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防疫成为了全民关注重点。居家隔离点生活垃圾谁来收、废弃口罩怎么投、湿垃圾还要破袋么、公园何时开放等等问题与绿化市容行业息息相关,如何处理这些问题,打好防疫战役,市绿化市容局都下了哪些功夫,后续又将延续和放大哪些民生举措呢?让我们走进今天的“2020上海民生访谈”,听听邓建平局长的回答。
问:疫情暴发之后,环卫管理、野生动物管控、公园管理有着方方面面的工作,居民对此有很多问题,邓建平局长能为我们介绍一下吗?
邓建平: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市民朋友们关心的问题涉及到我们行业的确实很多很多,比如:居家隔离点生活垃圾谁来收、废弃口罩怎么投、湿垃圾还要破袋么、公园何时开放等等。 按照市疫情防控工作总体部署,我们第一时间积极应对疫情,专题研究部署,明确管理要求,加强行业管理,精心组织排查,指导全行业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广大行业干部职工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聚焦环卫管理、野生动物管控、公园管理等领域,重点有四个方面:
全面加强生活垃圾处置。一是做好垃圾专项收运。对居家隔离观察人员、集中隔离观察点以及定点医疗机构产生的生活垃圾,实施专项收运处理,采取定人上门收集、定车驳运直送、直烧专项处置模式。截至目前,全市累计组织专项清运逾2.9万车次,出动作业人员7.2万余人次。同时,加强安全意识、防护用具和作业程序的专项培训,强化从业人员防护。二是加强作业环境管理。加强各类生活垃圾中转设施、处置设施以及停车场等区域的安防管控,避免非作业人员接触专用车辆和进入上述工作场所。每天至少1次进行彻底消毒杀菌,确保收运处置安全。
加强公厕防疫和入沪道口应急保障。一是全面加强公厕防疫。我们细化公厕保洁作业规程,采取“一客一洁”“男厕位取消废纸篓、女厕位废纸篓全部套袋”等措施。疫情防控期间,全市2800余座环卫公厕全部正常开放,6000余名在岗的一线保洁人员每天开展全面消杀工作,增加环卫公厕保洁频率。二是全力保障入沪道口防疫检测。我们对九个入沪道口配置了30组130个厕位的应急移动公厕,解决入沪道口检测“如厕难”的问题;配备了专门的保洁人员进行全天候的消毒保洁,日均服务达8000余人次。三是严控粪便运输安全。制定并实施化粪池、倒粪站抽吸作业及粪便运输(中转)作业规程,规范作业行为,加强冲洗消毒。要求作业前后全面消毒、运输过程密闭无滴漏、转运场站设施完好,尤其强调倒粪站每天至少保证一次全面冲洗和消毒。
进一步加强野生动物管控。一是暂停审批和交易;二是全面加强巡查检查;三是进一步增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野生动物违法违规行为;四是扎实推进野生动物收容保护,会同市里野生动物保护部门积极妥善处置;五是积极开展禁食野生动物宣传,开展了“拒吃野味,从我做起”系列宣传活动,并会同市市场监管局对于线下“涉野味”广告设施进行清除。
动态加强公园绿地管理。疫情暴发后,对照国家及上海市的统一部署,全市352座城市公园有251座实行闭园,101座没有围墙的街心公园、社区级公园保持开放。3月12日,随着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等级下调,我们公园逐步开放。目前,全市352座城市公园,已开放340座,开放率达到96.6%,仅有12座公园因施工等情况尚未开放。
问:目前疫情趋缓进入常态化阶段,绿化市容行业有哪些相关民生举措会延续和放大?
邓建平: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上海市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谱写新时代人民城市新篇章的意见》,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计划在五个方面实施更多惠民生、暖民心的举措:
逐步加大公园免费开放力度。截至目前,全市在册城市公园352座,90%以上的公园已经免费开放,仅有19座专类园、古典园林收费。现在我们正在研究加大免费开放力度,减少收费公园数量,降低公园门票价格。近期我们为满足市民游园需求、享受门票优惠,我们支持上海都市旅游卡公司发行了本市首款“绿色上海公园年票”,“一票游多园”,覆盖12家公园。
“见缝插针”增添市民身边的绿色空间。近年来,本市绿化部门积极挖掘城市中的边角地块,通过打造市民身边的街心花园,为上海增添了一批精巧的绿化景观。到2019年底,全市已建成151个街心花园,成为了绿化“四化”成果的重要展示窗口。疫情期间,这些身边的“小花园”也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一部分市民无法到城市公园游园的遗憾。到今年年底,还将新增加50个街心花园。
全面推进城市公园建设。目前,全市城市公园达到352座,郊野公园达到7座,国家级森林公园4座。今年全市还将新增城市公园50座,到“十三五”末,全市城市公园总数将达到400座。“力争到“十四五”末,全市各类公园数量总数达到1000座。
深化“美丽街区”建设。按照“6个化”“10个无”的要求,两年来,全市已经完成了215个“美丽街区”建设,今年还将完成100个以上的“美丽街区”建设,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一江一河”景观灯光品质提升。去年70周年国庆、第二届进博会期间,黄浦江两岸流光溢彩,广受赞誉。今年,我们按照市政府批复的《黄浦江两岸景观照明总体方案》,继续高标准推进黄浦江景观照明建设,提升黄浦江景观照明品质;打造浦江光影秀品牌;对接苏州河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工程,研究深化《苏州河两岸景观照明总体方案》,会同相关区提升苏州河两岸景观照明品质。
邓建平:林业作为生态空间建设的重要支撑、主要的抓手,对保障民生乃至城市生态安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也是上海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绿色法宝。“十三五”以来,我们聚焦17片(条)重点生态廊道和崇明世界级生态岛,结合农林水三年行动计划、“五违四必”环境整治、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同时,通过实施多形式、多渠道的增绿增林措施,大力推进郊野公园、生态廊道、立体绿网、农田林网、外环生态专项等重点工程建设。
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上海林地面积从1999年的37万亩,扩大到2019年的191万亩。“十三五”期间,全市造林30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999年的3.17%提高到2019年的17.56%,预计到今年底森林覆盖率将达到18.2%,应该可以超额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目标。
问:林业发展对生态环境有意义,与市民群众的联系也密切吗?
邓建平: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林业不仅有生态效益,还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近年来,我们不仅注重林业建设、保护和培育,还充分开发利用森林的生态、文化、游憩和保健等功能,提升林地休憩价值、让森林贴近市民、让市民走进森林等方面下功夫,切实增强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有序开放林地。截至目前,已经陆续开放了19片林地,面积约3万亩。
加快绿道建设。绿道既是健康幸福之道,也是生态文明之道。2017年以来,绿道建设连续三年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在市民满意度测评中名列前茅。我们着力构建一个健康、多元、互通、易达的都市绿色休闲网络。2016年,我们在环城绿带的基础上正式启动了外环绿道建设,到2019年外环绿道浦西段基本贯通,全市建成外环绿道总长度达55公里,涉及长宁、闵行、普陀、宝山、徐汇、嘉定等6个区。按照《上海市生态空间专项规划(2017-2035)》和《上海外环林带绿道建设实施规划》要求,环城绿带将逐步改造升级,实现从环城绿带向环城公园带的功能性转变,让更多的市民走进绿道,分享上海生态建设成果。截至2019年,全市已建成绿道881公里,预计到年底,绿道总长将超过1000公里。
建设环城公园带。形成了一条“长藤结瓜、以藤为主”的环城绿带。
推广经济果林。随着林业建设的加快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上海林果的品种结构逐步优化。截至2019年底,上海现有果树面积20.29万亩,全年果品总产量27.73万吨。市林业局既要为郊区果农增收代言牵线,也要为满足市民时令水果需求搭桥。桃、葡萄、柑橘、梨是上海四大主栽树种,另有猕猴桃、蓝莓、枇杷和樱桃等小众树种。经过多年的发展,本市已形成了 “一区一品”的区域特色果品,其中南汇水蜜桃、马陆葡萄、光明黄桃、仓桥水晶梨和金山蟠桃等获得国家质检总局的农产品地理保护标志;形成“传伦”葡萄等17个上海名牌。本市果品供应周期比较长,从5月的枇杷、蓝莓到夏季的葡萄、梨、桃,再到秋季的柑橘类,大半个年头都有市郊沪产新鲜水果的供应。现在我们还有安全优质信得过果园,希望大家能够购买品尝,促进消费。
森林旅游。上海现有佘山、东平、海湾、共青等四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各个森林公园都已形成了鲜明的特色。此外,首批规划的21个郊野公园中,金山廊下、松江松南、青浦青西等7座试点郊野公园已全部开园运营。未来,本市郊野公园总面积将达到600平方公里。今年,我们还丰富拓展了崇明生态主题游、浦江源主题游、滨江生态游、林家乐主题游和长三角生态走廊主题游等5条生态游线路。
问:上海发布网友提问,垃圾分类工作出现了哪些新特点和新挑战?
邓建平:经过一年来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上海实践”逐步形成,垃圾分类进入了常态化、长效化、规范化时期。垃圾分类工作成效,可以用数学方法概括:“加、减、乘、除”。
“加”——资源化利用实现增量。截至今年5月,全市可回收物回收量6266吨/日(同比增长了89.2%),湿垃圾分出量9796吨/日(同比增长了58.9%),有害垃圾分出量3.1吨/日(同比增长18倍),资源化利用效率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达到35%;
“减”——干垃圾处置量减量为15351吨/日(同比下降25.4%);垃圾填埋处置比例下降,从41%下降到20%;
“乘”——垃圾分类社会效益倍增。市民垃圾基本养成分类习惯,居住区垃圾分类达标率从2018年的15%倍增到90%;
“除”——环境污染点大幅减少。撤桶并点、定时投放后,住宅小区环境改善;废物箱减少后,道路公共场所环境卫生保持良好;处置设施污染物排放明显下降,以某焚烧厂为例,垃圾分类以后二噁英监测浓度在达标排放的前提下,又下降约90%。
垃圾分类涉及生活理念的转变、生活习惯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年初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垃圾分类基层社会动员、分类体系运行和末端设施建设进度受到一定影响。如果稍有懈怠,旧的习惯就很有可能反弹回潮。上海垃圾分类工作依然存在不足。比如:针对500万流动人口的垃圾分类宣传还不够,单位分类达标率低于居住区,另外市民群众可能还看到个别垃圾清运车辆还存在“跑冒滴漏”等现象,一部分末端湿垃圾处置设施还在抓紧建设中,节假日期间是否能延长投放时间等。
今年,我们一是围绕巩固提升分类实效,要加大工作力度。争取居住区和和单位分类达标率力争达到85%以上;二是完善两网融合体系,完成6000个可回收物服务点、170座中转站和10座集散场标准化审核;三是加快处置能力建设,今年计划新增干垃圾焚烧能力2000吨/日,干垃圾焚烧总能力达到21300吨/日,新增湿垃圾集中处置能力1450吨/日,湿垃圾就地处理能力500吨/日,湿垃圾处理总能力将达到7000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