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一网通办
新闻动态
政务公开
政民互动
公众服务
无障碍
关怀版
简体版
繁体版
中国上海
首页
一网通办
新闻动态
政务公开
政民互动
公众服务
江南园林文化
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专题报道
> 江南园林文化
中国古建中墙的功用及文化特性(二)
发布时间: 2023年12月13日 来源: 绿色上海 【字体:
大
中
小
】
墙可能源于原始聚落向早期城市发展的过程之中。在现存的湖北黄陂商代盘龙城遗址中即可见城墙的遗迹。《尚书·费誓》曰
:
“垣墙,窃马牛,诱臣妾,汝则有常刑。”《诗经·郑风》中有“将仲子兮,无我墙”的句子,《论语·季氏》载
:
“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汉字中的“壁”、“垣”、“堵”、“墉”等字都有墙的含义,可见早期的墙主要由土构筑。在古代典籍中,“城”这个字也常常专指城墙而言,如《墨子·七患》中称:“城者,所以自守也”。《墨子·备城门》和宋代《营造法式》中都详细描述了修筑城墙的方法。汉字另有一类“包围”结构,从象形的角度看, “口”就象是一圈封闭的墙
,
而例如“园”、“囿”、“国”、“圄”、“圈”这些与建筑有关的字,正说明它们从很早开始就是由墙围合而成的。
在始终没有摆脱承重墙结构体系的西方古代建筑中,墙和柱子一样,主要作为建筑物的一种附属构件而存在。中国古代建筑采用梁柱框架结构,墙无需承担结构作用,在大多数情况下,墙是一种可以与厅堂亭廊并列的一种独立的建筑类型。墙上一般都带有两坡的屋顶,檐下以砖叠涩或施短椽,下部则带基座或下碱,和其他建筑物一样,形成完整的三段式构图
(
图
2)
。
墙在整个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中无疑占居着重要的地位,以致有不少学者认为墙是中国建筑最本质的单元要素,反映了中国建筑深层的内涵。我们对中国古代建筑文化进行研究,离不开对墙的分析和探视。本文将从实际功能、精神与象征及审美三个方面考察墙的功用,并试图探讨其内含的文化特性。
视窗区
0
ALT+Shift+1
导航区
0
ALT+Shift+2
交互区
0
ALT+Shift+3
服务区
0
ALT+Shift+4
列表区
0
ALT+Shift+5
正文区
0
ALT+Shift+6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