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因其磅礴大气和富丽堂皇而闻名。但仔细欣赏后,人们会发现其美更多地体现在每个细节上,匠心独运,自然流露。
雀替
原是放在柱子上端用来与柱子共同承受上部压力的物件。它的具体位置在梁与柱或枋与柱的交接处,它除了具有一定的承重作用外,还可以减少梁,枋的跨距或是增加梁头的抗剪能力。
斗栱
又作斗拱,别称斗科、欂栌,是中国木构架建筑结构的关键性部件。在横梁和立柱之间挑出以承重,将屋檐的荷载经斗栱传递到立柱。斗栱又有一定的装饰作用,是中国古典建筑显著特征之一。
挂落
中国传统建筑中额枋下的一种构件,常用镂空的木格或雕花板做成,也可由细小的木条搭接而成,用作装饰或同时划分室内空间。挂落在建筑中常为装饰的重点,常做透雕或彩绘。在建筑外廊中,挂落与栏杆从外立面上看位于同一层面,并且纹样相近,有着上下呼应的装饰作用。而自建筑中向外观望,则在屋檐、地面和廊柱组成的景物图框中,挂落有如装饰花边,使图画空阔的上部产生了变化,出现了层次,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
柱础
是中国建筑构件一种,俗称磉盘,或柱础石,它是承受屋柱压力的垫基石。凡是木架结构的房屋,可谓柱柱皆有,缺一不可。古代中国人民为使落地屋柱不使潮湿腐烂,在柱脚上添上一块石墩,就使柱脚与地坪隔离,起到绝对的防潮作用;同时,又加强柱基的承压力。因此,对础石的使用均十分重视。
悬鱼
建筑装饰,大多用木板雕刻而成。位于悬山(古代建筑中的屋顶样式之一)或歇山(古代建筑中的屋顶样式之一)屋顶两端的博风板下,垂于正脊。得名与其形状有关。因为最初为鱼形,并从屋顶悬垂,故名悬鱼。
吻兽
殿宇屋顶的吻兽,是一种装饰性建筑构件,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构件的造型与安装位置,都被蒙上迷信色彩。《唐会要》中记载,汉代的柏梁殿上已有“鱼虬尾似鸱”一类的东西,其作用有“避火”之意。晋代之后的记载中,出现“鸱尾”一词。中唐之后,“尾”字变成“吻”字,故又称为鸱吻,官式建筑殿宇屋顶上的正脊和垂脊上,各有不同形状和名称的吻兽,以其形状之大小和数目之多少,代表殿宇等级之高低。
影壁
起源于中国,亦称作照壁、影墙、照墙,是古代寺庙、宫殿、官府衙门和深宅大院前的一种建筑,即门外正对大门以作屏障的墙壁。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就描写了“北边立着一个粉油大影壁”。影壁的功用是作为建筑组群前面的屏障,以别内外,并增加威严和肃静的气氛,有装饰的意义。影壁往往把宫殿、王府或寺庙大门前围成一个广场或庭院,给人们有个回旋的余地,因此,成为人们进大门之前的停歇和活动场所。也是停放车轿上下回转之地。
雕刻
是和建筑主人的身份、地位、思想、观念、理想、追求相呼应的。明、清两代所采用的木雕花纹图案的突出特点在于大都追求高雅、富丽、吉祥,寓理想、观念于图案之中。
另外,不同的雕刻物,有不同寓意,他们刻意追求的是增福添寿,比如蝙蝠,寓意福寿;松、竹、梅、兰,寓意文雅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