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尘出尘——苏州怡园(二)
发布时间: 2021年10月29日       来源: 绿色上海        【字体:

漫步园林,你会处处欣喜地发现“别有洞天”,时时油然而生“仙境别红尘”之感。锁绿轩北面有一座弯曲而充满动感的云墙。穿过云墙上的圆洞门,便行至怡园中的池山区域。月洞门上题“迎风”门额。

门洞西侧上方亦有一方砖额“挹爽”,这原是宋代诗人白玉蟾所写的一首诗的诗题。

沿西复廊南行不远就是一座简约的“金粟亭”,亭旁是一片桂花树。“金粟”是桂花的别名,因为桂花花蕊像金色的粟米。由此,石亭就叫“金粟亭”。

亭内悬挂着的匾额是当代书法家华人德书写的隶书“云外筑婆娑”匾额。“云外筑婆娑”出自宋代爱国诗人辛弃疾的词句“杜陵有客,刚赋云外筑婆娑”,意思是风吹桂树,树枝摇摆起舞。

坐在金粟亭中向西北方眺望,可见湖石假山之顶有一亭伫立。

出金粟亭,沿山上的石砌小径徐步上山,假山山势平缓。

“小沧浪亭”就坐落在山顶的一片平地上。六角攒顶,北面设壁,壁上是六角形的漏窗。亭中央是一只古老的极小的石桌,但雕刻了很好看的花纹。亭名当然来自《楚辞•渔父》那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小坐亭间,观赏石峰,聆听松风,俯视荷塘滢滢水波,令人心旷神怡。

“小沧浪”北面,有三片像屏风一样的湖石,虽然是太湖石,但不透不漏,却又三块相并,成扁平形横向排列,高低相仿但参差不齐,既和谐又有差异。

排列在最西面的石上有四个篆字“屏风三叠”,下有款曰:“山谷老人题石语”。“山谷”即宋代诗人黄庭坚,自号山谷道人。字是由谢孝思书写。这种屏风石,在园林中是很少见的,是怡园的镇园之宝。

怡园的主山由太湖石堆叠而成,面积很小。但有山有峰,有桥有亭,有石壁,有洞壑。弯弯曲曲的山径左盘右旋,就像走入了迷宫一样。有时对面相见,相逢却不知要走过多少路才行。

曲径通幽,几番在山径上盘旋,终于到了山顶,迎面就是六角攒顶的螺髻亭。

因为亭下的山石层次与石材纹理相统一,形成的山峦轮廓形状如螺。宋代苏轼有诗“乱峰螺髻出,绝涧阵云崩”,“螺髻亭”的名字就是这样来的。

螺髻亭是全园最高处,在这里可饱览全园景色,苍山、茂树、碧水、亭馆历历在目。亭东山上是古朴的“小沧浪亭”,山下是如带的复廊,复廊那边就是东部建筑区,层次分明;亭南山下荷花池水面广阔,池南是园中的主体建筑藕花榭,正好与亭子组成一组对景;亭西小池中,楼船仿佛缓缓行来;亭北虽然是高墙,但墙上花窗绵延,墙下茂林修竹。

复廊的最南端、坡仙琴馆的南面是一座三间卷棚歇顶式建筑,这是怡园东部的重要建筑,屋前屋后都有庭院,因北面庭院多怪石。所以叫做“拜石轩”,因南面庭院多种松柏、冬青、方竹、山茶等经冬不凋的植物,所以又叫“岁寒草庐”。

拜石轩的南院东、南、西三面都是湖石砌叠成不规则形状的花坛。十五株石笋疏密错落地分布在竹树中,像是雨后春笋。

竹林中的石笋,布满了斑痕,又像是斑竹一样。顾文彬为此曾经集宋词中的句子组成一副对联“石笋埋云,风篁啸晚”。

拜石轩北院还有一座叫“东安中峰”的湖石立峰。嵌空而不玲珑,粗重而显飞动,看起来十分奇怪。从正面看还像个草书的“笑”字。有人把它称作“怪笑石”。

拜石轩的北院怪石林立,有四座姿态各异的太湖石。

怡园分东、西两部分,复廊位于东西两部分之间。复廊上有十二方漏窗,图案各不相同,两面可相互借景,设计奇巧。

从拜石轩庭院出来,蜿蜒曲折的长廊通往园林的西部。

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子路,路旁是整整齐齐的景观草,两边起伏的土坡上,种植着很多梅树。

微信图片_20211029131734.jpg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