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用科研推动“海上花岛”规划建设——上海园科院凝智聚力服务花博会
发布时间: 2021年05月25日       来源: 绿色上海        【字体:

文 /  李跃忠  孙雪婷


WechatIMG1821.jpeg

■上海“源梦园”一景(顾汉生/摄)


上海崇明岛是中国第三大岛,被誉为“长江门户、东海瀛洲”,是世界上最大河口冲积岛,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沙岛。历史上崇明岛从未经历大规模城市化开发,是上海全域内最后一片“绿色净土”,是长江经济带龙头的“额上明珠”。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一直是国家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即将举办的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为崇明生态岛建设带来战略性机遇。

近年来,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围绕崇明生态岛建设跨前一步,主动作为、凝聚全力,开展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科研技术攻关,为花博会的顺利举办贡献力量。 


一、规划先导,首先提出花博会申办建议

2016年9月21日,时任上海市委书记韩正主持召开专题会,对崇明生态岛建设进行再部署,要求“让崇明岛成为鸟类的天然博物馆、候鸟的天堂”。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提出,在建设崇明“绿岛”的同时,打造崇明“海上花岛”。随后,依据会议要求,局领导班子召开崇明花岛建设专题研讨会,落实上海园科院牵头起草编制崇明“海上花岛”的规划。

上海园科院高度重视,张浪院长亲自挂帅,选择各大研究所的精兵强将组建团队,带领大家梳理历年科研成果,开展大量调研,召开多次座谈会,放眼全球,结合崇明特点主动融合长三角思考,统领生态文明建设全局,经过科学研究、严谨论证,形成内容详实的《上海崇明“海上花岛”规划建议》。这一规划首次明确建议,以崇明岛为举办地,申报举办一次具有影响力的、规模最大、档次最高、影响最广的国家级园艺类博览会(花博会、园博会),以此为契机,带动崇明“海上花岛”建设快速发展,使崇明鸟落花海人忘返。

这一建议很快得到市领导的认可,随着一系列申报策划活动拉开序幕,经过比较筛选,决定重点申报中国花卉界具有“奥林匹克”美誉的中国花卉博览会。申报期间,上海园科院主要领导不仅参与申报的具体策划,而且带领科研人员,积极参与申报方案的讨论和咨询,为2018年4月中国花卉协会决定2021年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承办资格交给崇明,实现崇明岛“花开中国梦”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先行先试,提前开展科研储备

上海园科院积极响应崇明海上花岛及花博会建设,不仅参加了规划、方案、设计等方面的咨询和评审,还未雨绸缪,提前开展相关科学研究。崇明岛濒临东海,为冲积岛屿,土壤偏碱,盐分较高,典型的困难立地绿化造林,种树种花种草存在一定的障碍。上海园科院站高望远,积极组织申报有关科研项目,做好科研技术储备。

2017年,上海园科院牵头申报并承担市科委《崇明世界级花岛适生植物筛选及其种质资源库和示范地建设》科研项目,组织农科院、应用技术大学、辰山植物园、市绿化指导站、市林业总站和上海植物园等单位联合攻关,获得大量成果。筛选出适合崇明花岛建设的植物种质资源800-1000种(品种),建立资源数据库一套,筛选出萱草、矾根、石蒜、杂种百合、百子莲、鸢尾、茶花、月季等一批优良品种和新品种。繁殖鸢尾、茶花等植物种球、种苗几十万头(株),建立宿根球和根花卉种质资源圃3个、容器苗示范基地1个。2019年,上海园科院植保所副所长高磊博士参与复旦大学主持的市科委《崇明花博会生态风险防控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负责其中《花博会重要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课题,课题组开展大量的调查和文献收集,研究并构建花博会危险性有害生物数据库,为花博会的顺利召开提供技术保障。


三、研用结合,积极提供技术支撑

第十届中国花博会落户崇明以来,上海园科院各部门充分发挥学科技术优势,以花博会实际建设需求为导向,积极配合花博会建设,多次为花博会建设方、施工方、苗木供应商等单位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支撑。

在花博会完善设计过程中,成果转化部主任黄军华团队多次为花博会园区的植物选择、花期调控提供技术咨询,平台管理部把连续多年整理的土壤检测部分数据作为基础材料提供给有关方面参考。

白玉兰是上海市花,上海的重要标志植物,不畏春寒开花早,朵朵向上奋发强。白玉兰花期在2月底-3月中旬,和花博会5月-7月的展期相差好几个月。植物研究所所长张冬梅教授的团队迎难而上,承担局《优质玉兰种苗储备和花期调控技术研发及其在2021年崇明花博会的应用》研究课题,通过反复试验,采用冷藏、外施营养、激素,结合修剪、水肥控释等综合手段,让白玉兰的花期延迟。2020年7月14日至22日,3株白玉兰实现2次开花,开花枝7个,花期4至7天,开花性状稳定。目前,科研团队已储备了200多株会延迟开花或二次开花的白玉兰,有望在花博会上亮相。

土壤研究所副所长梁晶教授的团队具有长期的土壤改良技术、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研究基础和工程应用实践经验积累,梁晶团队跟踪监测湿垃圾厌氧发酵后的固态残余物沼渣组分及其基本特性,开展了沼渣资源化循环利用技术研究。通过快速、高效好氧堆肥技术中试研究和乔灌草室内栽培试验应用验证研究,将沼渣研制成了改良园林绿化土壤的有机介质,现已将阶段性研究成果在花博会上海园得到示范应用。研究团队将继续跟踪监测土壤质量变化情况,保障植物呈现良好景观效果,为花博会上海园提供技术支撑。

植保研究所副所长高磊博士团队以构筑花博会外来生物入侵“生态风险防火墙”为宗旨,结合市科委课题研究,多次到花博会现场调查并指导病虫害防控工作。定期调查本市植物病虫害发生情况,收集分析有关数据,提前预判外来危险生物入侵风险,化解危险性有害生物发生风险,为花博会生态安全保驾护航。根据调查和研究结果,2020年3月,联合市林业总站,依据本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有关法规、规章,就有效防范花博会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等突发性灾害事件,起草了《第十届中国花博会绿化林业突发性有害生物灾害事件应急预案(建议稿)》,以专报形式呈送局有关领导,供上级部门决策时参考。


四、攻坚克难,配合生态岛全域建设

近年来,上海园科院除直接参与花博会建设外,还为崇明生态岛全域建设添砖加瓦。利用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在碳汇监测、外来物种调查、景观营造、湿地生态修复工程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为将崇明生态岛建成集观光、旅游、生产、销售、展示、科研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复合型示范区贡献力量。生态研究所所长朱义博士团队承担市科委《滨海盐碱地脱盐——返盐及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协同改良技术研究》《遗传多样性对受损盐沼湿地植物恢复机制研究》等课题,开展了滨海盐碱地脱盐——返盐及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协同改良技术研究,研究成果可以用于改善崇明围垦滩涂土壤盐碱化程度高、滩涂土壤资源利用和生态岛建设发展空间受限等实际问题。以中国特有盐沼先锋植物——海三棱藨草为研究对象,揭示基因型多样性对种群恢复影响的机制研究,成果可为长江口等湿地资源的保育提供可靠依据,为增强湿地生态功能,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调整完善生态修复的对策和措施,提升湿地保护修复和管理水平提供依据及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守护好长江这“最后一公里”,不仅是保护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的具体举措,也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重要指示精神的实践要求。

去年定格极不平凡,今岁终将载入史册。“十四五”大幕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启动,正逢建党100周年之际,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举办第十届中国花博会,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上海园科院全体职工以充满自豪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刮摩淬励,潜精研思,将论文写在多彩的大地上,做深做实绿化市容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为上海“生态之城”“宜居之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李跃忠 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总工程师;孙雪婷 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