收集垃圾,每周笑脸哭脸公报”,通过居民协商,一份自治公约跃然纸上。居民自治投放推进并非一帆风顺。有大约11个楼层不达标,上门沟通后也无改进。根据约定,居委执行了撤桶。经过撤桶后的冷静期,居民意识发生了改变。有这么一个小故事:有户居民在撤桶后主动与该楼层其他居民依次沟通,整个楼层重新与居委签约复桶,并且自制了“复桶不易,要珍惜!做好垃圾分类!”告示贴在垃圾桶上,以警醒邻居。经过近半年的实施,垃圾分类成果显现,小区湿垃圾分离了出来,实施前1.5桶/天,目前7~8桶/天,干垃圾明显减少,而且从中挑选出的可回收垃圾明显增多。海悦小区约有35%居民自愿实行到小区固定点位“集中投放”,更多居民则是实行“自治投放”。同一个小区,不同投放方式,管理民主,尽显特色。而海悦小区只是五里桥街道民主管理的典型案例之一。街道范围内的81个小区,制定了81个生活垃圾分类方案。真正做到了一小区一方案。有的小区有多个垃圾箱房,垃圾箱房会根据居民需要错时开放,既做到定时定点,又为居民提供便利,有的小区只有一个垃圾箱房,则通过民主讨论适当延长箱房开放时间。同时,每个“定时定点”投放点张贴垃圾分类指示牌,指示四分类垃圾定时投放点及开放时间、干湿垃圾临时投放点、建筑及大件垃圾临时堆放点、居委会所在地、物业所在地。居委会、物业、业委会这“三驾马车”充分发挥合力,加强宣传引导和日常管理,确保81个小区各有特色的垃圾分类方案顺利实施。

新时尚 3D打印全自动垃圾桶有创意

让居民们明白了垃圾分类背后巨大的价值意义,垃圾分类便会成为一种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营造社会氛围是重要举措之一。五里桥街道发挥志愿服务先行带头作用,成立了一支“四叶草”志愿服务团队,在原有志愿者团队基础上,融入社区居民、居委社工、企业白领等各方力量,并在2018年9月正式注册为社会组织“润一公益发展中心”,不到半年发展成员近400人。“润一公益”与街道、居委一同开展绿色课堂活动,在教会垃圾分类知识之外还教授许多变废为宝的小技能,每周活动都座无虚席。居民自身的垃圾分类意识已经很强了。五里桥街道还有一支科创少年志愿服务队,通过科创方式服务社区。他们花了半年时间打造出了一款全自动垃圾桶,外形好像一个“大电池”。当有人走近准备投放时,垃圾桶会自动感应,以花瓣的形式旋转出四个独立的垃圾桶,进行“四分类”,供人们投放。垃圾桶用3D打印,可大可小,小的能放在桌上使用,大的可以作为街头垃圾桶。凭借这个创意,科创少年志愿服务队Sbinner小分队获评2019SAGE赛智中国站冠军,并在8月13日落幕的赛智世界杯和全球巡礼中荣获世界赛亚军以及可持续发展奖!摘金之后,他们更期待自己的发明能够早日落地。在学校中,垃圾分类的氛围也是分外的浓厚。瞿溪路小学五年级学生赵若颖对记者说:“老师给我们举例,让我们意识到地球每天要产生这么多的垃圾。我们都明白垃圾分类对地球母亲的意义。现在垃圾分类对我们来说是件很好玩的事情,同学们还会比赛,看谁分得又快又好。”

图片50.jpg

卢湾滨江南园小区垃圾分类专管员自制湿垃圾二次分拣神器

 

多方参与 民间高手各显所长出奇招

党建引领做得好,垃圾分类深入人心,每个岗位都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垃圾分类工作上出谋划策。瞿东居委开展了“垃圾分类21天养成好习惯”活动,一张记录卡,一杆秤,每天将湿垃圾打包称重并记录,轻松又简单,通过21天的坚持,居民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干湿垃圾分类的习惯。卢湾滨江南园小区里的一名保洁员老陈,用收集来的废弃家具,制成了一个“湿垃圾二次分拣神器”——抽屉状的台子被支撑起来,还有个把手,居民们可将湿垃圾破袋后暂时放在台子上,仔细检查有没有干垃圾混入其中,再推动把手将湿垃圾丢入桶中。这样一来,垃圾的纯净度高了,更不会脏到手。爱仁物业经理宋建秀管理着五里桥街道下属11个小区。每天早上7:30,她便开始逐个小区巡查,所有垃圾投放点位一个不落下。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特地为年长者设计了垃圾分类大跳棋游戏。让年长者在游戏中学会辨认干湿垃圾。一位80多岁的爷爷高兴地说,没想到自己都80多岁了,还能来玩游戏,特别开心。

五里桥街道党工委书记沈永兵表示:垃圾分类工作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垃圾分类是一种新习惯、是一种新风貌、是一种新规矩,更是一种实现美好生活的新方式,五里桥街道将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全面做好垃圾分类各项工作。

本文采访于2019年12月

 

本文由作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