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树为媒,生态惠民:上海植物园“城市里的自然生态季”开启全民自然疗愈新场景
发布时间: 2025年07月08日       来源: 绿色上海        【字体:

暗访夜精灵.jpg

探秘者联盟.jpg

一起抱树吧.jpg

树木科普展.jpg

LSCF9812.jpg

MISA Talk 海报.jpg

2025年7月5日至8月15日,上海植物园正式启动“城市里的自然生态季 · 树的生命故事”主题系列活动。

作为市民“家门口的绿水青山”,上海植物园深入践行“生态惠民”理念,积极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路径。联合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上海交响乐团等各界力量,通过科普、艺术、植物养生、自然疗愈场景的串联,将生物多样性保护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公共文化产品,并惠及社区万家。生态福祉,正从理念走向市民触手可及的体验。

以树为媒 破圈联动

生态季的序幕由一场跨界音乐会点亮。7月5日,由上海交响乐团与上海植物园联合委约、青年作曲家梁皓一创作的交响乐《树》在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全球首演。作品以“树”的视角,用五个乐章展现从自然破坏、人类反思到生态重建的跌宕历程,同时致敬环保行动者,也为未来写下温情期许。艺术与科学在此交融,奏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鸣。

为了让市民了解并关注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生态季更创新塑造了明星物种IP“宝华玉兰和她的朋友们”。十个代表性物种化身植物园“东道主”,向市民发出“疗愈”邀约。如专治“精神萎靡”的“能量唤醒师”宝华玉兰、以亿万年生存智慧治愈“脆皮打工人”的“时间旅人”水杉。沉默的物种生动发声,成为连接人、城、自然的纽带。

知识跨界 深入社区

生态季精心策划了十场跨界讲座,聚焦“人与自然共生”主题,汇聚植物养生、生态修复、自然保育、摄影艺术等领域的十位专家,带来多维视角的深度分享。

上海第四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施俊解锁“夏季中医食疗养生密码”;“花开海上”生态园张丹分享金山生态修复传奇;上海植物园科研中心周灵燕分享“树木对自然与城市的无声守护”;自然博物馆馆员葛致远揭秘“金翅雀”的自然保育故事;“野羽环境保育志愿者”项目创建人朱维佳捕捉“快门里的翅膀”;上海自然博物馆研究员、知名科普作家何鑫解读城市、人类与自然的微妙联系;上海辰山植物园教授级高工张庆费剖析“上海城市绿化变迁的植物应用”;《追随昆虫》作者杨小峰带领观众“追随昆虫之路”;绿化高级工程师柳潇解密“上海常见行道树的秘密生活”;中医执业助理医师魏丽娟探讨“立秋节气中医养生”智慧。

讲座将在线上线下同步直播,并走出植物园,走进音乐厅、文化馆和书店,为周边社区居民开放线下报名通道。知识的跨界流动,让生态保护成果生动落地,深入社区万家,真正浸润公众日常。

沉浸疗愈 乐享自然

生态季的每个周末,上海植物园还将通过形式多样的趣味科普活动,邀市民亲近自然,体验自然疗愈生活方式。

“一起抱树吧”活动中,参与者将通过抱树比赛,汲取树的治愈能量;“为树写诗”活动将联动社区、学校征集诗意创作,搭建人与自然对话的桥梁;“暗访夜精灵”将带领公众探秘夜幕下的魔法森林,感受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丰饶;桌游“蜜”码与“花间酷虫赛”则将以趣味游戏解码植物与昆虫的协作奥秘,推动“探蜜者联盟”公民科学实践。这些富有创意和温度的科普活动,营造起沉浸式“城市自然疗愈场景”,让生物多样性保护变得更亲近、更有趣、充满生命连接感。

跨学科展览 共绎自然

生态季期间,还有四场跨学科展览,多元视角探索人与自然的诗意联结,让自然之美,通过艺术与科学的透镜,直抵心灵。

“树木是大地写在天空的诗”科普展,邀观众共同感悟树木多样性与自然伟力;“生命的交响——蜜源植物和访花昆虫科普展”通过标本、影像、绘本与装置,展现蜜源植物与访花昆虫的精妙协作;“植物学通信展”致敬卢梭《植物学通信》,11位中外艺术家以“一人一封信和一件作品”,分享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并邀请市民来信,共续这份绿色情书;“柔之胜刚”法国艺术家笨笃(魏明德)水墨树展,其笔下百态树木,以独特艺术语言引领观众接近生命与自然的深邃奥义。

随着生态季的徐徐展开,上海植物园正以“树”为媒,书写着生态价值的转化篇章。从交响乐厅的艺术叙事,到社区邻里的亲切互动,从跨界智慧的深度交融,到自然疗愈的场景营造——这场为期月余的盛会,让珍稀物种不再遥远,让生态知识触手可及,让自然之美融入日常,更让“生态惠民”可感可及。一条“家门口的绿水青山”向“公共福祉”转化的创新路径清晰呈现,一种全新的自然疗愈生活方式蓬勃开启,于钢筋森林中,构建起人与自然的诗意共生新图景。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