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专题:“十三五”引领发展“新时尚” “十四五”提升“三化”为人民
发布时间: 2021年01月11日       来源:绿色上海       【字体:

徐志平

 

一、“十三五”:以“新时尚”为引领,打造全程分类体系

“十三五”期间,是垃圾综合治理“浓墨重彩”的五年。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视察上海时指出“生活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为上海垃圾综合治理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上海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坚持生态优先,创新机制模式,以垃圾分类“新时尚”为引领,以精细化管理为主线,坚持源头减量、全程分类、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垃圾综合治理得到深入推进。全市居住区、单位、公共场所基本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达标率达到9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回收利用率达到38.8%。上海垃圾分类正由“新时尚”逐步走向“新习惯”。

第30页-16.jpg

上海天马生活垃圾末端处置综合利用中心

 

(一)垃圾分类工作新时尚局面基本形成

建立了市、区、街镇、村居四级管理系统,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生活垃圾治理基本格局,“多位一体”多级管理机制基本建立。制定了垃圾综合治理方案、全程分类体系实施方案和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主要工作思路和任务,发布《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奠定了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法治基础。社会动员逐步深入,传统媒体、新媒体共同发力,各种公共阵地、社区宣传栏共同参与,形成了全方位、多层面、密集型的宣传网络。全市遵循“定时定点分类投放为主,其他投放方式作为补充”的模式,有效推进“一小区一方案”,并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示范街镇创建活动。截至目前,全市居住区和单位垃圾分类达标率都达到95%。

(二)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工作成效显著

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可回收物体系促进资源利用的实施意见》,制定了点站建设补贴政策。截至目前,全市两网融合服务点累计建设1.5万个、中转站201个、集散场10个,确定了64家可回收物收运服务的市场主体,可回收物服务点站场体系和市场体系初步成形。按照“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推进湿垃圾集中设施及就近就地设施建设,截至2020年10月底,湿垃圾处理设施实际处理能力约6795吨/日,比“十二五”末增长360%。2020年1月~10月,上海市可回收物回收量5948吨/日,比2019年同比增长47%;湿垃圾分出为9318吨,较去年提高25%;有害垃圾日均2.6吨,较去年提高333%;干垃圾日均产出量14173吨,同比减少20%;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8.8%。

(三)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全面提速

完成了41座生活垃圾中转设施改造,生活垃圾分类转运能力全面提升。“十三五”规划的设施全部开工建设,到目前为止,全市无害化处理能力36095吨,无害化处理率100%,生活垃圾填埋率下降到约7%。

(四)垃圾综合治理全程监管模式初步形成

基本构建了分类质量全程监控体系,覆盖分类运输、分类中转至末端处置的信息化监管平台,搭建了面向公众、支持专业监管的举报平台和混装混运监督平台,杜绝了垃圾分类混装混运现象。生活垃圾大型处理设施监管能力显著提升,2019年实现了生态环境部对生活垃圾末端设施污染在线监测和现场抽查排放超标“零发现”。老港、金山、黎明焚烧厂获得全国焚烧厂运营等级评定行业最高的AAA评级。

第31页-18.jpg

老港一期二期

第31页-17.jpg

老港北码头

 

二、“十”: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进一步提升“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指出:生活垃圾分类关系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创新基层社会治理都有着重要意义。“十四五”期间,上海垃圾综合治理将面临新的要求、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需要深入贯彻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发展理念,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面向全球、面向未来,遵循共治共享思路,全面建设与全球卓越城市定位相适应的全程分类收运处理系统,探索建立更加有效的生活垃圾分类常态长效管理机制,不断优化无害化处理结构,稳定完善资源化利用体系,源头减量取得实质进展,为上海建设“生态之城”和提高核心竞争力奠定坚实基础。

第32页-22[1].jpg

干垃圾清运车

第32页-21[1].jpg

可回收物清运车

第32页-20[1].jpg

有害垃圾清运车

第32页-19[1].jpg

湿垃圾清运车

 

“十四五”期间的主要措施任务:

一是巩固提升生活垃圾分类实效。持续提升市民垃圾分类投放便捷性,巩固“多位一体”制度的稳定性,强化五个环节“双向监督”,深化细化生活垃圾分类对行业、各区及各街镇的管理规范、监管办法和考核细则,实现垃圾分类管理常态化、长效化。力争到“十四五”末,实现全市居住区(村)和单位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率95%以上,始终保持上海垃圾分类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二是全力推进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将生活垃圾管理工作逐步延伸至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积极推进菜场湿垃圾、餐厨垃圾源头减量,探索推进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落实减少塑料袋等一次性制品使用,促进低价值可回收物方便投放、稳定回收,实现生活垃圾源头减量率5%的目标。

三是深入推进湿垃圾资源化利用。结合全市湿垃圾基本建成“集中为主、分散为辅”“厌氧为主、好氧为辅”的资源化利用格局,至“十四五”期末,湿垃圾处理总体能力达到11630吨/日,其中餐厨垃圾不低于3000吨/日。同时,强化湿垃圾资源化新工艺和新政策研究,拓展湿垃圾资源化利用方向,在制肥、产沼后,探索蚯蚓、黑水虻等动物湿垃圾处理方法和沼渣深度利用技术研究;研究湿垃圾资源化产品用于本市绿地林地土壤改良的补贴政策,打通湿垃圾资源化利用产品出路。

四是全面完善可回收物资源化利用体系。在基本建成可回收物点站场体系基础上,促进可回收物“应收尽收”;持续深化政策研究,完善政策制度,培育有效的可回收物投放模式和回收行业优势主体企业;布局一批符合本市技术水平要求的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同时发挥长三角绿色循环经济联动发展机制,为再生资源回收企业与末端回收处置企业搭建全产业链平台,全面建成支撑全市生活垃圾分类的稳定可靠的可回收物再生利用保障体系。

五是持续提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十四五”期间,继续推进在建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建设,至“十四五”期末共形成约29000吨/日的焚烧能力,其中新增焚烧能力约7700吨/日。建成炉渣资源化利用项目,推进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炉渣资源化利用。推进末端设施污水处理等配套设备的协同处理。提升生活垃圾焚烧设施水平,建立与环保督查需求相适应的末端设施监管体系和制度,推动生活垃圾末端处置全面升级。

 

(作者: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生活垃圾管理处处长、一级调研员)

(本文由作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