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复合促总量增长 融合赋功能提升 努力打造临港生态之城新意象
发布时间: 2022年01月18日       来源:绿色上海       【字体:

文/严晶晶


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五个重要”指示精神,对照“五大新城”发展定位,临港新片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原则,积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格局,全面践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全力打造滨海生态之城新意象,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临港新片区积极寻求突破,认真探索生态之城建设新路径、新方法,开展了一些思考和实践。

上海临港(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供图).jpg

■上海临港新片区鸟瞰图(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供图)


一、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统筹空间利用,筑牢生态之城空间总量基础

(一)加持规划复合

通过高起点规划、顶层设计完善新片区生态建设,促进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启动临港新片区生态空间规划研究、编制“十四五”造林规划、开展生态基础调查等,梳理生态基底,搭建生态空间整体框架;通过生态绿网、公园绿地扫盲等专项规划,挖掘提升生态空间品质;编制南汇嘴生态园专项规划、大飞机工业园区绿地平衡规划,进一步完善区域生态空间功能,打造区域生态空间亮点。

(二)注重空间融合

充分发挥新片区管理体制机制优势,全面践行空间共享融合理念。林水融合,在实施河道水利工程时,用好陆域控制线、防汛通道等政策,统一部署新片区河道绿化,统一整体设计,实现蓝绿共生;林田融合,在基本农田利用中,通过打造休闲旅游农业及乡村振兴实现部分空间共享;林路融合,在市政交通道路里,按照“四化”要求同步打造高品质林荫道,提升道路绿荫覆盖率和整体景观风貌;林域融合,在地块出让时,明确地块周边与退界绿化、临近绿地、周边道路乔木相结合,实现成行、成片的共融生态空间。

(三)强化要素聚合

依托“一湖、四涟、七射”的蛛网式水系,整合水、林、绿、田、湿等各类生态要素,以生态走廊为纽带,串联主城区4个功能片区,拓展“大生态”空间布局,促进“三生”融合发展。推进北横河、沿江沿海等重点生态走廊建设,向内连接城市绿地,向外连通生态间隔带,连通主要以滴水湖、环湖景观带、黄日港、绿丽港、青祥港等楔形绿地与南汇嘴生态园为主的重点生态核心区域,加强书院、万祥、泥城等地区级生态要素的串联连接;利用滨海湿地自然禀赋,以生态多样性要素为基底,开展潮滩内陆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作,丰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结构体系,提升滨海生态空间品质,打造一体化的生态空间,实现多层次、成网络、强功能的区域整体生态格局。


二、以公园城市建设为抓手,丰富生态空间功能,满足市民高品质生态产品需求

(一)打破壁垒,无界融合,实现生态功能叠加

释放开放休闲林地的价值,结合乡村振兴政策,打造立体复合绿化林业景观,将原本“看得见走不进”的林子变为可穿行的绿洲,探索与周边文化、消费等场景相融合,满足市民高品质多元化生态产品需求;增强综合城市服务功能。绿林建设结合多杆合一、多箱合一、驿站服务等市政设施,复合绿地空间用地。增加标志性雕塑、城市家具,丰富游憩景观元素,满足市民观光、休憩、娱乐等多种功能需求;融入城市公路慢行系统。在保证既有林地面积不减少的前提下,实施林相提升,将城市公路慢行系统与沿线林带融合,实现功能要素叠加,节约国土空间资源。解决土方消纳问题。结合绿林建设,地形营造变化,利用陆域控制线有利条件,在一般耕地不影响耕作层的前提下,就近消纳土方。拓展生态外溢经济效益。减碳背景下,绿色生态屏障的碳汇价值越来越受重视。探索绿色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所对应的经济效益量化评估,逐步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二)完善机制,协调推进,助力生态效能提升

全力推进林长制。统筹绿、林、湿等自然资源禀赋,构建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长效机制,努力整合人为分割的生态空间资源,探索解决自然资源价值溢出的内生动力、长远发展和统筹协调等问题,用发展促保护,更好地推动临港新片区生态文明建设。

发布《南汇新城高品质城市建设导则》成果。顶层设计形成统一机制,明确空间共享、功能复合、标准更高的工作要求,统筹各部门职能,最高效率完善生态空间功能使用。

制定2+2+1+1的管理体系。即绿化、林业养护管理指导意见,绿化、林业养护管理考核办法,林业生态补偿实施细则和林地建设管理补贴政策实施办法。按照分区、分类、分级原则,制定精细化绿林地管理方法和措施,系统打造高品质城市生态空间环境。

(三)落实措施,打造样板,增强市民满意度和获得感

1.聚焦重点生态空间打造

完善主城区“两环多楔”的生态格局,丰富“一环公园带”,绘全“二环公园带”,推进青祥港至赤风港段全线贯通,实现生态空间带闭合;加快建设黄日港、绿丽港两大楔形绿地建设,形成环滴水湖楔形绿地和滨河绿地生态空间的辐射发展;切实推进顶尖科学家社区科学公园建设,打造世界级科技主题公园;全力推进南汇嘴生态园项目,提升生态涵养功能,夯实生态基底。

2.构建完善公园绿地体系

以“城市公园-地区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四级城市公园绿地体系为基础,加快推进“公园+”“+公园”建设,结合“一园一主题”“一园一景”的特色,完成星空之境海绵公园、春花秋色公园、泥城文化公园、书院体育公园等公园建设,突出多元化特色公园营造;开展公园绿地扫盲,全面梳理包括地区公园、绿地、林带等生态空间及城市公共空间的“边角料”,改造提升现有绿林地服务功能,强化空间共享开放,实现市民“可赏、可玩、可达”的生态功能愿景。

3.挖掘附属绿地功能潜力

有序推进引导附属绿化设计方案统筹,引导商业、文化、旅游、产业等不同区域实现附属绿地共享,通过与现有公共绿地贯连方式,逐步打开集建区地块内附属绿地,有效降低城市生态空间破碎度,开放现有潜在空间,增强生态效益。

4.编织绿道林荫道生态绿网

全面推进申港大道、临港大道、沪城环路绿道修缮提升,打造主城区内“秋季观叶、三季观花”的示范绿道、特色林荫道。通过生态绿网构建区域骨架,打通生态空间通道,结合“四化”建设,提升生态品质,让市民感受到“生态绿洲处处有、公园城市任我游”的美好体验。


(作者: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执法稽查处,现挂职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生态和市容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