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小档案
种名:栀子
拉丁学名:Gardenia jasminoides
别名:水横枝,黄栀子,越桃,木丹
科:茜草科Rubiaceae
花期:6-7月
产地:在中国、日本、朝鲜、越南、老挝、柬埔寨、印度等地有野生或栽培。
音频:くちなしの花(栀子花)邓丽君
栀子花,江南梅雨季语
“竹云笼晓渚,梅雨澹烟空”。潇潇梅雨,浸润了江南的粉墙、黛瓦,造就了江南独有的诗意。此时,纯白的栀子花开了,它那甜美的香气弥漫在江南迷蒙烟雨中,使人感觉格外宁静。
梅雨季,走在上海的大街小巷,总能看到卖栀子花的阿婆。她们挎着籐条编制的提篮,篮头底下铺着一块蓝底的土布,其上摆放着用铅丝扎起的栀子花、白兰花、茉莉花。伴随着那一声声“栀子花,白兰花”吴侬软语的叫卖声,悠悠的花香在微微潮湿的深巷里飘散开来,这情景是许多人对上海初夏美好的回忆。
有人说梅雨季的低压云雨,形成了中国江南、中国台湾、日本中南部及韩国南部等地特有的文化性情绪。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感性而又婉约,栀子花这种初夏时令花木自然成了他们浅唱的对象。
南宋诗人刘过诗:“梅子已黄犹夜雨,客游方倦作春眠。地卑山近征衣润,不费熏炉一炷烟”。夜行中的旅人,被蒙蒙细雨打湿了衣裳,忽闻栀子花的芬芳,就如同参拜了佛尊,满身的劳累顿时消散。
栀子花也是日本中南部梅雨季之花。明治时代正冈子规作有俳句:“何处暗香来/朦胧夜色朦胧月/栀子花开”。此句短诗与我国明代沈周的“一钩新月风牵影,暗送娇香入画庭”,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初夏迷蒙夜色里,湿润的空气中夹带着栀子花的香气,让人沉醉。
花中禅客,栀子花
栀子花,“色疑琼倚树,香似玉京来”,自古以来就倍受文人喜爱。
五代十国时后蜀主孟昶与其宠妃花蕊夫人尤爱栀子花。孟昶喜收集世间奇花异草。一日,青城山道士申天师向他进献了两株栀子。孟昶命人将其种在宫中,精心照料。后来,这两株栀子开出花来,香气袭人。孟昶又让人将栀子花的图案绘于团扇上,或绣在衣服上,或用绢素、鹅毛为材料做成首饰,以便常能赏栀子花。孟昶的治国能力暂且不论,在赏花这件事上却从不马虎。
古人视栀子花为佛教中的薝蔔(或写作薝卜),这种说法最早见于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诸花少六出者,唯栀子花六出。……相传即西域薝蔔花”。薝蔔为梵语Campaka的音译,佛书提及其香味独特:“如入薝蔔林中,闻薝蔔香,不闻他香”。但是宋代罗愿在《尔雅翼》明确指出:“薝蔔者金色,花小而香,西方甚多,非卮也。”据此,有人推测“薝蔔”并非茜草科的栀子,而是木兰科黄玉兰(学名Michelia champaca)。
不过,古人似乎并不在意栀子是不是“簷蔔”,他们认为闻栀子花的香气有助参禅悟道,常用簷蔔替代栀子。如宋董嗣杲的《栀子花》:玉瓣凉丛拥翠烟,南薰池阁灿云仙。芳林园里谁曾赏,簷蔔坊中自可禅。
元代程棨称栀子花为花中“禅客”或“禅友”。明末文震亨在《长物志》赞曰:“簷蔔清芬,佛家所重,古称禅友,殆非虚名。”
历代有多位名家都画过栀子花。如五代南唐著名画家徐熙绘制有《写生栀子》,洁白如玉的栀子绽放于绿意盎然的枝头,自有“夏雪”的意境。宋徽宗甚至在其花鸟图卷中也描绘过栀子。
以栀子花入馔
南宋林洪在《山家清供》中提及,栀子花不仅可以插瓶观赏,还将入馔:旧访刘漫塘宰,留午酌,出此供,清芳极可爱。询之,乃栀子花也。采大者,以汤灼过,少干,用甘草水和稀面,拖油煎之,名“簷蔔煎”。这道菜不知味道如何,其名却很有宋式之风雅。
《广群芳谱》提及了栀子花的食用方法。其一为糖渍的栀子花酱:“大朵重台者,梅酱糖蜜制之,可作羹果”。其二为油炸或凉拌:“采花洗净,水漂去腥,用面入糖盐作糊,花拖油炸食。采半开花,矾水焯过,入细葱丝、大小茴香、花椒、红面、黄米饭研烂,同盐拌匀,腌压半日,食之。用矾焯过,用蜜煎之,其味亦美。”
或许,日本人偷师了林洪的“簷蔔煎”,也常将栀子花裹上蛋清、面粉油炸后食用。
儿时的我,不知“万物皆可天妇罗”这一定律,但吃清炒栀子花的次数却不少。初夏时,我常与小伙伴去山野采栀子花,我们用柔韧的青草穿过半开的栀子花花心,将它们一朵一朵串起来。带回家后,摘掉栀子花的花蕊,焯水后加油盐清炒。简单清炒的栀子花,吃起来口感厚实,满嘴留香,纯粹的本味另人回味。
天然色素,栀子黄
诗人杜甫赞美栀子用途广泛:“栀子比众木,人间诚未多。于身色有用,与道气相和”。
栀子别名“卮子”,李时珍解释因栀子果实形似古时一种酒器“卮”。
成熟的栀子果实为橙红色,干燥后是常见中药材,含有去羟栀子甙,具有清热利尿、泻火除烦、凉血解毒、散瘀等功效。此外,栀子的叶、花、根亦均作药用。
成熟的栀子果实还含有藏红色素和黄酮类等栀子黄色素,这类色素易溶于水,不需要媒染就可染出黄橙色。两汉魏晋时期,就开始盛行人工栽培栀子。《史记·货殖列传》载:“若千亩卮茜,千畦姜韭。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可见栀子、茜草是当时重要的经济作物。东汉时期《汉宫仪》则载:“染园出栀、茜,供染御服”,宫中栽植栀子、茜草,用以染御衣。不过,栀子染色的布料经日晒后易褪色。自宋代开始,栀子逐渐被黄檗和槐花所替代,用于染色。
用植物染色剂染成的织物,色泽柔和、自然,古朴素雅。于是,复古的人们近几年又兴起了草木染的风潮,用栀子果浸染织物就是其一。
此外,人们还将栀子果实用于传统糕点的染色。农历三月初三,广西壮族人会蒸制“五色饭”,其中黄色糯米饭就是用栀子果实(也有用蒙密花)染色。每逢端午佳节,广东潮汕人则会用栀子果实制作一道当地美味小吃--栀粿。他们先将浸泡后的糯米磨成粉浆,再加入捣碎的栀子粉、生姜等搅拌均匀。最后放入蒸笼,大火蒸熟。刚出锅的栀粿,晶莹剔透、鹅黄色,吃起来甜润爽口,清热解毒。
栀子黄色素还可用作面包、饼干、和果子等食物的天然染色剂,这些美食不仅高颜值,而且没有人工合成色素的副作用。屏幕前的你,是不是跃跃欲试呢?
栀子黄草木染
染材:栀子果
织物:纯棉或亚麻质地的织物
步骤:
1、染液萃取:将栀子的果实捣碎,用水浸渍、搓揉、沸煮制成黄色溶液,反复煎煮2至3次后混合、过滤,备用。
2、染色:将织物润湿后拧干,放入染液中煮约30分钟。过程中注意时常翻动,以使染色均匀。待自然冷却后,取出织物充分水洗,晾干即可。
小贴士:
栀子属直接性染料,不需要媒染剂即可染色。如果要使织物不易褪色,可以加一些媒染剂或助染剂。