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的屋顶
发布时间: 2021年07月12日       来源: 绿色上海        【字体:


古建筑的屋顶,往往是我们对一座古建筑最直接的印象。

古建筑基本分为三部分——台基、屋身、屋顶。正如一个戴着帽子的人,屋顶就是人的帽子。

庑殿顶有五条脊,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前后左右共四个斜坡面。

根据资料记载,庑殿顶其实早在殷商时代就有。但唐中期以前的庑殿顶具体结构现已不可考。

晚唐以后有实例可查,这时候的庑殿顶屋面曲线平缓,正脊较短,正脊两端的鸱吻是鸱尾形象,而不是鸱首,比如梁思成与林徽因发现的佛光寺东大殿。

歇山顶有九条脊,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前后左右也有四个坡面,左右两个坡面比庑殿顶的要低。

根据文献和资料显示,此屋顶最早见于汉阙石刻,当时的歇山顶较小,一直发展到唐代,开始有点像如今的模样了。清代之前叫“曹殿”“汉殿”“厦两头造”等,明清时期,官方建筑开始出现大歇山,“歇山”这一叫法也在清代开始。

我国现存最早的唐代建筑——南禅寺大殿,就是一座唐代歇山顶建筑。

悬山顶有五条脊,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前后两个坡面,它的特点在于屋顶的大山两侧超出山墙,屋顶两侧悬在山墙外,因此得名“悬山顶”。

悬山顶是两面坡屋顶的早期做法,宋朝时称“不厦两头造”,清朝称“悬山”“挑山” “出山”。中国古代的重要建筑基本没有使用悬山式屋顶,特别是唐代以前尤为少见。

悬山建筑等级较歇山建筑低,在庙宇、宫殿建筑群中用于附属建筑,多用于民间建筑,因其有利于防雨所以在南方民居更为普遍。

硬山顶有五条脊,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前后两个坡面,左右两侧的山墙与屋面直接相交,将所有内部梁架檩木包住,所以叫硬山顶。

宋代建筑巨著《营造法式》一书中,没有关于硬山顶的记载,现也无存宋代有硬山顶建筑遗物。由此可推断,宋代及以前并没有硬山顶。明、清时期开始,硬山顶开始广泛出现。

这是古建筑中最普遍的屋顶样式,住宅、园林、寺庙都大量存在。

攒尖顶,顶端为尖,上有宝顶,没有正脊,其他脊的数量随建筑墙平面边数各有不同,如圆攒尖、四角攒尖、六角攒尖、八角攒尖等等等等。原始社会的北方建筑,已经有了攒尖顶的雏形。

攒尖顶在汉代已经出现,宋代叫“斗尖顶”,明清时代的建筑物中较多见。

在攒尖顶在等级较高的建筑中可见,如北京故宫的中和殿、天坛祈年殿等几座。

没有正脊,因其正脊处是弧线形的曲面而得名,其他位置因屋顶样式不同,可以是卷棚歇山顶、卷棚硬山顶、卷棚悬山顶等。

卷棚顶出现在宫廷、寺院一般是附属建筑,我们常见的是在园林中的亭、轩、廊、榭等,如北京颐和园中的谐趣园,屋顶形式基本全部为卷棚顶。

作为中国古建筑的代表性标志,屋顶的造型、色彩和装饰都是中华经典文化经数千年演变后的价值体现,凝聚的是多个民族共同拥有的高超技艺。

 

微信图片_2021071210183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