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主要构件|柱与柱础
通过观察现存古建可以发现,在中式古建里,柱头这部分通常为斗拱,有增加房屋出檐效果的作用,同时也优化了构件受力特征的功能。
中国古代建筑由于材料和工艺的限制,建筑物以木结构为主。因此柱子的数量和分布方式对建筑物的稳定性、承载能力和抗震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
屋顶梁架上的重量全部分散地传递到所有落地的柱子上,再由柱子传递到柱顶石上,最后传递到基础上;还有一些不落地的短柱,安装在梁与梁之间,也是传递力的构件。
那么在柱子的设计和布置方面,就需要做到合理、稳定和均匀,发挥柱子支撑和分散荷载的作用。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柱子不仅仅是建筑物的支撑结构,也是古建筑中体现美学融合的重要元素。
柱的形制多种多样,包括木质、石质、砖石混合等多种材料,形状也有圆柱、方柱、六角柱、八角柱等多种样式,其中圆形占大多数。
还有很多柱子,作用与位置均相同,但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呼,如瓜柱,在宋代时称为“蜀柱”、“侏儒柱”,明代以后オ称为“瓜柱”。
不同形制的柱子体现了历史时期和建筑文化的特征,同时也通过形态上的变化,提高了美学层次。
如,方柱在秦代时始出现,而汉代时则又增加了八角形柱、束竹式柱、人像柱等,唐代中期以后则极少再使用方柱,宋代时大多为圆柱和八角柱。
总的来说,从原木到构件,经过了多次加工和处理,完成了形变和质变,成为了不可替代的建筑组成部分。它们承载了建筑物的各种功能和面貌,成为了建筑中一道道闪耀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