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局收到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第0202号“关于在本市中心城区建设地埋式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综合体的建议”的代表建议,办理结果为解决采纳,现将办理答复公开如下:
一、中心城区转运站建设情况
为进一步推动本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我局编制了《上海市环境卫生设施专项规划》,明确了本市生活垃圾集中转运的运输模式,全市已投运生活垃圾转运站达到47座。2024年,黄浦、静安、徐汇、长宁、普陀、杨浦、虹口等7个中心城区共计产生干垃圾和湿垃圾约262.99万吨(约7185吨/日),每个区均建有1座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站,总转运能力7900吨/日,基本满足生活垃圾转运需求。中心城区生活垃圾转运站建设启动时间较早,多数在2010年前后建成投运,其中黄浦区、静安区(南部)、虹口区转运站为半地下式,普陀区转运站为全地下式,地上(屋顶)均为绿化,部分区域向社会开放,可供周边居民休憩。
普陀区中转站于2021年启动建设,2024年建成投运,为全地下建设模式,设计生活垃圾转运能力900吨/日,地上为开放绿地,按照“生态、人为、健康”的理念,在绿地内设置了儿童游乐和市民游憩设施,并在地块东侧规划一座足球场,整个转运站被桃浦中央绿地北拓用地包围在内,充分体现三生融合理念。
二、全市面上推进情况
为充分突显土地节约、功能集约的理念,近年来我局大力推动环境卫生设施和公共绿地建设融合工作。除上述中心城区7座地埋式转运站外,在浦东、青浦、闵行三区还建有7座地下/半地下式生活垃圾转运站。
为加快本市环境卫生设施体系完善,推动设施功能多元化布局,2023年我局印发了《上海市生活垃圾末端处理设施等环境卫生设施建设计划(2023-2025年)》,清单中46个区级、街镇级环境卫生设施中有27个采用了综合体建设模式,按区域需求设置了生活垃圾转运、环卫停车、装修和大件垃圾分拣、环卫工人作息场所等功能,实现了土地资源最大集约化;其中6个大型区级生活垃圾转运站均采用了地下/半地下式设计方案,顶部均配套设计了绿化景观方案,实现环卫设施与生态的高度融合。
三、环保措施方面
臭气是生活垃圾转运站对周边环境影响最大的潜在污染因子,为尽量消除异味扰民问题,全市新建生活垃圾转运站卸料大厅均采用负压工艺,并在大厅出入口设置风幕机,隔断气流,减少车辆进出时引起的气流扰动;同时,配套设置了植物液洗涤+活性炭吸附法组合除臭组合式除臭设备,确保除臭效果优于《恶臭(异味)污染物排放标准》。
污水处理方面,因本市生活垃圾转运站均采用了主流的竖式压缩工艺(即收集车将垃圾倾倒入竖直摆放的容器内,利用垃圾本身的重量自压,再借助压实器进行垂直压实,压缩效果更好,污水随箱带走),且末端生活垃圾焚烧和湿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均已配套建设了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为充分发挥规模化成本控制作用,新建转运站均只配套建设了少量场地冲洗水处理设施,主要污染物都将运至远离市区的末端设施处理。
同时,我局对全市既有生活垃圾转运站运行情况进行了全面梳理,明确了17座生活垃圾转运站综合改造项目,已将相关工作任务和目标纳入了2023年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的《上海市持续优化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工作方案》,并会同市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制定了市级资金补贴政策,目前总任务进度已完成超过80%,可确保在2025年底完成工作总目标。
后续,我局将继续在人大和社会各界监督指导下,及时查找行业问题短板,积极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巩固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