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科学启动规划布局 全面迈向生态之城
发布时间: 2021年03月12日       来源: 绿色上海        【字体:

文 /  汤臣栋

WechatIMG255.jpg

2019年9月5日,汤臣栋副局长在 “以生态环境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提高品质生活”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讲话(孟淑洁/供图)


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至2025年,本市人均公园绿地达到9.5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19.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维持100%,全面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一、持续加大生态建设力度

(一)推进公园城市建设,持续完善城乡公园布局

出台公园城市建设指导意见。新建绿地1000公顷,其中公园绿地500公顷。进一步提高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水平,其中,中心城需要从90%提高到95%,基本实现全覆盖。全力推进世博文化公园、桃浦中央公园、杨浦滨江绿地等重点项目,着力推进郊区五大新城,临港、虹桥、南大、吴淞等重点地区公园绿地建设。通过新建或改建,新增公园120座以上,重点关注大型节点性公园、社区公园和乡村公园。启动嘉定、青浦、松江、奉贤、临港五大新城公园城市建设。启动杨浦滨江、徐汇滨江公园城市先行示范区建设。

(二)全力推进环城公园带建设,环上公园群全部建成

按照上海2035总规空间总体布局,环城公园带以外环绿带(下称“环上”)为骨架,向内连接10片楔形绿地(下称“环内”),联动打造五大新城环城公园带,向外连接17条生态间隔带(下称“环外”),形成紧密联系的生态网络空间结构,总面积约287平方公里。

一是全面推进“环上”建设。“十四五”期间,要全面改造已建环城绿带,将已纳入公园名录的14处公园、具备改造条件的16处绿地、计划改造建设的19处绿地等49处公园绿地改建提升为环上公园;同时,建成连续贯通的外环步道、骑行道100公里以上,绿道驿站30~40个,实施“四化”植物群落景观提升500公顷以上。

二是积极推动“环内”建设。“十四五”期间,已启动建设的东沟、张家浜、三林、桃浦等4块楔形绿地要按照城市公园标准全面建成;与外环绿带衔接的北蔡、吴淞、大场、吴淞江、吴中路等5块楔形绿地全面推进建设;启动三岔港楔形绿地建设研究。

三是有序探索“环外”建设。“环外”位于外环线以外,黄浦江以东8块、以西9块,总面积173.8平方公里,其面向主城片区,承载生态间隔功能定位,叠加产业创新、乡村振兴、生态恢复等重要手段,实现“三生”融合发展。

四是联动拓展“新城”生态空间。围绕五大新城“综合性节点城市”定位,打造新城绿色生态空间基底,结合新城规划调整,优化生态空间布局,规划建设五个环新城森林公园带,实施一批100公顷以上的“绿心”公园,连点成片、聚线成网,串联环廊森林片区和重点生态廊道。

五是加大林地建设力度,持续增加森林面积。2021年,各区应结合上一轮规划和实施项目,将新造林和未成林地、苗圃、抛荒地、沿河沿路以及建成区公园绿地通过改造,充实增加森林面积,全年新增森林面积5万亩。


二、全面完成环卫设施建设任务

(一)完成环卫末端设施建设,保障垃圾分类成效

“十三五”期间,本市环卫末端设施建设成绩显著,29座环卫设施中,22座建成,7座在建。今年,在建的宝山能源项目、浦东海滨焚烧项目、老港湿垃圾二期、奉贤焚烧二期、金山焚烧二期、闵行马桥建筑垃圾、华漕建筑垃圾、普陀中转站正全力以赴推进。各区应紧紧抓住建设节点,优化施工方案,强化人员安排,确保到今年年底各设施建成试运行,实现能力建设目标。同时积极指导各项目开展调试工作,尽快形成全量处理能力,确保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二)推进建设资源化设施,提升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

以老港湿垃圾二期沼渣深度利用项目为模板,探索湿垃圾残渣深度利用方案,逐步在其他项目中推广应用。研究梳理低价值可回收物、焚烧炉渣利用途径,在老港基地内启动可回收物及炉渣利用项目建设,提升垃圾整体资源化水平。

建筑垃圾再生建材产品出路仍是目前建筑垃圾资源化体系中的短板,今年将继续会同市住建委,在现有再生建材标准体系框架下,指导各建筑垃圾资源化企业开展技术标准的应用,拓展再生建材应用渠道,完善标准体系,研究产品强制或鼓励使用政策,健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体系。


QQ20210222-0.jpg

2021年2月11日,农历除夕上午,汤臣栋副局长来到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科研基地建设项目部,慰问节日里坚守一线的工地建设者,向他们致以亲切的慰问和新春祝福(朱思远/供图)


三、强化规划管理和政策研究

(一)加强规划引领,为行业发展提供规划依据

一是《上海市环境卫生设施专项规划(2019-2035)》《上海市生态空间专项规划》计划于今年一季度完成批复并发布。后续,我们将以规划为引领,积极推进构建与卓越全球城市总目标相匹配的“城在园中、林廊环绕、蓝绿交织”的生态空间以及“全覆盖、全流程、多层次、安全可靠”的环境卫生体系,各区应该在本区的相关专项规划中予以贯彻和落实。二是各区林业部门、规资部门应在二季度前完成“十四五”林地专项规划。

(二)强化政策研究,为各项工作落实提供保障

一是持续做好《关于本市工业园区绿地率统筹平衡实施意见》的贯彻落实,指导各工业园区管理机构编制专项规划和建设计划,协调相关区绿化市容局排定规划上报计划,对于有调减绿地率需求而近期又急需上马的建设或改造项目,尽快完成专项规划批复,为下阶段行政许可提供依据。建立工业园区调研评估机制,一季度完成工业园区统筹实施绿地平衡的首次调研评估工作。二是研究出台《关于本市重大工程涉绿涉林相关事项的实施意见》,计划一季度完成并发布,指导重大工程涉绿涉林的规划前期、项目评估、立项补偿、占补平衡以及后续监管等工作。三是结合本市实际,研究完成2022-2024新一轮林业发展政策研究并发布。


四、扎实推进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修复

(一)推动野生动物高水平保护和治理

一是抓立法。密切衔接全国人大《野生动物保护法》审议进展,及时出台《上海市野生动物保护条例》,进一步夯实上海野生动物保护法律基础。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辅导报告会和专题培训会等,积极宣传《条例》。二是抓配套。研究制定《野生动物人工繁育管理办法》《野生动物收容救护管理办法》等配套制度,从严审批和管理野生动物人工繁育,建立健全野生动物收容救护等体制机制。发布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名录,分重点分批次出台配套制度文件。三是抓监管。强化人工繁育野生动物管理及经营利用批后监管,对重点人工繁育场所以及展演展示、经营利用野生动物的单位加大监测频次,压实属地化监管责任,探索人工繁育和经营利用的信用管理制度。四是抓治理。继续巩固野生动物禁食成果,围绕《条例》宣贯,联合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协调推动基金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及志愿者积极参与野生动物保护。五是抓防疫。聚焦城市野生动物集中分布区和人畜共患疾病,强化监测体系建设,利用野生动物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进一步提升疫源疫病的主动预警和防控水平。

(二)推动自然保护地高质量发展

一要强化规划引领。指导开展整合优化后的8个自然保护地开展总体规划修编和报批工作,研究上海市自然保护地发展规划和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全市自然保护地发展定位和目标方向。二要推进自然保护地体制整合优化。做好自然保护地体制和机制专项调研,进一步理顺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实现统一归口管理。支持推动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地研究中心加快形成科研能力。研究自然保护地行业管理职责划分。三要创新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机制。进一步规范自然保护地监督、监测、评估要求。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地评审委员会作用,研究制定市级自然保护地新建、晋升、调整等基本规则和管控要求。四是强化自然保护地监督管理和执法。充分利用“绿盾”行动和中央环保督察及“长江十年禁渔”等专项行动契机,强化各自然保护地历史遗留问题和违法违规问题的自查自纠和清查整改,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形成高效执法监管长效机制。五是推动重点保护地实现高效能治理。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要以申遗为抓手,加快推进宣教中心全面正式运行,整合各方资源,统筹做好运维管理、环境整治和栖息地生境优化提升。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要加大投入力度,尽快完成保护区总规修编,以外来物种综合治理为重点,全面提升保护区生态功能和管理水平。

(三)提升湿地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一要推动重点地区生态修复项目的组织实施,分类有序推进各重要湿地生态修复项目。加快推进金山、奉贤、崇明野生动物栖息地和湿地修复项目建设。督促临港新片区尽快启动赤风港湿地公园建设。完成北湖林水复合项目实施方案和崇明北湖湿地公园专项规划编制。研究开展青浦蓝色珠链、南汇东滩、崇明北沿湿地修复项目建议书编制。启动黄浦江共青森林公园边滩、九段沙湿地、化工区湿地修复方案研究。二要完善湿地政策支撑体系。协调推动湿地生态补偿政策优化,发布重点保障项目指导意见,修订考核细则和分配办法,提升政策资金使用效益。提升三年林业政策效能,开展湿地和野生动物栖息地空间布局专项规划研究,明确潜在生态修复空间,形成项目库储备。制定湿地保护修复项目申报指南,优化顶层设计。研究制定湿地修复导则,为新一轮林业政策增量提效奠定基础。三要加大湿地生态系统监测力度。持续做好湿地资源年度监测,及时监控湿地总量变动情况,有针对性开展新生湿地培育、巩固方案研究。开展湿地碳汇监测,提高湿地碳汇监测能力。布局一批湿地监测站点,开展湿地生态定位监测,并形成年度监测报告。配合开展湿地确权登记工作,着力构建权责明晰的湿地监管体系。四要创新湿地生态修复社会参与机制。引导和培育社会力量参与湿地生态修复设计、施工、评估和监测,鼓励社会和民间资本参与投入湿地生态修复项目,引导社会组织、志愿者、社会公众参与湿地保护宣传。

(四)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

一是提升野生动物栖息地生态效益。修订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维护管理考核办法。制定獐、狗獾、扬子鳄等种群重引入、恢复和野放技术标准,进一步探索推广极小种群恢复与野放工作。二是优化生物多样性指数。明确鸟类多样性指数和两栖类密度指数作为考核和评估的依据,以指标为引领提升栖息地、湿地、绿林地生物监测的有效性。三是强化野生动物监测技术研究。针对本市兽类、爬行类监测短板,引导科研院所开展目标物种监测技术研究,逐步形成稳定的监测方法和路径。针对市民关心的貉、萤火虫、蝙蝠等热点动物,开展专项调查研究。


(作者: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