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美(四)
发布时间: 2023年12月26日       来源: 绿色上海        【字体:

三、众美会萃,趋于乐境

中国的园林是一种综合的美。首先它有自然的美,其次它有人工的美。人工的美中,它有社会生活的美,集中地反映那个时代比较高雅的生活方式、礼仪典章;它体现特定时代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特别是建筑工艺,因而兼有科学美与技术美。当然,最为突出的是艺术美。它将那个时代最为优秀的艺术尽皆纳入园林中,主要有建筑、绘画、雕塑、诗文、音乐、舞蹈、戏曲,等等。值得我们高度注意的是,中国的造园艺术不是将上述的各种美堆放在一起,而是将它们有机地组织起来,组成一个美妙的整体。

如果我们将园林中的审美欣赏分出层次来,那么,它至少可以有如下四层:

第一,以视觉为主的绘画的美感。中国园林过去大多是按照某一张画的构思来造园的,如画是造园的第一原则。画是视觉的艺术,如画的园林给人的美感也应是悦目的。中国画构图用的透视法如郭熙的“三远”法——平远、高远、深远被搬上园林。宋代画家韩拙有另外的“三远”法。他说:“有近岸广水,旷阔遥山者,谓之阔远;有烟雾溟漠,野水隔而仿佛不见者,谓之迷远;景物至绝而微茫缥缈者,谓之幽远。”这种构图在园林中也是常见的。由于中国园林以画为蓝本,所以也常取用画题作为景观名,有意创造出具有绘画范式的景观来。

第二,以听觉为主的音乐的美感。中国美学很注重听觉的美感。在景观设置上有意加强“听景”,如鸟声、溪流声、风声等。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句“留得枯荷听雨声”,表达了一种特具情调的音乐美。好些园林有意制造“枯荷”的景观,为的是获得听雨的审美享受。园林中,有时也安排有音乐演奏,歌舞表演等,这也造就了音乐的美。

第三,想象兼理解为主的诗文的美感。诗文进入中国园林有两种情况:一是园林在适当的地方陈设诗文,如厅堂、书房的墙上往往有以诗文为内容的书法作品,在建筑的廊柱上悬挂楹联,在园林空旷之地有碑,碑上有诗文等。这些诗文的内容与园林的自然景观、与园林的人文历史有某种内在关系。诗文进入园林也许更为重要的是作为造园的总体理念,在某种意义上,一座园林是某一诗文的形象注解。岳阳楼是中国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为它写了一篇文章,此文表达了中国文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极其卓越的思想加上美丽的文词使这篇文章千古不朽。此文一出,岳阳楼园林此后的建设基本上就以它为理念。苏州的名园——沧浪亭不仅其园名而且园林的基本理念都来自屈原《渔父》一诗的名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诗文入园增加了园林美的思想容量,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四,心听兼心悟的超音乐的美感。园林作为人们居住游冶的场所,是物质的;作为审美的艺术作品,它的灵魂是精神的。对于园林的灵魂,我的看法是具有音乐的意味却又超越音乐。中国园林造园的审美理念是音乐的。它将所有可能构成美的成分,组织成一曲音乐。说是乐曲却又不是真的音乐,它只是具有音乐的韵味,而没有音乐的形体。这种音乐其实不是用耳来听而是用心来听的。在中国的美学中,音乐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乐是最高的。乐的好处,一是情与理统一,理在情中,二是礼与乐统一,礼在乐中。在这种让人心荡神移的音乐欣赏中,达到了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相和谐的境界。中国先秦著名的美学著作《乐记》说:“大乐与天地同和。”“与天地同和”也就进入了“道”的境界。这种境界不只属于儒家,也属于道家,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境界。中国古典美学十分看重“和”。这种“和”的境界是精神性的,它消泯了情感与理智的区分,主体与客体的区分。这种境界中国古典美学称之为“化境”。中国园林追求的就是这样一种类于音乐又超越音乐的“化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