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和他的《闲情偶寄》(九)
发布时间: 2023年12月26日       来源: 绿色上海        【字体:

为了夏天太热时能专心读书,李渔改造了杌子wù zǐ(小凳子)。先把杌子上挖一个平面的洞,再刷好漆让它不漏,然后放入凉水,上盖瓦片,坐上去凉飕飕。瓦片热了就换,叫做“凉杌”。

为了办好公,在还陆续发明了组合抽屉、组合书柜、专业的书桌用茶壶、阅读用灯芯剪等,日本人把这些学去,成为后来的收纳学。李渔一直认为,“休咎不在物在人”,居家的最大敌人就是自己。对于茶具的设计制作,李渔认为:“置物但取其适用,何必幽渺其说,必至理穷义尽而后止哉!凡制茗壶,其嘴务直,购者亦然。一曲便可忧,再曲则称弃物矣。盖贮茶之物与贮酒不同,酒无渣滓,一斟即出,其嘴之曲直可以不论;茶则有体之物也,星星之叶,入水即成大片,斟泻之时,纤毫入嘴,则塞而不流。啜茗快事,斟之不出,大觉闷人。”(卷四《器玩部·制度》)“尺幅窗“设计,是一种别出心裁的窗式设计,其名又为“无心画”。李渔居住的浮白轩后有一小山,山虽小但有“丹崖碧水,茂林修竹”,李渔后来发现:“是山也,而可以作画;是画也,而可以为窗”,因此,在室内将窗之四周裱糊壁纸,犹如书画装裱的绫边,俨然堂画一幅,而虚其中。非虚其中,欲以屋后之山代之也。坐而观之,则窗非窗也,画也;山非屋后之山,即画上之山也。”这是李渔借景和装帧相结合的设计手法,将真山入画卷,取得亦真。当一个人,能够做到在极其有限的条件下,还能够悠闲自在地生活的时候,那他就会知道,为了守护自己规律、有闲、惬意的生活,他都需要做些什么。又或者,在人云亦云的舆论压力下,他怎样才能保持思想、意识的独立,不被大环境的焦虑裹挟着前进、冲昏了头!

所以,永远不要轻视一个表面上只会闲情逸致的人,他的内心可能非常强大,强大到即便饥寒交迫、饱受打压和嘲笑,却仍然想方设法,保持那份令人艳羡又难以理解的恬淡与自在。

无论富贵还是贫穷,李渔的内心始终丰富多姿。他懂得悦纳生活,也懂得取悦自己。他可以为生活中的小事乐此不疲,也能对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无限坚持。他可以在平凡中锤炼诗意,亦可在俗雅间放纵自己,他有成堆的癖好,并且每一个都做到了极致。但世事总有两面性,李渔也有不被后世看好的原因。

其一没有考上科举,转头做了卖赋糊口的末流商人(卖赋被当时的人称为贱业),不符合中国人“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价值取向。

其二是寄情声色,按照现今的标准,有点不思进取,把自己的风花雪月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这与板着脸孔不苟言笑的中国君子差别实在太大。

其三是写了一本“风流”小说《肉蒲团》。其实,对这本书的评价绝对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淫者见淫”的问题。

但不管如何,我都很喜欢李渔。小蚂哥喜欢李渔是因为他被社会打击后仍然热爱生活,无论平穷还是富有都抱有节制。更重要的是在当时人人都想出人头地的年代,李渔做了一个反方向的选择,他告诉我们人生任何时候都可以歇一歇再上路。

记得任何时候累了,且停停!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