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 安放理想的巢窠(一)
发布时间: 2020年09月09日       来源: 绿色上海        【字体:

从魏晋有私家园林开始,江南园林便已经成为了文人们安放理想的巢窠,葳蕤的植物,更像是文人们情怀。

在江南园林的植物配置中,因地制宜的遴选固然重要,但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植物的象征意义。而这些植物的象征意义,并非仅仅像如今流行的普通读物宣扬的这么简单,其更深层次上,必须要追溯到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

在传统解读中,竹是君子之象征,植于园林之中乃是园主激励自己要像竹一般高洁,谦逊,高风亮节。而从古诗词中的“竹”之意象看,园主们心里实则满怀酸楚与悔恨。

其实,竹在园林中的大量运用,更多的体现了古代文人悲凉的出世情节和不得志的愤懑忧郁之情。作为江南园林代表的拙政园、网师园、留园中的“亦不二亭”、“伫云庵”、“参禅处”等景皆蕴此意。

秀逸之竹按传统之解读,竹纤细柔美,长青不败,象征青春永驻;春山之竹潇洒挺拔,清丽俊逸,翩翩君子风度;竹子空心,象征谦虚。竹的特质弯而不折,折而不断,象征柔中有刚的做人原则;凌云有意,强向风雪,比喻高风亮节。

竹被大量运用到园林中,寄托了士大夫文人们对自己人格追求。

无奈之竹文人士大夫在园林中植竹,实为寄托一种寥落失意之情。居于江南、在闹市中筑园的,一般不是炙手可热的当权人物,而往往是遭到弃用的失意文人。

马上凝情忆旧游,照花掩竹小溪流。(浣溪沙 张泌)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玉楼春 欧阳修 )词是不同朝代的人所写,但失意文人的心情总是相同的,竹早已经不是他们出道之前年少轻狂的气节,而成了他们暗自垂泪的归处。

中华文化自古有爱莲的传统,早在周代的青铜器和陶器上,就有荷花的装饰图样。闺怨之荷中国的文人,自屈原开始,便喜欢以少女自喻;发展到唐宋,少女成了少妇,一首首闺怨诗绵绵不绝。

微信图片_20200907160523.jpg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