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安在大门上的圆钉子,叫“门钉”。最初,门钉的用处是加固。那时候,一扇大门往往用几块木板拼起来。时间一长,就难免会散开。为了避免这种现象,人们就在门板里头穿上木带,从外面再加上一排木钉,让大门更加牢固。
后来,这排门钉逐渐排列整齐,材质也由木质变成了铁质、铜质,起到了防火的作用。
到了明朝和清朝,富贵人家的大门上使用了铜钉,还在铜上馏金,显出金黄色,与红色的大门相映成趣,分外好看。这时候,门钉就具有了装饰意义,具备了美化功能。
在清朝以前,人们对门钉的数量没有规定,你愿意用多少就用多少。但到了清朝时期,就不能这么做了。清朝对门钉的数量和排列,都有明确规定,违规使用门钉,有僭越的嫌疑,搞不好会被治罪的。这时候,门钉就有了代表等级的作用。
故宫,在清朝时叫紫禁城,是皇帝居住的地方。所以,故宫的大门采用了等级最高的九路门钉,即九行九列,共八十一颗门钉。
《大清会典》记载:“宫殿门庑皆崇基,上覆黄硫璃,门设金钉。”“坛庙圆丘外内垣门四,皆朱扉金钉,纵横各九。”
为什么是九行九列呢?这是因为,九是阳数之极,是阳数里最大的,象征皇帝最高的地位。
不过,令人不解的是,故宫午门、神武门、西华门3门都设九路门钉,唯独东华们采用八行九列,只有七十二颗门钉。这又是什么缘故呢?
一种说法是,东华门是皇帝死后,灵柩出宫经过的大门,是“鬼门”。同时,生为阳、死为阴,奇数为阳、偶数为阴,所以东华门的门钉少了一排,用了偶数。
然而,这种说法站不住脚。因为皇帝外出巡行,有时候也走东华门,不能认为东华门只办皇帝的丧事。
此外,清朝对亲王、郡王、公侯等府第使用门钉的材质和数量有明确规定:“亲王府制,正门五间,门钉纵九横七。”“世子府制,正门五间,门钉减亲王七之二。”“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与世子府同。”“公门钉纵横皆七,侯以下至男递减至五五,均以铁。”
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等府第不能超过材质和数量使用门钉,否则就是违制,会被处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