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拱千面 明清的繁复与华丽
发布时间: 2021年10月18日       来源: 绿色上海        【字体:

斗拱是中国建筑上的一种特殊构件,它处于两层结构之间起到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斗拱用拱形和方斗形木块层层交错叠加而构成,具有结构与装饰的双重功能。经过长期实践,斗拱的形制与应用已经成为区分建筑等级的一种标志。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构件,为了保护房屋的墙体和门窗免受日晒、雨淋的损害,房屋屋顶四周需要有挑出的屋檐,斗拱的作用就是由柱头和梁上伸出支托住屋檐,并将它的重量经过梁、柱传递至地面。

斗拱——由一层层斗和拱纵横叠加而构成,斗与拱之间完全用榫卯连结,不用一根铁钉,充分表现了中国木结构柔性连结的特性。

斗拱不仅是一个建筑构件,它其中的某一个尺寸(宋代以拱的大小,清代以大斗的开口大小)作为木结构建筑各部分大小的基本尺度,凡房屋梁、柱皆由此尺度计算出大小,因而使斗拱在中国古建筑上更具有重要意义。

斗拱的应用性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自战国时期经秦、汉、唐至宋代,斗拱的发展由简单至复杂,由功能性强而装饰性弱到装饰性强而结构弱等。
宋元时斗拱的量词为一,到明清称一,从量词的变化,亦可见后来斗拱之繁复细密。但这看似复杂外观之下掩盖的是日趋模式化的构造关系。

斗拱不外乎由两种构件组成:方形的木墩——斗和带折曲面的长方木——拱斗上宽下窄,本是旧时常用的量具,米粮都论升、斗。《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中写到,妙玉常日吃茶用的是绿玉斗,这里斗则是斗型的茶具。只是斗拱的斗士个实心的木墩,像支点一样支持上面的拱木,拱上再托斗,如此循环反复,这就是斗拱最简单的构成逻辑。

拱有横纵之分,横向拱的叫纵向的拱叫若翘头做成向下的斜尖则叫无论名目如何繁多,也无非是横纵两类拱子而已。横向的只起到连接和稳定整组斗拱的作用,而纵向的拱则层层出挑,越挑越远,直到承托起屋檐。

除了量词的不同,斗拱的名称同样也有变化:宋时斗拱还叫做铺作,清代则只称斗拱。铺作是从构造关系上命名的:一层斗一层拱的铺叠起来;而斗拱则是从形象上的直观命名的:有斗有拱就叫斗拱。或许是这也是建筑观念从结构逻辑向世俗表达的一种转变吧。

明清斗拱并非完全没有结构价值,它毕竟是屋面与屋身之间的过渡,斗拱抬高了屋面,自然会使建筑更显高大威严,故而民间斗拱的使用往往受到禁止。且看北京城的大小宅门四合院,是鲜有使用斗拱装饰的。但放眼全国就没那么绝对了。

地方做法中的斗拱,总是有着丰富的个性和表情,它虽与官式斗拱一脉同宗,但却掩盖不了世俗美学那种强烈的冲动。首先在使用范畴上大大突破了官式建筑的剪辑,同时在形象上也大大丰富起来。比如山西的许多庙宇建筑,除了在翘头昂尖上做些文章不算,还经常在斗拱上堆叠各种装饰,让寓意吉祥的狮、象、莲花都参与到斗拱的组成中来——这些都是官式建筑所摒弃的,但在地方审美中则大受欢迎。

官工建筑体系,自然无心也无力规范这种审美情趣,况且这里还有低于匠作传习的惯性驱使。这种现象也可以称之为一种僭越吧,但建筑的文化形态总是丰富的,严肃的仪式感之外,总还需要些活泼奔放的点缀。溜金斗拱不是鎏金斗拱,位于檐檩之下的斗拱,有一条翘起的尾巴连到金檩下面就叫溜金斗拱。常见的斗拱都是纵横两个方向用拱,斜向45°出现拱是宋金时期的特色,发展到秦代则称如意斗拱。牌楼斗拱有两个特点,第一是前后对称,因为牌楼是不分正反面的,相应的斗拱则呈现前后一样的出踩方式;第二是不受规制约束,根据形象需要,任性的增加出踩数目。斗拱多排列在室外屋檐之下,但也有用在室内屋架上的,其作用往往不具备出挑功能,而纯粹是垫托梁架、突出装饰。

微信图片_2021101810524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