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山西古建筑,第一想到的就是磅礴大气、富丽堂皇。待之后细细欣赏,便会发现她的美更多地体现在一处处的细节中,匠心独运,浑然天成。
1. 雀替
雀替是一种成熟较晚的中国古建筑的制式和特色构件之一,安置于梁或阑额与柱交接处承托梁枋的木构件,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也用在柱间的挂落下,或为纯装饰性构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梁头抗剪能力或减少梁枋间的跨距。宋代称“角替”,清代称为“雀替”,并一直沿袭至今。
2. 斗拱
斗拱中国古代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在中国古代,斗拱是区别建筑等级的标志,越高贵的建筑斗拱越复杂、繁华。过去人们一直认为斗拱只是装饰物,而研究证明,斗拱把屋檐重量均匀地托住,起到了平衡稳定作用,有很强的抗震、抗压能力。
3. 挂落
挂落是中国传统建筑中额枋下的一种构件,常用镂空的木格或雕花板做成,也可由细小的木条搭接而成,用作装饰或同时划分室内空间。在建筑外廊中,挂落与栏杆从外立面上看位于同一层面,并且纹样相近,有着上下呼应的装饰作用。而自建筑中向外观望,则在屋檐、地面和廊柱组成的景物图框中,挂落有如装饰花边,使图画空阔的上部产生了变化,出现了层次,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
4. 柱础
柱础是中国建筑构件一种,俗称磉盘,或柱础石,它是承受屋柱压力的垫基石,凡是木架结构的房屋,可谓柱柱皆有,缺一不可。古代中国人民为使落地屋柱不使潮湿腐烂,在柱脚上添上一块石墩,就使柱脚与地坪隔离,起到绝对的防潮作用;同时,又加强柱基的承压力。因此,对础石的使用均十分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