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论坛:青浦“统战有约”聚焦垃圾分类 各路行家建言献策共谋发展
发布时间: 2020年11月16日       来源:绿色上海       【字体:

王玉华

第44页-77.jpg

“同心协力助创全 携手共领新风尚——垃圾分类新模式交流探讨专场”活动现场

 

2020年8月26日,青浦区区委统战部举办了“同心协力助创全 携手共领新风尚——垃圾分类新模式交流探讨专场”活动。活动邀请到5位不同领域的党外人士,从各自的角度分享了他们对垃圾分类工作的思考和见解。

青浦区举办“统战有约专场活动”,正是青浦成功迎来冲刺“全国文明城区”最高荣誉的关键时期,也是全市垃圾分类推行一周年的重要时刻。面对垃圾分类这一主题,就如何突破瓶颈、实质推进,大家各抒己见。青浦区副区长顾骏在讲话中对更好地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提了四点意见:“要落实‘管行业、管分类’,推进源头减量;要改善投放环境,加强精细化管理;要完善可回收物体系,发挥体系效能;要推进示范街镇创建,落实属地责任。”出席活动的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王凌宇也对交流探讨予以充分肯定,认为“很多观点很新颖,也很有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本刊对5位统战成员的建议作摘要报道,希望对全市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有启发作用。

 

黄河生:社情民意工作室关于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建议

第44页-76.jpg

黄河生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一年来,垃圾分类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但作为对以前粗犷的扔垃圾方式的大颠覆,还需要边做边整改,以争取早日融入人们的生活常态。

一、加强宣传,让垃圾分类的观念深入人心

1.要加强评优考核

定期举办评优活动,将垃圾分类工作纳入文明小区、文明单位、文明社区等评比中,加大宣传表彰力度。

2.加强对生活垃圾管理各环节统计指标和信息的公开

要基于分类和回收的要求设计和统计指标体系;对生活垃圾投放、运输、处置实施精细统计,要细化到日;统计数据需要即时信息公开;每年公布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绩效评估结果,还要对政府绩效进行评估,尤其是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的社会成本,促进城市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和资源回收。

二、不断优化垃圾分类的硬件条件

1.尽快推出“填埋厂、焚烧厂”等垃圾处理机构的排污许可证管理

填埋厂、焚烧厂的渗滤液、废气需要处理和达标排放,焚烧产生的飞灰和废渣需要安全处置。实施排污许可证管理,将干垃圾处理的全部成本或社会成本公之于众,才能让全社会理解生活垃圾为何要实施源头分类和资源回收。

2.做好末端处置规划关键是与源头分类匹配

例如,湿垃圾的处理设施需要跟上增加的回收量;可回收物需要考虑全部加工利用成再生品再回到消费者手中的问题;填埋场、焚烧厂需要考虑干垃圾的成本、热值、数量、运输、处置以及从业者收入的减少等问题。建议政府开展一系列的研究。

三、持续推进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

1.社区垃圾分类管理进一步人性化

建议细化定点投放点的密度和合理安排时间;明确大件垃圾、建筑垃圾的处理办法,并做好宣传。

2.垃圾分类政策的细节还有改进空间

社区居民体会最深,建议以多种方式建立起居民合理化建议制度。

四、多方协作,从源头实现垃圾减量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产生的包装废弃物约占城市固体废弃物的33%,并以超过10%的速度逐年递增,其中超过50%的包装垃圾属于过度包装。例如,购买一件服装会有手提袋、纸盒、塑料编织袋等外包装,还有塑料包装、衬纸、别针、衣架等内包装。这就需要:一是加快完善服装行业产品质量标准,补充对包装的具体要求和条款,从源头控制过度包装所产生的垃圾;二是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通过经济手段推动生产商使用绿色包装材料,或者促进包装材料的回收利用;三是服装行业协会可以制定相应的行业自律规范并组织实施;四是加大《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宣传力度,引导消费者形成绿色环保的理念。

 

(黄河生:青浦区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经济委员会副主委、上海金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郑雯:谈谈执法过程中遇到的垃圾分类问题及建议

第45页-78.jpg

郑雯

 

作为城市管理基层执法人员,结合一年多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产生的疑惑,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关于宣传引导

今年新冠疫情的出现,削弱了对垃圾分类的关注,建议继续加强宣传引导。

利用融媒体的形式,从各个渠道播放垃圾分类宣传片;专题报道分类工作实况,尤其是展示收集、运输以及处置单位如何分类处置生活垃圾从而转化成各种可利用能源的实况,以此提高居民的信任度、使命感、成就感;宣传海报分类图示,尤其是对特殊的分类情况予以清晰标注,大骨头、玉米衣、贝壳类、榴莲壳归类在干垃圾,干净的塑料袋为可回收垃圾等;利用全国法制宣传日、城管工作日等,进企业、进社区开展普法宣传。

二、关于分类标准

在查处餐厅、酒店或带有餐饮服务的企业时,发现湿垃圾和餐厨垃圾概念容易混淆。

一般情况下,在《单位生活垃圾清运处理服务合同》中,企业每月申报的餐厨垃圾数量与湿垃圾数量相同,也就是说,默认餐厨垃圾为湿垃圾,但大骨头、玉米衣、贝壳类等餐厨垃圾不归湿垃圾,属于干垃圾,所以,建议修改格式合同内容。

同时,《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第六十三条第一款规定,餐饮服务、单位供餐等活动中产生的餐厨垃圾应当按本市相关规定单独投放至餐厨垃圾收集容器,经分类收集、运输后实行资源化利用是否意味着餐饮服务业检查食堂按照餐厨垃圾相关标准,食堂以外区域按照生活垃圾相关标准?如果餐厨垃圾和湿垃圾的最后处理方式相同,是否可以统一采用湿垃圾的分类标准?

三、关于收集容器的名称及设置

1.收集容器名称直观化

2011年起,上海垃圾分类采用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干垃圾的“四分法”,但执法检查中发现,尤其是一些中老年市民,弄不清干、湿垃圾含义,湿纸巾投入湿垃圾桶,树叶杂草投入干垃圾桶。因此收集容器现有名称下需要加上更直观的标注,例如:湿垃圾名称下标注易腐垃圾,干垃圾名称下标注其他垃圾。

2.收集容器设置规范化

1)设置数量

《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引》规定,常见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有60升、120升、240升等规格,各类场所可根据生活垃圾产生情况和投放习惯配置。在针对商场等公共场所的检查中发现,管理责任人往往会采用减少放置收集容器,从根本上减少混投的现象,但是也大大降低了顾客个人的体验度,建议明确垃圾分类收集容器的设置方式。

2)设置外观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收集容器的颜色、图文标识应当统一规范、清晰醒目、易于辨识。实际检查时,发现除垃圾箱房处的收集容器完全符合规定外,其他地方往往是将原先遗留的垃圾桶贴上干、湿等标识。旧物利用虽杜绝浪费,但不利于形成全民垃圾分类清晰的条件反射,需要明确规范和整改时间。

四、关于分类投放

1.提高个人分类投放自觉性

近期,我中队对一家大型企业三次检查,发现专门负责分拣的员工确实态度端正分拣仔细,但仍在干垃圾中发现剩菜剩饭及水果核之类的湿垃圾,究其原因,是办公楼内员工在源头未按规定分类投放,导致后期分拣量大且难度高。无独有偶,徐泾辖区内一高档别墅小区,不少个人不分类,由物业收集垃圾后再统一分拣。靠几个清洁员工末端分拣,不仅做不到完全分类,更与全民参与的原则背道而驰。

建议开展个人垃圾分类监督举报机制,启动《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第五十四条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登记失信名单的惩戒措施。

享受居家服务的老人,垃圾分类责任由提供服务者承担。在农村地区,村委会应因地制宜调整垃圾分类积分的兑换产品,同时,定期制作红黑榜,将分类工作中保持良好习惯及多次混合投放的个人名单予以公布。

2.破袋投放生活垃圾

为了缓解臭味,大部分单位在分类时将干垃圾包扎投放,影响了后续的检查和收集,建议在宣传时要求无论任何垃圾,必须破袋投放。

3.倡导更换塑料袋

垃圾的分类投放无形中增加了塑料袋的使用,使得减塑行动出现反弹,建议倡导用纸袋

4.改善投放条件

每次到收集点检查,除了气味难闻,很多时候垃圾桶暴露在露天场地,垃圾箱房形同虚设,这些体验上短暂的不适其实也是分类工作中的障碍。建议投放点使用熏香等控制异味、搭建临时流动水洗手台,同时,及时将垃圾桶运入垃圾箱房。

5.可回收物的回收

低价值可回收物因为无法获利,大多被混在干垃圾桶内。针对无法完全靠市场循环利用的低值可回收物,需要政府扶持,指定公司回收。另外,有鉴于个人回收市场萎缩,很多居民在楼道内积攒大量纸板、矿泉水瓶等,却苦于找不到人回收,建议开发小程序开展线上预约回收功能,便利居民的同时,确保小区楼道环境卫生。

五、关于分类驳运的查处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管理责任人应当将需要驳运的生活垃圾分类驳运至生活垃圾收集运输交付点。

垃圾箱房内发现混投,“抓现行”较难,因此该条条款检查起来相当困难。

六、关于对运输、处置单位的检查

各街镇存在属地化的运输单位,由同为属地化管理的城管中队查处,结果难免令人无法信服,建议由上一级行政机关指定交叉执法。

七、“科技+管理+执法”

目前,我区监督垃圾分类主要靠人盯+城管执法。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建议开发自动识别系统,能识别接收的所有垃圾,要求错放者重新分类投放。同时,习惯上的改变要久久为功。建议建立一套完善的检查监督制度,从物业到村居再到街镇,管理先行,对违法行为轻微、立即主动改正的行为当场警告即可,对行为恶劣、反复发生且不愿改正等严重情况,移交至城管执法,通过行政处罚的手段予以遏制违法行为,保障管理成效。

 

(郑雯:青浦民革一支部、徐泾镇城管执法中队工作人员)

 

王正:结合重固镇实践,谈谈如何落实垃圾分类工作

第47页-79.jpg

王正

 

一、构建体系,组织全民参与垃圾分类

2018年至今,重固镇共计推进18个居住区、9个农村、72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垃圾分类达标示范创建工作,覆盖居民户数26339户,全镇知晓率100%,居民参与度98%以上。我镇首先架构由上而下的监管体系。一是成立生活垃圾分类整区域创建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建立创建工作会议制度,坚持每周工作例会,双周领导小组会议,协调部署垃圾分类工作,并划片包组、定期巡查,做好分管监督。二是成立生活垃圾分类整区域社会代表群体,包括村居民、单位工会和个体户代表等,每季度例会进行问题反馈及建议。三是成立村居志愿者团队,开展宣传、指导、巡查等工作。

二、身先士卒,设身处地地开展工作

重固镇以点带面,在小组、小区、路段、企业和单位五种类型中,同时开展垃圾分类试点。万科尚苑一期作为小区试点推行,一是在小区入口外设置了定时定点投放处、入口处设置宣传栏、居民楼道前张贴告知书、小区电子屏每天播放宣传片,提高居民知晓率。二是志愿者上门宣传指导,帮助居委发放并开通绿色账户积分卡,提高居民参与度。万科尚苑一期成为重固镇首个垃圾分类示范小区,其分类模式推广到了各个小区。

推进中遇到过许多困难,如沿街商铺偷乱倒、居民不理解、不配合等。通过工作,问题逐一化解。一是开展社会面宣传,如媒体宣传、组织活动、培训、做游戏、亲子互动等,并走进中、小、幼校园,携手校方进行分类知识普及。二是制定软件培训计划,对从业人员加强业务培训。三是提出硬件升级改造方案,对前端收集容器、中端转运车辆和末端处置设备升级改造,实行闭环管理、长效常态管理。四是实行部门联动,带领镇第三方测评人员与城管中队联合开展了7次现场执法,行政处罚了7家单位、10家沿街商铺。五是在各垃圾箱房、垃圾分类投放点安装摄像头,结合小区、道路上的监控,有效控制了偷乱倒。

三、创新策划,打造符合自身的亮点工作

农村户前两分类容器时常出现污损、混投问题,一直无法得到良好解决。提出农村撤桶后,定时上门统一收运、集中投放,有条件的新村点设立定时定点投放点,实行小区式管理,解决了户前两分类容器的污损和混投问题,同时提升了农村环境。此外,还有三个特色:一是各社区及村内建设绿色环保小屋,绿色账户兑换区物资现场兑换定时开放,自主机器兑换24小时开放。学习区用于培训、可回收物工艺品制作教学、陈列展示。二是各村居设立两网融合交投站,居民可选择自行交投或上门收购两种方式,农村实行定期集中交投。三是社区投放点位设置消毒除臭自动喷洒装置、湿垃圾就地处理装置。

四、意见建议

一是建议将垃圾分类知识融入基础教育,垃圾分类从幼年抓起,养成习惯。

二是建议媒体加大宣传,去年报道了一阵,后续看不到多少对垃圾分类和可回收资源方面的报道。

三是我们日常工作中对银行、电信、邮政等直属单位的管理话语权还不够,建议区各条线主管部门按照上海市单位新四规要求严格实行垃圾分类工作考核,积极配合街镇垃圾分类管理工作。

四是今年6月底由于市局对于绿色账户有实名要求,因此有部分无人使用或原户籍变迁的积分卡被注销,但目前发现已注销的积分卡仍可以进行积分采集,不会有任何提示,但实际积分并未入到账户,导致有的居民可能扫了许久却无分兑换,建议后台可更改扫分设置。

五是目前在绿色账户数据管理平台没有查询用户活跃度的功能,活跃度是确认居民分类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建议管理平台加入活跃度查询设置,方便工作开展。

 

(王正:重固知联分会会员、重固镇社会事业发展办公室科长)

 

武力群:作为物业公司及志愿者代表,对垃圾分类工作的感受

第49页-80.jpg

武力群

 

2019年,我担任了青浦区垃圾分类社会监督员。去年开始做垃圾分类工作,感觉压力蛮大的。我要监督公司管理下的20多个小区的垃圾分类,还要对赵巷镇其它行业的垃圾分类工作做指导和监督。那时,很多人不理解垃圾分类的意义,有的嫌麻烦不愿做,所以一开始,我做好了被别人嘲讽奚落的准备,但我坚信这个事情非常有意义。要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带着大家做”好过“喊着大家做”,所以我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稳定好自己的情绪,踏踏实实投入工作。在检查过程中总会遇到不理解的,就苦口婆心反复劝导,耐心宣传,并且坚持和一线员工一起对居民的投放情况进行检查指导。通过一系列的工作,我们赵巷物业公司管理下的各小区垃圾分类纯净度有所提高。每逢休息日我也与同事一起对赵巷的奥特莱斯、吉盛伟邦、山姆会员店等大型商区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上传。有些整改单位不明白整改要求,有的需要多次询问,我也尽量详细解答。一年多来,垃圾分类渐渐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垃圾分类工作使整个赵巷环境得到提升,感觉做这一切很值得,特别有成就感。

现在这项工作推进一年多来,我发现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垃圾分类纯净度还不够。

有些干垃圾中混着小的湿垃圾,有的居民把剥下来的玉米皮当成湿垃圾,说明对个别垃圾分类知识不清楚。

二是部分上班族时间上较难匹配。

有的人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很难去定时定点投放垃圾,在建筑垃圾堆里发现被悄悄扔掉的生活垃圾,是一个比较难解决并且经常发生的问题。

三是智能垃圾柜回收不及时。

尤其是可回收垃圾,相关收运人员效率不高,经常有居民投诉扔不进去,箱子满了。

为此,我的建议是一要继续加大宣传。我们还需要多开展垃圾分类讲座和活动,邀请居民代表、村居民组长、家庭妇女、企业员工、老年人、学生参与,这些人群是我们这项工作的生力军,具有带动的力量,进一步提升市民知晓率和参与率。

二是排摸“困难户”,提供代投服务。通过排摸、物业核实确认,由居委会安排“困难”居民与楼组长签订“生活垃圾代投协议书”。协议明确代投的楼组长在每次代投后得“垃圾分类印章”,印章数量达到一定分值,可以兑换相应物品,而“困难”居民以被代投次数决定在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时长,通过为社区提供志愿劳动换取被代投生活垃圾的服务。

三是在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上做文章。目前居民的投放重点还是干湿垃圾上,有的可回收物混在干垃圾中,需要设置可回收垃圾点,时间更长、更灵活,旧织物做到回收处理,低价值物实行国企兜底回收,有害垃圾可以进行有偿代换等服务等,以此提高分类的纯净度。

 

(武力群:党外知识分子、赵巷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

 

田冠雄:从企业角度浅谈上海两网融合的当今与未来

第50页-81.jpg

田冠雄

 

近几年,上海干湿分类的效果显著提升,青浦区在两网融合上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共有800多个两网融合点位、7个中转站,今年将新增建设一个区级集散场和一个中转站。小区蓝色可回收物桶做到了收运全覆盖,是上海惟一一个做到可回收物桶全覆盖的区。过去的一年中,共回收各类可回收物6万多吨。

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过程中,我们也碰到了很多问题。首先是投放阶段碰到的问题。一是居民对于可回收物有哪些品类认识比较模糊。在上海,大部人都知道了干湿怎么分,但对可回收物的品类只局限于能卖钱的就是可回收物,不能的就是干垃圾。考虑到人工、运输、技术处理和末端供需行情,市场上的传统回收企业往往只接收高附加值的可回收物。二是通过前期宣传,部分居民知道玻璃是可回收物,但是大部分人把玻璃和陶瓷混为一谈,在我们清运的过程中,收到了大量的陶瓷,还有污染过的餐巾纸、塑料泡沫盒、塑料餐盒等,最后清运回场站后只能再作为干垃圾处理。三是混投现象较为严重,部分居民往可回收物桶内投放干垃圾,导致有再生利用价值的可回收物遭到污染而失去利用价值。再者,两网融合是以政府体系监管、企业规范化运营为导向,所以与以往传统废品回收企业或队伍不同,政府第三方主体企业在社区回收可回收物时,因场地和其他实际情况的条件限制,需要运往中转站分拣,运输和分拣规范化导致了成本上升,在前端收取可回收物时面临非正规军的激烈竞争。

其次是企业在场站运营过程中碰到的难题。我们接到很多投诉,大部分都是因为竞争激烈,同行的投诉,有些企业根本没法整改,或者整改成本很高。主要有两大类:

一是关于异地经营。

场站的地址不是公司注册地址,市场监督局定性为异地经营,道理上也对,但是每个场地都要去注册,这样管理成本会非常高,我们很难做到。

二是关于备案登记。

国家商务部规定自2019年11月30日起,“从事再生资源废品回收经营,办理营业执照之后即可开展合法经营。”国家正式取消再生资源经营备案证,但是还是不断接到场站没有备案登记的投诉。备案登记我们企业也有,但是每个场地都要备案登记很难,并且很多区商务委都不接受企业备案登记。近几年,绕不开一个话题,因为两网融合的布局和规划,传统回收企业纷纷把矛头指向两网融合的回收主体企业。以扰民、消防安全隐患、资质不全等各种理由投诉,造成了同行互博,生存环境恶劣。我认为能解决此类矛盾的办法就是明确两网融合行业的统一标准,包括准入门槛、资质要求、场站规范要求,日常运营标准等等。只有执行统一的标准,鼓励产业所有的创新业务,才能保持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我的建议:一是持续加大宣传力度,对于可回收物怎么分,哪些属于低附加值可回收物,我们要持续宣传;二是对于两网融合的场站,政府要出台规范的标准,明确需要哪些资质、哪些备案,怎么办、去哪里办,企业也希望合规经营。两网融合也离不开互联网+与产业的相结合,互联网改变了交易方式,优化了传统行业的约束,使得行业更透明化,也为企业和市场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田冠雄:民革党员、上海程胜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本文由作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