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在笔先 | 咫尺山林,空间无限
发布时间: 2022年03月09日       来源: 绿色上海        【字体:

苏州古代造园家运用各种手法,在城市住宅旁有限的空间里,构筑了适合园林要求的建筑风格,将房屋、花木、山水融为一个整体,既满足园居活动的要求,又再现了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给人以美的享受。

苏州园林的实际空间是有限的,而造园艺术则要求在有限中求得无限。因此,空间的巧妙运用就成了构图的首要题目。

计成在《园治》中强调,构园须做到“意在笔先”,即建构前在宏观上加以把握,统筹安排,确定不同的主题和风格,造就多样统一的意境。

其空间分割的手段,有门、墙、廊、屋宇、假山、水池、树木、桥梁等,概括起来有若干种典型。

以入门蔽曲空间

留园

要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创造无限的景观,“入门奥如”就成了苏州园林的一种模式。苏州任何一个古典园林,一进门就会让人产生一种神秘好奇的心理,但见里面遮遮掩掩、曲曲折折,经过空间隐蔽幽深的不断变化,尔后豁然开朗……犹如进入世外桃源一般。如留园的入口是一石库门,简朴无华,沿一条狭窄曲折的夹弄穿行,光线忽明忽暗,待步入“古木交柯”小庭院,空间开始转换,再至“绿荫轩”,明旷的山水景观顿时进入眼帘。

以山池变幻空间

网师园

苏州园林多把中部的山池作为主景区,周围配以若干次景区,贯以小桥,绕以游廊,间列亭台楼阁,大者中列岛屿。或以山取胜,如环秀山庄的湖石假山,占地虽半亩,却有大山之势,把高峰、绝壁、危径、飞梁、洞壑、水谷、溪流等多变的山水空间表现得淋漓尽致。

或以水见长,如沧浪亭的园外之水、拙政园的湖岛风光,都最大限度地利用水的聚散开阖,造就池水汪洋弥漫之感,使有限的空间变得无限广阔,达到“山高水远”的效果,又如网师园以全园以水池彩霞池为中心,面积约半亩,池岸西北、东南两隅,各有水湾一处,曲折深奥,有渊源不尽之感。

用建筑分合空间

拙政园

苏州园林多以厅堂为主体建筑来划分或组合空间,其基本布局是:以厅堂为园林中心,面对厅堂设置山林花木,厅堂周围和山池之间缀以亭榭楼阁,或环以庭院和其他小景区,并用曲径和回廊联系起来,组成一个可居、可观、可游的整体。

为使建筑与园景不完全隔绝,通常采用落地长窗或四面厅形制,使室内外空间贯穿,如拙政园的远香堂、网师园的小山丛桂轩、沧浪亭的面水轩均是佳例。利用院墙和廊屋分割空间,形成相对独立的“园中园”,如拙政园的枇杷园、网师园的殿春簃等。

又巧用敞轩、敞亭、洞门、空窗、漏穿来透视空间,似隔非隔,封而不闭,使人产生空间无限伸延之感;通过曲廊,使小院一折一妙、一曲一景,境界无穷。如留园的石林小院,仅一轩(揖峰轩)、一屋(洞天一碧)、一所(鹤所),以曲廊盘桓相连,在6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建有6个小天井,建筑之间的隙地都点缀石峰、花木,构成一幅幅小品,既分又合,环环相扣,构成苏州园林空间处理手法中小巧空透的典型。

以植物呈现空间

网师园

宋代诗人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植物划分空间的生动照,“露”的是一枝红杏,“藏”的则是满园景色。苏州古典园林常用植物来隔连空间,让幽深的意境半露半藏,或把美好的意境隐藏在景色背后,使园林意境高雅而深远,给人以丰富含蓄的联想空间。

园林植物景象在送日引月、怡春感秋的变化之中,往往会呈现不同的色态和意蕴,从而增加空间的时间跨度。如宋代名园沧浪亭,绿竹成林,清韵盎然,让人油然而发思古之情。

网师园小山丛桂轩,轩南为太湖石庭院山,轩北有黄石主峰云岗,一玲珑,一浑拙,势成幽谷,匝种桂花,秋日竞放,香气蕴郁谷间,久聚不散;竹外一枝轩后的天井植翠竹,透过洞门空窗可见百竿摇绿,其后面为集虚斋。

微信图片_20220309095320.jpg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