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阶,是中国古代建筑最明显的外观特征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出礼制思想、等级观念,亦可体现主人的情操与志趣。
然而在苏州园林里台阶可不简单。苏州园林厅堂前的台阶多由太湖石堆叠而成,称为“涩浪”。古代在墙基垒石作水纹状, 《温庭筠诗》“涩浪浮琼砌”。涩浪因此可以被形象地解释为“静止的浪花”。
在园林里,建筑物是人工搭建,而庭院里的山石花木,则属于自然风光。人工与天然之间,不免有隔阂与界限。于是造园家们为了表现天人合一的思想,巧妙地在两者间掇以涩浪,如此一来,不但融入水墨山水之意韵,在视觉上使得房屋如同山岩的延伸,破除生硬的边界将不同的元素穿插融合;还自然而然地为园林添置一份崭新的石艺作品,丰富了园景;又以石拟水态,具有山水相依、刚柔相济的传统追求和审美效果;更因“涩浪”既上承太湖石的“天”,又下启功能性的“人”,从而让园林的设计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天人合一”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儒、道、释等诸家各有阐述。苏州园林多由文人建造,亦称文人写意山水园,因此也将这一哲学思想内化,无处不体现着园主人和造园家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热忱追求以及寄情于山水的浪漫情怀。苏州园林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在车水马龙的闹市之中依然不忘以小见大,使用叠山、理水、建筑、花木四要素创造出浓浓的山林意境,使人“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得林泉之趣”,每一个细节的设计都匠心独运。而太湖石亦是中国四大赏石之一,它由太湖水经年累月侵蚀而形成,玲珑多孔,姿态万千,正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绝佳体现。它那优美稳固的形态暗含了国人在生活理想和艺术上追求的平和、稳定、娴静、自律,也是中国文人风骨的体现。用太湖石作为苏州园林的台阶,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内涵上、无论是在视觉效果还是精神文化上都完美落实了天人合一、浑然一体的理念,这便是苏州园林中好用涩浪的主要原因。
苏州园林里成功掇置的涩浪艺术品颇多,其中不得不提的便是留园五峰仙馆阶前的涩浪。对于台阶的品鉴,著名的造园家文震亨在他的著作《长物志》中写道:“阶自三级以至十级,愈高愈古,须以文石剥成;种绣墩或草花数茎于内,枝叶纷披,映阶傍砌。以太湖石叠成者,曰‘涩浪’,其制更奇,然不易就。复室须内高于外,取顽石具苔斑者嵌之,方有岩阿之致。”留园五峰仙馆前的涩浪层层叠掇,有四五层之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愈高愈古”之说,呈现出典雅古朴的美学气质;它又垒得错落有致,在偏侧面之处立一块竖石,打破规整的对称感,不落俗套,富有变化,体现出造园家计成“忌于居中”的美学要求,同时也符合“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评价,带有自然界山石岩阿无拘无束的活力与灵动;其侧又衬以书带草数茎,于是馆前顿添生机,正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之意,充满画意与诗情。
一方台阶,包罗天地,体现的是中国古代匠人的心血与文人的才情,是园林文化精神的折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