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古典园林文化的根基——儒释道(四)
发布时间: 2024年01月30日       来源: 绿色上海        【字体:

纵观儒释道这三者你会发现,三者互有优劣,互为补充。儒家讲究秩序,用道德和伦理来规范社会。三纲五常规范了古代社会人与人的基本关系。可别小看这简单的几个字,它的存在维持了封建社会几千年的正常运转。儒家在园林表现中多以具象的图画,砖雕,灰塑等艺术形式出现,不仅起到教人向善的作用,更是古人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基本准则。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大臣苏武等为使者出使西域同匈奴单于修好,由于汉朝降将侯王的反叛,单于大怒,扣押了苏武等人,劝其投降。苏武宁死不屈,坚决不降,被迫沦为匈奴的奴隶在茫茫草原上放羊,19年后才回到汉朝。

    所以我们在园林中看到这些图像,我们不仅看到的是一个一个的道德小故事,更是古代社会的众生相。因此,我称儒家在园林中是一种“见社会”。道家讲究自然之道,认为掌控自然最根本的是一种模模糊糊说不清道不明的“道”、正是因为这种模糊性,让人们永远无法真正得道,永远在追求“道”的路上。因而道家倡导出世,隐逸的生活方式。所以顺应自然,并不在于对自然形式美的模仿本身,而是在于对潜在自然之中的“道”与“理”的探求。按理说“道”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肯定是抽象的,但又因道家后来的神仙思想,所以道家在园林中的表现比较复杂,有些具象,有些抽象。比如我们熟悉的“一池三山”就特别具象,很多园林中都有所体现。而很多园林立意都是看破宦海无常,建造园林是出世隐逸生活的标识,因此,我称道家在园林中是一种“见自然”。禅宗其实给了知识分子一个精神的归宿,也回答了道家无法解决的人生归宿的问题。所以在园林中禅宗思想多表现为园林意境。当我们面对园林中山水亭台的时候,禅宗引导我们透过景物看到自我。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得到充分的外在释放。通过以小见大,螺蛳壳里做道场……禅宗给了园林全新的视野,我们不再纠结于眼前的景观够不够精致,而把自我融到园林中去,真正做到了天人合一,这就是今天中国园林的精髓。《周易》中强调天、地、人三才以人为本,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不管是“儒”“释”还是“道”,都是不把自然看作异己力量,而是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相通,天人合一、 万物皆吾一体。而这些对待自然的基本世界观,就构成了我们今天古典园林最底层的文化根基。这些思想的形成,导致了中国人的艺术心境完全融合于自然,“崇尚自然,师法自然”也就成为中国园林所遵循的一条不可动摇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