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美(五)
发布时间: 2023年12月26日       来源: 绿色上海        【字体:

四、天人合一,人间仙境

中国园林的最高精神是“天人合一”。这种“天人合一”精神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园林中的“天人合一”主要通过如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第一,整个造园理念讲究以造化(自然)为师,以自然天成为最高的美。明代园林大师计成说:“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功。”任何违反自然本性包括违反生态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清代乾隆皇帝在《静明园记》中就描绘过这种自然生态之美:“若夫崇山峻岭,鹤鹿之游,鸢鱼之乐,加之岩亭溪阁,芳草古木,物有天然之趣,人忘尘世之怀。”

第二,园林美是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统一。中国园林强调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原有山水地势而造园。不仅如此,园林中的人造景观亦要与整体气氛相和谐,既合自然之势,也顺社会之理,切忌人力穿凿。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作品中的人物贾宝玉表达了这一思想:“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原无邻村,近不负廓,背山山无脉,邻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既赞美园林中的自然美,说是“天授地设,不待人力而巧”。又高度赞赏人工美,说是“与造化争妙”有意思的是“争妙”二字。人工能与造化“争妙”吗?中国哲学认为可以。人不仅能“与造化争妙”,而且能“巧夺天工”。

第三,园林的建造主张有法与无法的统一。造园有法,但亦无法。有法是规则,无法是创造。无法中有法,有法中无成法、死法。

第四,中国园林在精神上要让人感受到一种自由,这种自由就是与宇宙的精神相通,与神灵相通,与道相通。苏州拙政园中梧竹幽居亭的对联云:“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借风借月,观水观山,人与自然,何等亲和。这种亲和,建立在人的移情之上。苏州沧浪亭有一副对联,联云:“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不仅移情,而且移意。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水成为智慧的象征,山成为仁德的象征。在中国人看来,人之所以能从自然找到知音,是因为人与自然的本质统属一个本体——道。这就是“天人合一”。

第五,园林审美体现出生态公正的意味。中国古代虽然没有系统的生态思想,但有生态的意识。中国的造园学,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到生态公正。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记“董氏西园”云:“清风忽来,留而不去。幽禽静鸣,各夸得意。”计成的《园冶》也有这样的句子:“好鸟要朋,群麋偕侣。”虽然,人是园林的主人,但园中的动植物也绝对不是客人,它们与人共享着生存的快乐。

中国园林通常不是太大,通过院墙将它与现实隔开。这种院墙除了便于管理外,它还要借它营造一种虽在人间却又不在人间的意味,也就是说,在人世间营造出超越人间的仙境来。园林在物质上是现实的,在精神上却是理想的。许多园林喜欢用“桃源”“蓬莱”品题,实际上在他们看来,园林就是人间的仙境。

中国人是务实的,但中国人也富有理想。关于生活环境,他们重视安居,安居重在安,是务实的体现。但是中国人也重视雅居,雅居就要讲究生活的品位了。雅居的重要方式是园居。园林中生活,能充分地满足人们审美需要,故而园林是中国人所理想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