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沉:从海上名园到公园城市 上海,一座令人向往的生态之城
发布时间: 2021年09月15日       来源:绿色上海       【字体:

文 / 王   锐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是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考察上海时提出的重要理念。这一理念的提出与贯彻执行,真正回答了城市建设与发展为了谁,又依靠谁的根本问题,深刻阐释了要创建怎样的城市以及如何建设城市的重要命题,有力彰显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人民属性,更是赋予了新时代上海建设“人民城市”的崭新内涵。其中,公园是城市文化展示的舞台,在社会消费和大众文化力量的主导下,以开放的形式承载着越来越多的社会文化活动。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本文回溯上海历史上不同时期几座名园的故事,探寻上海公园的文化脉络,展望新时代具有上海特色的公园城市体系构建目标。

e0478523a6bfd220f861c2677f89973.jpg

■1987年,同济大学教授、古典园林专家陈从周(右二)在豫园指导修缮工作(姜锡祥/摄)


一、上海古典名园

中国园林具有自己完整的造园艺术和体系,是世界园林三大发源地之一,也是自然式园林体系的代表。中国古代园林追求拥有自然,趋向于封闭,不求形似,但求意境。园林中经常使用假山仿三山五岳“纳须弥于芥子”,在水面上堆土成岛叫“一池三山”,池即指太液池,三山指神话中东海里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它们都是人们想象中仙人居住的海外岛屿。在上海的城市公园里就有仿古风格的蓬莱公园和瀛洲公园。

(一)上海现存的古典园林

古猗园、醉白池、秋霞圃、曲水园和豫园,上海现存最有名的几座古典园林,均向社会公众开放,纳入城市公园名录。

古猗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原名“猗园”,取自《诗经》中的“绿竹猗猗”。以竹为主是古猗园的传统特色。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更名“古猗园”。古猗园的园林布局设计以及叠山、莳花均出自明代嘉定著名竹刻、盆景艺人朱三松之手。在古猗园的宅前屋后、石旁路边、临水驳岸以及粉墙边角等处常常点缀三五丛竹,与建筑、道路、假山、花木相映成趣,猗猗翠竹或挺拔端庄、或婀娜多姿、或夹道相拥,体现了园主高雅脱俗的审美趋向和追求悠闲、隐逸的生活情趣;彼时在园东新辟有占地37亩的竹园青清园。除明代建园时就有的方竹、紫竹、佛肚竹外,园内还有小琴丝竹、凤尾竹、黄金间碧玉竹等,竹的不同色彩和姿态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景色。此外,竹与山石、道路、建筑、小溪相结合,突出以竹造景,使古猗园的园名与园景相互统一。

醉白池是江南著名的古典园林之一,始建于康熙年间,最初建在水云亭南,始建者许缵曾是许乐善的曾孙,徐光启孙女甘第大的儿子。许缵曾与郡人联名呈请松江知府鲁超,向地方各大小官员劝捐,创办了育婴堂。道光年间,育婴堂购买了河西醉白池的房屋,改建为仓房、仓厅和账房,并增建临街平房,作为办事之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育婴堂开办了蒙养院,是松江最早的幼儿园。在清末动荡的岁月里,育婴堂虽受战乱影响,屡兴屡废,但松江热心慈善之人未有减少,为维系这个呵护社会未来希望的慈善机构做出很多努力。1912年12月27日,孙中山来到醉白池,松江城中的各界要人、名人士绅和百姓都来到了“雪海堂”争睹孙先生风采。孙中山演讲的内容分为三部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帝制虽然被推翻,但建设任务十分艰巨,百废待举;教育为救国之重要途径,各界必须配合政府,办好教育,要从幼稚园抓起,培养建设性人才;松江为沪上的主要城邑,各界为辛亥一役竭尽努力。

秋霞圃位于上海嘉定区,是一座具有独特风格的明代古典园林,由三座私家园林——明代龚氏园、沈氏园、金氏园和邑庙(城隍庙)合并而成。秋霞圃布局精致、环境幽雅、小巧玲珑,景物与色彩的变化都不大,好像笼罩着一层淡淡的秋意,令人产生诗情画意的遐想。

曲水园初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当时是城隍庙的灵苑。据说为了建此园,曾向城中每个居民征募一文钱,故有“一文园”之称。嘉庆三年(1798年)改园名为“曲水”园,因园在大盈浦旁,取古人“曲水流觞”之意。200多年来,几经兴废。曲水园起因于寺庙,所以在建筑布局上较为规整,坐北朝南。全园景物以凝和堂为中心,有觉堂、花神堂左右并峙,横向一轴三堂,在园林中少见。三堂垣墙相隔、曲径相连、景色诱人。纵向也以凝和堂为轴,前堂后房(房指清籁山房),中以一山(大假山小飞来峰)架二池(荷花池、睡莲池)为主体。园景的布局是以湖区为中心,环湖而增景,堂堂近水、亭亭靠池,山架二池水、游园必绕池,故有“深深院落重重水,庭院深深深几许”之感。

豫园是老城厢仅存的明代园林。园主潘允端是明刑部尚书潘恩之子。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潘允端以举人应礼部会考落第,萌动建园之念,在上海城厢内城隍庙西北隅动工造园。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潘允端出仕外地,无暇顾及建园,自此搁置。万历五年(1577年),潘允端解职回乡,便集中精力再度修园,还聘请园艺名家张南阳担任设计和叠山。于是乎,园越辟越大,池也越凿越广。万历末(1620年)竣工,总面积70余亩。民国时期,豫园被一条东西小路(今豫园路)分割成南北两片,古建筑破漏、面目全非。1956年经市政府批准,拨出专款对豫园进行修复。历时5年,投资上百万元,修复重建被毁坏的古建筑,疏浚淤塞的池塘、栽植大量树木花草,并把豫园和内园连接融为一体。豫园有一块镇园之宝,名曰“玉玲珑”,与苏州冠云峰、杭州绉云峰并称“江南三大名峰”。该石峰高约3米、宽约1.5米、厚约80厘米、重量3吨左右,具有太湖石的“皱、漏、瘦、透”之美。其孔多如蜂巢,可呈现“百孔淌泉,百孔冒烟”的奇观。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有诗赞美:“压尽千峰耸碧空,佳名谁并玉玲珑。梵音阁下眠三日,要看缭天吐白虹。”

醉白池.jpg

■醉白池(姜锡祥/摄)

(二)上海已消逝的几座名园

上海的老城厢一带,明清至民国年间曾经有过好几座著名的私家园林,在此记录一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此句出自大诗人李白的《清平调》。上海从前有座园林就叫露香园,位于上海黄浦区露香园路附近,与豫园西面相邻。据载,露香园建园甚早,在明嘉靖时是进士人家的大院。明代嘉靖中叶,有一位叫顾名儒的,自湖南做官卸任归来,兴建了私家园林。而他的弟弟顾名世考中进士,后升官至尚宝司丞,他也购进了与其兄相邻的土地兴建花园。据说在挖地时,曾挖到一块元代书法家赵子昂所书之“露香池”碑,所以将花园取名为露香园,这也是顾名儒的万竹山房旧址,后又以“万竹”为名设立小学,再后来该校改为江苏省立上海市实验小学。抗战期间,这所学校又恢复“万竹小学”校名,即现在万竹街上的上海市实验小学。顾氏建园历时十年,占地约40亩,该园以“露香池”为中心,周围有露香阁、碧漪堂、阜春山馆、积翠冈、分鸥亭、独管轩、大士庵、青莲池等。顾名世建园时引进北方优良桃树种,露香园的水蜜桃一时成为上海名产。顾名世孙媳韩希孟善于绘画、刺绣,其绣法出自内宫,她将丝线劈成单股,再分别染色,所刺绣品与画相近,被叫作“画绣”,且因出自顾家,又被叫作“顾绣”,为当时全国几大名绣之一。鸦片战争期间,上海为加强海防而设立火药局,火药仓库就建在露香园内。1842年4月18日,火药仓库突然爆炸,露香园被夷为平地,此园遂废。现在,人民路附近有露香园路、青莲街、阜春街、万竹街等路,均由露香园及其景点名称而来。

也是园仅存一条“也是园弄”,夹在凝和路与河南路之间。在明天启年间(公元1621年-公元1627年),礼部郎中在此建渡鹤楼,又名“南园”。有记载为“池通潮汐,时闻水声,木石最为苍老”。园中有很大的荷花池,多植红荷。花开时节,香飘四方。池前有小丘隆起,旁驻精舍邃室,别有洞天;园中叠石凿池,曲樫雕栏;筑有明志堂、锦石堂、息机山房、湛华堂、蓬山石远、榆龙榭诸胜。清人以此园题诗曰:“仙史投闲日,林泉已宛然。小山皆种桂,浅渚亦栽莲。客有烟霞契,名同园绮传。幽芳取次赏,应使俗情损。”藏书家钱曾(号也是翁)曾以渡鹤楼为藏书室,编有《述古堂书目》、《也是园书目》。清顺治四年(1647年)进士曹垂璨在此居住,他是清《上海县志》编纂,改“南园”为“也是园”,意为“不是园也是园”。1937年,日军在上海狂轰滥炸,也是园楼阁大半倒塌,汉奸地痞入园盗伐林木,园内一片狼藉。抗战胜利后,这片废墟中不断有外来人口搭棚居住,假山石遍地散落,原有景物荡然无存。1956年修复豫园时,也是园内的假山石运往豫园。在一屋的墙壁间发现一座造型奇特的立峰,移运到豫园东部花墙侧,命名为“积玉峰”。

半淞园.jpg

■半淞园(王锐/供图)

上海现在有半淞园路,而半淞园地区指的是位于黄浦区南部,东南濒黄浦江,西至西藏南路、苗江路,北达中山南路地块。但是,半淞园早已消失,它原本是一座私家园林,位于黄浦江江边码头附近,故将江水引入园中,以水为主景。并应唐代诗人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诗句:“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所以此园就命名为半淞园。清光绪初年,这里有一姓吴人家,内有桃园,规模甚大,近百亩地,盛产水蜜桃。后来,到了宣统元年(1909年),桃园渐衰,由沈志贤购得,改造成私家花园,并命名为沈家花园。1919年,又为姚伯鸿所购,成为著名的营业性私家园林。数年后,花园西部被自来水公司购去,建成自来水厂。据说20世纪20年代在这里还举行过划船比赛,每年端午节在这里举行“端阳竞渡”,热闹非凡。1937年,日军空袭上海南火车站,毗邻火车站的半淞园也遭战火焚毁,此后并未重建。上海申博成功后,半淞园地区被划入世博浦西园区。2005年,世博园区内的居民开始动迁;2010年,半淞园地区在上海世博会中变身为城市最佳实践区。

书隐楼2.jpeg

■书隐楼(王家骏/摄)

再说说只剩一座书隐楼的日涉园。日涉园最初由陈所蕴营建。陈所蕴,字子有,号具茨山人,明代上海城里南梅家弄(今梅家弄)人。万历十七年(1589 年)进士,历任刑部员外郎、江岳参议、大名府使、河南学政等职。他的祖宅在梅家弄,后来他又购进与宅相邻的唐姓人家约20余亩废园,营建花园,他每天会去花园观察,他的朋友李绍文咏花园诗云: “为圃与为农,岂是公卿事;园林最近家,不妨日一至。”于是取花园名为“日涉园”。陈所蕴去世后,家道逐渐败落,最终,日涉园连同陈家祖宅被卖给了浦东陆允明。陆氏的日涉园范围包括陈氏祖宅和陈氏日涉园,其中多有改建,书隐楼就是由陆允明的孙子陆秉笏在殿春轩址上所建造的藏书楼。然而由于陆氏家道衰落,住宅被分批出让,园林大部分被改建为住宅。所幸,始建于明朝末期的日涉园虽然被周边的民居蚕食,但作为日涉园重要组成部分的书隐楼得以保留,并且还留有明朝的余韵,是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二、上海近代名园

世界造园史有6000多年,而城市公园的出现只是近1200年的事,英国利物浦市伯肯黑德公园于1834年建成开放,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使用公共资金收购公园用地,并由政府承担维护责任的世界首座城市公园,开创了公园应该属于所有人的先河,不同等级和阶层的人都能在此和谐共处。无独有偶,上海在1868年首先建成开放黄浦公园,这是中国的第一座近代城市公园。伴随着中国近代史上激烈的社会动荡,园林的发展处于一个复杂时期,这一阶段也恰恰是园林和公园相融合的重要时期。较之传统园林,近代公园在艺术高度上难以企及,但在发展的趋势和园林的活力上,却有了新的体现,真正为人民服务和开放的公园逐渐诞生。公园的产生带动了城市园林系统的进步,园林的类型更加丰富,尤其在上海,中西方文化的对话促进了“中西合璧”的公园文化。

黄浦公园于1868年建成开放,位于英租界外滩,起初叫“公花园”或外滩公园。1885年工部局设立的英文公园规章里包括这几条规定:

1.公园专为外国人而设;

2.公园每日开放,自上午6时起,至过午夜半小时止;

3.衣衫不整洁者不许入内;

4.犬及自行车不准入内;

5.童车须在道路范围内;

6.掏鸟窝、采花、爬树及一切破坏花草树木之举动一概严行禁止,游客及所携儿童,均请协助劝阻,以维公益;

7.园内音乐队座位,游客不准擅入;

8.演奏音乐时,看护儿童的保姆不准占据座位;

9.儿童无外人陪伴,不得擅自进入留备场地;

10.维持规章之责。

经过有识之士的反复争取和不懈努力,1928年公园才向全体华人开放,同时开始收费。1946年,改称黄浦公园。黄浦公园浓缩了上海开埠以来的历史。这段屈辱历史,一方面是殖民主义者对中国人明目张胆的侮辱,另一方面也表明“公花园”在当时并不“姓公”。

复兴公园是上海唯一一座保留法国古典式风格的园林,也是近代上海中西园林文化交融的杰作,曾经被誉为“上海的卢森堡公园”。最初由顾姓人家在此建造了一个私人小花园,人们称之为“顾家宅花园”,这便是复兴公园的雏形。 1908年7月,法租界公董局决定将其改建为公园。1909年6月建成,同年7月14日(法国国庆日)对外开放,名为“顾家宅公园”,俗称“法国公园”。

上海市市立动物园位于文庙路200号(今敬业中学),建于1926年,1931年扩建,1933年8月1日正式开放,面积10.9亩,是上海当时动物种类最多、面积最大的动物园。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开始,后将所有动物迁往法国公园(复兴公园)和兆丰公园(中山公园)。

极斯菲尔公园,也叫兆丰公园,是1914 年英国人兆丰在沪时建立的,是当时上海最负盛名的公园。公园以英国风景式自然造园风格为主,融中国园林艺术之精华,中西合壁,风格独特,是上海原有景观风格保持最为完整的老公园。后改名为中山公园。园内的动物园于1918年对外展出小动物,面积8亩。1922年,扩建成上海第一个公立动物园。1962年,将动物全部迁往西郊公园。

除此之外,十九世纪末的上海,西园、申园、徐园、愚园等私家花园纷纷向市民开放。其中,晚清民初时期的张园是上海最大的对外开放的私家园林,融汇中西建筑风格,一度是上海各界集会、演讲、展览等社会公众活动的重要舞台,也是一道新型都市公共空间的奇观。从传教士组织的中西群钗大会、支持唐才常的上海国会到盛宫保主办的万国赛珍会,外国公使与朝廷官员及其家眷、流亡志士与商人为张园罩上一道道革命或改良的爱国启蒙的现代光晕。蔡元培等还在此举行上海各界欢迎孙中山的集会;园中多次举办博览会、演唱会,经常还有杂技、放焰火等活动,繁华之至,类似于伦敦的海德公园。

黄浦公园3.jpeg

■黄浦公园(王家骏/摄)

复兴公园.jpg

■复兴公园马恩雕塑广场(王家骏/摄)


三、上海现代公园发展

上海解放后,城市公园作为绿地系统的重要内容,在规划、建设和管理上快速发展。在继承我国古典园林造景布局的传统基础上,又吸收了国外的经验,公园的文化也从造园艺术向自然、景观、环境和社会等多方文化交融的公共空间拓展。

建于1954年的西郊公园原址是1900年驻沪英国侨民开设的“裕泰马房”。1954年5月25日,西郊公园正式建成开放;8月,上海市政府决定将此扩建为动物园。1980年元旦,正式改名为上海动物园,占地面积74.3万平方米,饲养展出动物400余种。如今,上海动物园以建成城市生态动物园为目标,成为集休闲娱乐、动物知识普及、科学技术研究及野生动物保护兼具的综合性公园。

进入21世纪,城市发展呈现多元化与融合化,而公园及城乡公园体系建设开始更多考虑人、城市、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现在的公园文化活动日趋多样化、复杂化,观赏类、文娱类、节庆类活动丰富多彩,不同利益诉求在公园中的矛盾时时显现。有的游客希望享受公园的“静”,观赏休憩,而有的游客喜欢唱唱跳跳,动态社交;大多数游客希望公园免费且延长开放时间,但也有少数游客觉得应该用收费来保证一贯的公园品质。这就造成公园管理中的很多矛盾,这些矛盾既要依靠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变,也要依靠社会共享共治,广大市民园长和志愿者们的作用也就充分体现在这里。

包括上海动物园在内,截至2021年7月,上海城市公园名录中已有438座公园(其中包括39座街心花园)。典型的现代公园代表有上海辰山植物园、上海世纪公园、上海顾村公园、上海炮台湾湿地森林公园、静安雕塑公园、上海徐家汇公园等。

0632d57033b0bb7de57a9300c06c44e.jpg

■上海动物园(姜锡祥/摄)


四、从城市公园到公园城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用地紧张导致绿化和公共空间不断被压缩,但同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在不断提高。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许多领域都出现了文化趋同的现象,部分公园也出现了抛开传统园林特色,片面追求西方现代园林设计模式,注重公园的功能表象,而淡化了公园的历史内涵和文化精神,出现“千园一面”的现象。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四川成都天府新区时提出“公园城市”理念,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新理念。以生态文明引领城市发展,以人民为中心,构筑山水林田湖城生命共同体,形成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大美城市形态的城市发展新模式。

编制并已发布的上海市生态空间专项规划(2018-2035)中,聚焦建立和完善城乡公园体系,建设环穿主城区的环城生态公园带,建设与卓越全球城市总目标相匹配的“城在园中、林廊环绕、蓝绿交织”的生态空间,将上海打造成一座令人向往的生态之城。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能割裂历史。公园是城市公共空间,是历史、是艺术,也是文化,更是民生。我们已经迎来公园行业大发展的时代,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向前,抓住发展机遇,认真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让我们建设公园城市,为四季增添丰富色彩,努力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人民高品质生活!


(作者:上海市公园管理事务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