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屏观全域 一网管全程 环卫智能应用生态雏形基本形成
发布时间: 2021年11月10日       来源:绿色上海       【字体:

文 / 金浩

(必须上)积极探索“科技+管理”长效机制,打造垃圾分类智慧大脑.jpg

■积极探索“科技+管理”长效机制,打造垃圾分类智慧大脑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战略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关于“管行业也要管数字化转型”新理念、新要求,根据本市推进“一网统管”工作有关部署,上海市资源利用和垃圾分类管理事务中心(以下简称“市分类中心”)在市绿化市容局的指导下,打造“观全面、管到位、防见效”的环卫行业智能应用生态,努力形成市区贯通、互相赋能、集约共建、协同高效的行业管理格局。


一、基本概况

按照市绿化市容局“一网统管”建设要求,市分类中心紧紧围绕垃圾综合治理科学化、信息化、智能化监管需求,以垃圾流量、流向、监管为核心要素,建立了“一网统管”环卫“1+3”管理指挥平台(“1”即总平台:市垃圾分类全程监管,“3”即3个分平台:生活垃圾全程分类监管系统、建筑垃圾综合管理系统、餐厨废弃油脂综合监管系统);同时根据工作需求和实际应用,首批开发了分类品质监控、干湿比异常、残液监测以及工程渣土非法消纳监管、装修垃圾跨区作业在内的5个智能应用场景,“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程”的垃圾综合监管系统雏形基本形成,“科技+管理”“人工+智能”的叠加效应基本显现,初步实现了源头分类智能化管理、运输车辆溯源化监管、分类异常精准化预警功能,为垃圾综合治理网得住、管得了打下坚实基础。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以城市服务为导向,构建“一网统管”健康生态

一是统一规划,按照相关方案和指导意见,规范市、区两级环卫行业“一网统管”平台应用场景建设,形成技术规范统一、场景开发协同的技术支撑体系,确保与行业相关信息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二是分步推进,在既有在用的9个系统平台基础上,探索数据“应抓尽抓”,将生活垃圾分类、建筑垃圾治理、餐厨废弃油脂、末端设施监管四大领域融合建设,逐步实现建设“一网统管”环卫行业全覆盖;三是共享协同,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社会治理理念,以“市级重监管、区级强管理、属地优服务”为切入点,确保市、区、街镇各类数据的上传、汇总及跨部门、跨区域交换共享,形成全市上下“一盘棋”的治理格局。

(二)以智慧应用为手段,打造行业管理智慧大脑

一是识别预警,在生活垃圾转运设施卸料口安装品质识别探头,自动识别问题车辆并发出预警;各区、街镇结合车辆运输轨迹,服务范围等信息,追溯违规垃圾来源,倒逼各区、街道(镇)提升垃圾分类质量,共同维护城市生活环境;二是轨迹跟踪,通过建筑垃圾GPS实时在线监控全市7000多辆渣土运输车辆的轨迹,利用车辆GPS轨迹出现的异常行为进行分析,智能判断疑似偷倒行为,精准找出非法消纳点,突破了原先人工排查“难发现、难立案”的瓶颈,营造安全整洁的市容环境;三是动态展示,实时动态展示餐厨废弃油脂收运流量与流向,通过分析各环节的油量物流平衡状态,实现从源头到末端的全链条闭环监管,遏制了餐厨废弃油脂通过各种途径“回流”餐桌的可能性。

(三)以闭环管理为目标,强化垃圾分类全流程监管

一是源头分类环节,对居民区、单位、商铺等源头分类环节的本底数据,以数据库的方式进行管理,实现了市、区、街道(镇)、社区的四级数据贯通;对于全市源头环节的垃圾分类实效,以区为单位,按照市分减联办每半年公布一次的抽样检查结果为依据,做好相应更新;同步做好第三方检查数据的实时更新,缩短检查结果的公示时间,提升全市垃圾分类实时管控能级;二是中转运输环节,按照全市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要求,分别对全市“四分类”垃圾的收运处置体系能力建设情况形成数据库管理,对于各类垃圾转运设施设备的配置、运行和收运量开展实时监控,及时调整收运力量配备,确保生活垃圾日产、日清;三是末端处置环节,通过对设施运行效率监控(如:发电效率、能源转换效率、垃圾处理量等),污染物排放监控(如:一氧化碳、烟尘等),督促相关运营企业强化运营管理,提高运营水平。


三、经验和启示

(一)做实数据,由经验判断型向数据分析型转变

通过分析生活垃圾流量流向、垃圾总量控制趋势图,监控区域干湿垃圾比例、市级末端设施,实施分类质量评价等,实时掌控全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情况,“绘”出城市智能化管理蓝图。

(二)做强举措,由人力密集型向人机交互型转变

通过安装感知设备,实现智能发现、自动预警、高效流转的智能化管理模式。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推广,监控探头安装密度的提升,逐步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程监管,解决了原先人工排查“大海捞针”的窘境,“绣”出城市精细化管理体系。

(三)做细管理,由被动处置型向主动发现型转变

用活“分类品质监控、干湿比异常、残液监测、工程渣土非法消纳监管、装修垃圾跨区作业”等应用场景,把发现问题的时间点前置,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走”出城市高效化管理新路。


(作者:上海市资源利用和垃圾分类管理事务中心主任)

(本文供图/官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