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枕石是我国传统建筑大门的一种构件,它的位置在大门两侧门垂直边框的下方,它的功能是承托门扇的转轴使大门得以开关,所以多用石料制作。因为它枕在大门的下面,所以称“门枕石”,简称“门枕”,俗称“门墩”,宋代称“门砧”。
古时候的门没有铰链、合页等,是靠门枕和连楹(宋代称鸡栖木)来固定门扇的,如果没有门枕来抵住门框,开关门扇时就会摇晃不定。它不仅能承受和平衡门扉的重量,还可加固门框。
门枕石是安放大门转轴用的。门枕石上门轴的相应位置要凿出“海窝”,海窝内放置一块生铁片,用以承托门轴。铁片四周可浇筑白矾水固定,宫殿建筑多用盐卤铁或铁水浇筑固定。在宋代《营造法式》中记载了当时门砧的具体形制:“造门砧之制:长三尺五寸,每长一尺,则广四寸四分,厚三寸八分。”这里讲的只是门砧长、宽、高之间的比例关系,不是它的绝对尺寸,因为门砧的大小要根据门的尺寸而定。
无论是哪一类型的建筑,它们的大门都反映出建筑主人的地位与权势,所以一个家族或家庭的名望被称为“门望”,因此才产生了门的形式与装饰问题。长方形的门枕石,一头在门内,承托住大门的转轴,一头在门外,起着平衡的作用,为了避免大门转动时不致产生位移,这露在门外的一段多比门内那段长而厚,这段露明的石墩,并列在大门两侧,位置显要,很自然地成了装饰的重点,从雕刻形式上大致可分为三种:狮子把门狮子性凶猛,俗称兽中之王,所以常用作护卫大门的神兽,早在南朝陵墓的神道上就见到这样的实例,以后在宫殿、陵墓、寺庙、王府等建筑的大门前都能见到狮子把门。所以在门枕石上用石雕的狮子乃常理中事,只是这里的狮子形象比门前独立的狮子更为自由,有站立的、蹲坐的、趴伏的,也有一只大狮子抚弄着数只幼狮的。在狮子的表情上也不只是一种凶狠之状,也有驯服的、嬉笑的、顽皮的,神态丰富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