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盆景的历史(三)
发布时间: 2022年08月02日       来源: 绿色上海        【字体:

P3244219-贴梗海棠,高31cm.jpg

图2 老一辈盆景工作者.jpg

图3 上海植物园前身龙华苗圃盆景收藏.jpg

图6 上海植物园盆景相关资料.jpg

抗日战争前期,上海虹口区花园路上有十二家日本侨民开设的园艺场,如金丰园、新绿园、幽方园、松丰园等,专门生产经营从日本进口的花卉、盆景。抗战胜利后,这些日本侨民纷纷回国,盆景由国民党农林部接收,集中放置在地处虹口区的一个市立农场里,并留用了日本盆景技师平井秋二和佐佐木。解放后这批盆景并入当时位于龙华张家港塘水域附近的龙华苗圃(上海植物园前身),二位技师也成为苗圃的正式职工,参与盆景养护和创作。

1954年,龙华苗圃已经开始大量收集并制作盆景。在公私合营的高潮中,黄德邻经营的黄园中来自日本的松柏盆景和杜鹃、茶花,祥顺农场的杂木盆景为主的各类盆景也并入龙华苗圃,使龙华苗圃的盆景收藏更加丰富。

1962年,上海盆景协会(后更名为“上海市盆景赏石协会”)正式成立,研究创作山水盆景,微型盆景等。协会的成立有效地将上海地区盆景爱好者组织起来,积极举办展览,频繁交流技术,上海地区盆景产业蓬勃发展。

1965年,时任龙华苗圃主任、著名盆景大师周瘦鹃先生之子,盆景专家周柏真提出“必须师法自然,反对矫揉造作、呆板失真,并要去芜存菁,在学习各地传统盆景风格基础上刻意求新”的主张,引领龙华苗圃内的盆景创作开始注重新的思想潮流和作品表达,逐渐摆脱原有风格的束缚,形成新艺术流派的雏形。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