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上添“花”
发布时间: 2022年10月08日       来源: 绿色上海        【字体:

沈括《梦溪笔谈·器用》记载:屋上覆橑,古人谓之“绮井”,亦曰“藻井”,又谓之“覆海”。今令文中谓之“斗八”,吴人谓之“罳顶”。唯宫室祠观为之。

这其中说的就是“藻井”,那么“藻井”是什么?它和“天井”有什么不同?

其实,“藻井”和“天井”都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的一种装饰结构。“天井”常用于中式庭院,古人常说的“四水归堂”,就是因其上接天、下承地,一般做成四方形,中间镂空,用于采光,通风,接承雨水,实用性很强。而“藻井”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室内顶棚的独特装饰部分,一般做成向上隆起的井状,有方形、多边形或圆形凹面,周围饰以各种花藻井纹、雕刻和彩绘。因其看起来绚丽非凡、华贵异常,纹路常绘制似花非花,贵气从生,所以多用在宫殿等官式建筑,或者寺庙中的宝座以及佛坛顶部。其实“藻井”又叫“天花”,除了装饰作用之外,亦和我们现在所知的“天花板”的作用类似,可使室内冬暖夏凉,并防止部分灰尘落下。

藻井是中国古代建筑室内装修最重要的部位,是中国古代建筑内部装修的精华,在室内装修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中国古代建筑设置藻井最开始也并非为了装饰。《风俗通》记载:“今殿做天井,井者,束井之像也;藻,水中之物,皆取以压火灾也。”中国古代建筑多为木结构,容易产生火灾,古人设计藻井的初衷就是为了避免火灾,后来能工巧匠从中发掘出其装饰作用,最终演变成其装饰功能远远高于其防火功能,乃至彻底丧失其防火功能。

藻井有很多名字,常见的有:龙井、绮井、方井、圆井等。从古人取装饰作用而弃防火功能的做法,我们可以发现,古代中国人内心深处对精神寄托的需求,对美的追求远远强于对物质的追求,对实用性的追求。

2000多年前的汉代墓室就已经有藻井装饰,藻井上刻画着如菱角、荷花、莲叶等水草植物。中国古代在宫殿、寺庙、楼阁等最高处设计藻井,并饰以荷花、菱角、莲藕等水生植物,以莲花最为主要,除了象征压制火灾之外,还取莲花“出淤泥而不染”之意。

古人对藻井装饰有很多描写。东汉著名的天文学家、文学家张衡在《西京赋》中写道:“亘雄虹之长梁,结棼镣以相接,蒂倒茄于藻井,披红葩之狎猎,饰华榱与壁当,流景曜之桦晔。

很多著名中国古代建筑均设置藻井,以体现其庄严、肃穆、雄伟、奢华。著名的有:北京故宫、天坛祈年殿、北京智化寺、永乐宫三清殿、紫微宫三清殿、敦煌石窟、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北京隆福寺三宝殿等等。

藻井按照材料可分为石雕藻井(洛阳龙门石窟)、砖砌藻井(北京田义墓碑亭藻井)、木结构藻井(紫禁城太和殿藻井)三类。

按藻井正中心明镜的演变可分为:明镜藻井(浙江宁波秦家祠堂戏台藻井)、盘龙藻井(河南嵩山中岳庙大殿藻井)、悬珠藻井(北京故宫宁寿宫藻井)三类。

按照所属建筑类型可分为:宫殿藻井(北京故宫皇极殿藻)、宗教藻井(北京雍和宫大殿藻井)、戏台藻井(山西平遥城隍庙戏台八角藻井)三类。

按照结构形式可分为:方形、矩形、圆形、六角、八角、斗四、斗八、螺旋藻井。

有句话说的很对,地球是个球,世界是个圈,各国文化也总有其相似类通之处。中国有中国的“藻井”,但是在国外欧派建筑后发展出与藻井类似的穹顶或者“玻璃玫瑰”,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国外,一个国家的文化和历史都是值得被传承和保护的,目前中国工匠大师的技艺还远远无法与古代大师相媲美,但是我们仍在不断努力中,为了保护和留存中国悠远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而努力。

微信图片_20221008160456.jpg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