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打造一座可以坐得下的城市
发布时间: 2021年11月10日       来源:绿色上海       【字体:

文 / 王永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建设必须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建设人民城市,改善城市公共空间休憩功能,让城市更有温度、更为雅致、更有韵味,是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一、公共空间休憩座椅是体现城市软实力的重要载体

小座椅表达了城市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

一是城市关怀的需要。上海60 岁及以上人口高达23.4%、65 岁及以上人口占16.3%,老龄化社会需要公共空间具备更多休憩场所。二是城市能级的需要。2020年上海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23605.71万人次,感受“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需要打造世界会客厅。三是城市治理的需要。在构建制度环境、提升治理能力、改善城市氛围中实现共建共治共享,通过休憩座椅来体现“五个人人”。

微信图片_20211011170138.jpg

■世界会客厅花园座椅(王家骏/摄)


二、公共空间休憩座椅现状和优化提升试点

近年来,上海在“美丽街区”、口袋公园、“一江一河”等区域建设了一批座椅,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公共空间“没地方坐” “坐不下来” “不愿意坐”的问题仍较为普遍。  

一是数量不足。座椅的绝对数量距离市民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二是分布不均。休憩座椅建设都属于建设“附带”部分,缺乏总体统筹协调。三是品质不高。只注重实用性,忽视座椅品质。四是共享不够。部分沿街商铺设置的“外摆位”在非营业高峰时段处于闲置状态。

截至2021年8月底,全市完成公共空间休憩座椅优化提升6397处,其中新建3102处,改造提升2803处,认建认养91处,社会共享401处。

一是规划建设同步。如崇明区花博园内废弃牛奶盒制成的环保长椅起到示范效应;徐汇区结合龙华烈士陵园周边环境改造新增座椅30组。长宁区苏州河沿线可供休息的异形栏杆兼顾了休憩和景观功能。

二是文化内涵先行。如黄浦区在“一大”会址和“一大”纪念馆核心区域设计座椅和红色文化环境匹配;杨浦滨江改造提升休憩座椅30处展示“生活秀带”;松江区通波塘西岸新建27个坐凳体现老水厂历史文化。

三是社会参与共治。如徐家汇商圈空中连廊的休憩座椅由沿线商场承担起管养责任;嘉定区真新街道清峪社区认养辖区内8处休憩座椅;静安区静安寺街道引导公共座椅认领和捐赠;静安寺商圈联盟倡议“共建美好城市,共享休憩座椅”;嘉定区安亭镇嘉亭荟商场发动肯德基、麦当劳、味千拉面等商户开放外摆位供顾客休憩。

微信图片_20211110125751.jpg

■为确保公共空间休憩座椅的常态化使用,保洁人员每天都勤于清洁,让市民“愿意坐”(顾汉生/摄)

三、公共空间休憩座椅优化提升的总体策略

通过公共座椅,塑造富有人情味、体现高颜值、增强便利性、提升吸引力、洋溢文化味的“城市表情”。

一是标准为基,因地制宜。坚持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休憩座椅的设置与区域人流量、人群特点、景观场所定位等相契合。

二是以人为本,全程共建。规划阶段,布局、选址、数量、式样等充分征求市民意见;设计阶段,面向社会征集休憩座椅设计方案,提升美学价值、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建设阶段,鼓励认建认养和社会捐赠;管理阶段,人人都是维护者。

三是功能为要,兼具艺术。既考虑实用便利,确保安全可靠和便于养护,也考虑视觉效果和艺术体验,使之成为一道城市风景线。

四是渐进为妥,示范带动。先试点、后推广,在统筹推进、规划设计、公众参与等方面形成可借鉴可推广模式,再由点到线,连线成片。

五是机制为上,长效管理。完善城市公共空间管理组织架构,改变多头管理现状。各属地政府明确管理主体责任,建立长效机制。

上海将积极落实提升城市软实力的决策部署,通过三年时间,打造一座可以坐下的城市,充分体现:“测得出的是温度、测不出的是温暖;看得到的是文字,看不到的是文化;坐不下的是地方,坐得下的是地位”。


(作者: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市容管理处一级调研员、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