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局收到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第1006号关于“支持上海市全品类垃圾分类智能回收箱推广,提升上海垃圾分类智能投放”的代表建议,办理结果为解决采纳,现将办理答复公开如下:
一、关于需求分析的建议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将近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上海持续优化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不断探索源头提质增效新模式、末端资源利用新途径,市民垃圾分类意识不断提升,垃圾分类“上海模式”经受住了三年疫情的严峻考验。但是,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对标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期盼,对照建设美丽上海的目标,上海的垃圾分类工作仍存在短板。如投放精细化管理仍需加强,全民自觉正确履行垃圾分类投放义务的比例、源头分类投放点环境质量以及市民垃圾投放的便利化程度仍需巩固和提升。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一直坚持用好调查研究这个重要的工作方法,及时分析各责任主体需求,做好持续优化垃圾分类体系的统筹规划。一是开展问卷调查。从2020年起,市绿化市容局委托主流新媒体,每半年开展一次全市垃圾分类实效市民问卷调查,广泛听取市民群众意见建议。2023年下半年,共约15万人次参与了调查,有96.5%的市民(比2023年上半年增加0.8个百分点)对垃圾分类工作给予了五星好评。总体而言,市民群众的满意度、感受度稳中向好,但也有部分居民认为分类投放点、垃圾房的硬件设施仍需进一步提升,分类投放时段仍需进一步优化,垃圾房及其周边环境卫生仍需进一步改善。二是开展垃圾组分分析。市绿化市容局将生活垃圾理化特性和组分分析作为历年生活垃圾综合治理基础性调查工作,从1986年开始至今已经开展38年,共累计获取20余万监测数据。根据最新调查报告显示,本市干垃圾物理组成仍以橡塑类和纸类为主,其中,橡塑类以污损的塑料袋为主,包含少量低价值可回收物(一次性塑料盒、杂塑料等),纸类以不宜回收的废弃物(餐巾纸、污染纸张、卫生间用纸、湿巾、纸尿裤等)为主,包含少量低价值可回收物(破损包装纸、利乐包等)。调查研究的开展为生活垃圾前端分类和后端处理的协调统一提供了量化依据,为环卫设施建设规划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为生活垃圾综合治理的精细化发展、碳减排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二、关于设施设备开发的建议
为了进一步提高分类投放的便利性,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根据《上海市持续优化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工作方案》,2023年至2025年,市绿化市容局指导各区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微”“专”“精”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改造提升行动。一是微更新。对全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进行微更新,逐步对老旧破损、功能不健全的投放点有序开展升级改造,配齐或更新固定式洗手池以及除臭、通风、遮阳防雨、照明等装置。二是专项更新。考虑投放点周边居民和投放管理的需要,对误时投放点进行专项改造,配置无需手动开门(开桶),以及小包垃圾落地、垃圾桶满溢、不分类投放事件自动识别等智能化监控装置,保障误时投放点位的周边环境卫生质量和投放实效。三是精品提升。以“树亮点、提品质”为目标,按照“五精”的要求(分类管理精细化、投放环境精致化、科技赋能精良化、回收服务精制化、特色亮点精品化),打造一批生活垃圾分类精品小区(村),实现源头分类面貌的迭代升级,提升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2023年,全市已完成垃圾房标准化改造521个,生活垃圾分类精品小区(村)建设347个。至2025年,全市计划完成2.1万个投放点微更新、8000个投放点专项更新、1100个生活垃圾分类精品小区(村)建设。
此外,市科委通过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新设备、新技术研发应用。一是支持具备数据收集分析、实时预警、物理自动等功能的生活垃圾智能分类投放系统研发,实现自动检测居民投放垃圾行为、自动开关盖、抑菌消杀、满溢预警和换桶提醒,并实时上报居民生活垃圾投放数据。二是支持生活垃圾数字化管理系统的研发和应用,实现投递人员数字化管理及统计、垃圾品类统计、垃圾称重预警及统计上报、垃圾清运路线优化管理与策略性推荐、设备管理人员及运营人员统计,支持垃圾分类投放相关数据的精准化管理。
三、关于信息平台搭建的建议
为进一步整合可回收物回收服务资源,提升回收的便利性和市民交售体验,我们主要采取以下举措:一是打造可回收物回收公共服务平台。2024年,市绿化市容局开发了面向市民的上海市可回收物回收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构建互联网预约、开展回收日活动、录入回收服务点信息等多样化可回收物交投服务内容,实现可回收物回收托底保障服务。预计2024年下半年,该服务平台可实现全市可回收物回收“点站场’信息和主体企业回收服务全面接入和稳定运行。二是推进技术研发。市科委通过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支持开展智慧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平台研究,围绕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相关信息(包括垃圾落地、垃圾混投、垃圾落地逾时未处置、生活垃圾违规行为处置流程、数据分类统计等)的智能发现和数据汇聚,对相关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和转发。
四、关于回收体系建设的建议
按照《上海市可回收物体系规划实施方案》《上海市环境卫生设施专项规划(2022-2035年)》,目前,本市构建了1.5万余个服务点、205座中转站、14座集散场三级可回收物回收网络,全面完成回收体系“沪尚回收”标识更新,32座中转站完成示范型可回收物中转站建设,25家主体企业共35个可回收物中转站和集散场纳入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发展名单。为进一步健全本市可回收物回收体系,我局将采取以下举措:
一是完善设施布局规划,优化可回收物回收体系。修订《上海市可回收物回收体系建设和运营管理导则(2024版)》,加强规范管理。持续支持符合条件的中转站、集散场及其运营主体纳入本市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发展名单,加快推动各区将处于储备用地、租赁场地等临时性场地上的中转站、集散场逐步迁建、整合至市政用地,增强体系稳定性。印发《2024年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精品小区(村)建设、可回收物回收体系改造提升工作安排》,推进建设一批惠民回收服务点、示范型中转站,提供更加优质惠民的交投交售服务。到2025年,全市30%以上的中转站、集散场实现以市政用地形式保障,建成800个惠民回收服务点、50座示范型中转站。
二是推进规模化精细化管理,提高可回收物利用效能。以老港生态环保基地为依托,新建废旧纺织品、废塑料等低价值可回收物利用项目。支持开展低价值可回收物低碳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初步建成软膜包装废塑料资源化示范线。结合实际率先对一批条件成熟的回收服务点增加玻璃、金属、塑料等可回收物精细化分类的功能,进一步推进可回收物精细化分类、精细化管理。根据资源化利用工艺的不断推进,实现可回收物回收点站场精细化、规模化、集中化管理,充分发挥各类可回收物利用价值,提高低价值可回收物利用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